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亟待实现“三个转变”

2018-10-21 12:46臧玲玲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课程体系

[摘要]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多重困境,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整体质量不佳、精准化程度低、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现阶段高校应推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成效的协调统一。针对我国高校实际,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亟待在三个方面实现转变:观念转变,从重规模扩张转向重质量提升;结构转变,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准式供给;路径转变,从理论主导转向实践创新。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臧玲玲(1986- ),女,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工程类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研究——以研究型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DA13037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90-06

从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为本科生开设《高新技术创业管理》,到2012年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及2015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资金投入、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理念滞后、整体质量不高、精准化程度低、实效性亟待提升等。因此,着力解决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是现阶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与上一阶段的外延式发展相对应:“外延式发展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关注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张;而内涵式发展注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①当然,强调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建立在外延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由量变引发质变,实现质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是指,发挥高校内部驱动力,以提升课程质量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针对性,提高课程实效性,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协调统一发展。针对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亟待实现“三个转变”。

一、观念转变:从重规模扩张转向重质量提升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规模扩张带来的质量不佳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17年发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报告显示:“七成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超过半数高校开设必修课和网络课程,但仅有39%的高校进行了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研发”②“93.5%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但是在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相较偏低。”③因此,高校要从关注外在的“硬指标”向提升内在的“软实力”转变,着力提高创业教育课程整体质量。

1.加强课程编制的科学性。课程编制的科学性是确保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近些年,创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类标准指导创业教育课程编制。美国2004年颁布的《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以从事创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对创业教育所需涵盖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要性指导。欧盟2016年颁布的《创业能力框架》(EntreComp:Th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e Framework)从定义与内涵、能力框架、具体要素、学习进阶模型、学习结果等方面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教育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照我国发展实际,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编制方面没有规范的内容标准,创业教育教材存在简单移植或随意拼凑的问题,有的是对国外教材的简单翻译,有的是将零散的创业活动实践进行汇总,有的是将已出版的多本相关教材进行随意拼接。我国高校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出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业教育教材,为提升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高效有序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自开展之初就存在管理分散、统筹乏力等问题,不同类型创业教育课程归属不同管理部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相互衔接、资源共享的体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还影响创业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的实施效果。目前,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很多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来统筹协调创业教育的开展。“截至2017年初,浙江省已有101所高校开设创业学院”④,但在实际运作中普遍存在的创业学院“非实体化”问题,不利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非实体化”是指创业学院并非独立二级学院或实体学院,其工作团队由学生处、团委、各学院抽调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即“无形学院、有形运作”。表面上看,创业学院的人员来源多样,多部门协同推进,但实际上,这些人员仍然隶属原有部门,缺乏常态化工作模式,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导致很多创业学院以推动创新创业大赛为主,未能在创业教育课程组织管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创业学院建设的大背景下,落实创业学院的实体化、发挥其课程组织管理上的优势和功效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创业学院要对全校创业教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资源数据库,发挥不同类型创业师资的专长,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创业学院要建立创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机制,改变课程开展随意的现状,确保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3.发挥课程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大赛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两条重要路径,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的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的成效;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升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但是,目前高校出现重比赛、轻课程的现象,忽视创业教育的重心在“教育”,呈现出短视和功利化的倾向。相比于耗时长、见效慢的课程开设,很多高校热衷于开展创业大赛,将其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关心名次和荣誉等立竿见影的效果。从长远发展來看,缺失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仅靠几次大奖和几场比赛是不能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创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因此,高校要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挖掘各类创业教育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不断创新课程形式,提升课程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开展创业大赛时,要将创业项目的培育与创业教育教学相联系,实现两者的互通互动。以创业大赛举办较早的美国为例,美国的创业大赛分为选拔模式和培养模式:选拔模式注重项目的商业价值和创业企业的孵化;培养模式注重以竞赛为手段,以学生商业实战学习经历的体验、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习得为目标,如哈佛商业计划竞赛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和启发,重在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此外,美国各类创业大赛都将知识结构作为程序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及时对项目进行反馈,注重参与者的反思与成长。

二、结构转变: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准式供给

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课程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同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中存在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课程数量扩张中积累的矛盾有关,也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政府驱动模式有关,如高校为了获得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合法性和政策红利而采用相似的发展策略和模式。因此,在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要推进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课程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即从粗放式发展向精准式供给转变,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需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典型的政府驱动型教育,即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创业教育发展。政府驱动模式在外延式发展阶段对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普及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内涵式发展阶段,过分依赖政府政策而忽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势必造成课程供给陈旧、僵化和低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推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具体到创业教育课程,一要将行业企业需求整合到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选择和评价体系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更具针对性、实操性和创新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上文提到的美国《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为例,该标准由企业家、各级学校和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在前期调研和咨询论证中,吸纳多位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家参与,初稿形成后广泛征集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区项目负责人的反馈意见,最终确定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二要引入课程调试机制,不断吸纳来自各方的反馈,加强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动态调整。以工程类创业教育闻名于世的美国欧林工学院(Olin College)采用的就是不断调试的课程发展机制。欧林工学院根据学生的能力表现、教师评价和雇主反馈等途径不断调整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如每学期组织教师和行业企业代表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表现进行评价;每年组织教授研讨会讨论市场需求变化及其课程的有效应对,并形成课程年度报告;每隔几年结合学生能力表现及外部需求对创业教育课程做出较大调整。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目前各高校开展最多的创业教育课程是两个学分的创业必修课。此类课程在唤醒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但是,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障碍既有共性特征,也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因此提升课程供给的精细化和精准性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创业学习需要,建立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例如,可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培养创业学学者的课程。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是开设最为广泛的课程类型,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和培养创业学学者的课程是建立在创业精神普及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个人需求和实践需要进行的划分,每一类可以按照具体的学习目的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还有学者提出在广谱式创业教育课程之外开设针对创业团队的课程,以解决实际的创业问题为目标,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推动课程的进阶式设计。课程的进阶式设计是指将课程按照学习结果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需要选择不同等级的课程进行学习,不要求所有人都达到最高级别的发展。作为全球创业教育的领导者,美国百森商学院MBA创业选修课采用进阶式设置,课程分为基础级(Foundation classes)、专业级(Specialty classes)、支撑级(Support classes),90%左右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完成基础级的所有课程,超过63%的学生继续专业级和支撑级的学习。2016年,欧盟《创业能力框架》将创业学习分为基础、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对每一层次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做出详细说明,学生可以自行设定学习目标,不需要在所有能力上都达到相同的掌握程度。上述分类分级方法体现了对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的关注,有利于建设“需求导向、多元互动、分类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我国高校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部分院校进行了相关尝试,但仍然存在融合较浅、没有充分挖掘两者内在联系等问题。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是实现课程精准化供给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大学生知识创业比重的主要途径。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都是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典范,而很多人文社科类院系对创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缺乏主动融合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在推动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时明确要求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鼓励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不同专业教育中,尤其是一些与创业教育联系较少的专业。在这一措施的激励下,很多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如护理学院开设“医疗保健创业”和“如何成为一名医疗保健创业者”,教育学院开设“教育工作者的创业技能”和“创业型大学”。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现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以改进:一是出台激励措施推动高校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如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比例作为经费拨付或者创业教育示范院校评选的指标;二是设置专项资金或教学成果奖用以支持和奖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项目,实现创业教育课程数量和跨学科课程类型的共同发展。

三、路径转变:从理论主导转向实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直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同样如此,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施过程,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一方面是日益蓬勃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是长期维持在2%~3%的大学生创业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大学生毕业后是否选择创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很多研究表明,创业能力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个人创业經验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最主要困境,大学生创业者最需要的创业帮扶包括社会专业机构提供的创业服务和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回溯到他们接受的创业教育中,高校长期以讲授创业知识为主,忽视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乏善可陈,这严重影响大学生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获得,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空有创业意愿却没有能力进行创业实践。因此,高校应转变发展路径,实现从理论主导向实践创新的转变,不断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让大学生“想创业、创成业”。

1.从重视创业教学转向关注创业学习。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探索从教的模式向学的模式转变,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斯坦福2025计划》中提出有使命的学习(purpose learning),即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的使命感,将其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联系起来。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未来斯坦福大学将打破以学科为主的基层建制,改由教学中心(teaching hubs)为学生提供跨领域的内容选择。针对创业教育而言,高校应该从重创业教学转向重创业学习,为学生创业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选择,关注学生创业学习的过程和质量。正如百森商学院将创业理解为一种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思维方式,努力为一代人设置创业遗传密码那样,高校要引导学生从更高更深的层次视角看待创业,建立创业学习的使命感。创业学习不是简单习得一些创业知识或创业技能,而是获得一种与其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当然,从创业教学转向创业学习不仅需要认识上的转变,更要从组织架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革新,如建立创业学习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浸润式学习体验,建立创业学习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跟踪和反馈。

2.推进项目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课程设置是指以项目为中心开设课程,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共同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相比,项目化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对解决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项目化的课程设置在工程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如美国欧林工学院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充分发挥项目化课程设置的优势。欧林工学院的项目学习贯穿大学四年,每位学生平均要完成20个项目,涉及不同层次和类型,如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以简单的应用项目为主,带动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以难度较大的实操项目为主,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多以跨学科的团队形式解决实际问题。该校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在大四设置的必修科目“工程高阶项目”(Senior Capstone Program in Engineering,SCOPE)。该项目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和企业对接,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开发相应的产品或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由于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已经充分接触各类项目,具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在SCOPE中表现优异,已经和波音公司、微软公司和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等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017—2018年,学生承接的项目包括为亚马逊公司提高机器人物流配送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为波音公司提高电子线束制作工艺提供工业模型等。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推进项目化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在进行项目化课程设置时要注重层次性,保证学生参与实践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如初期可以采用模拟或虚拟的项目让学生了解创业常识和基本流程;中期可以采用微型创业项目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创业过程;后期可以鼓励学生将创意与市场需求对接,进行实战创业。

3.革新教与学的方法。创业活动具有高度的风险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如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以杜威的经验学习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课程学习、社区服务和经验反思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应用到创业教育教学尤其是社会创业教育中。另一方面,要注重新技术和新理论在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在线课程学习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因此创业教育要积极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创业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优化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新理论带来的认知取向的变化会影响教学方法,如基于权变理论(contingency-based)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强调不确定性、适时变化策略及多重因素作用机制等,与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促进学生在复杂、充满风险和压力的氛围中学习,提升对创业过程的感受和认识。国外大学将基于权变理论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商业计划书课程中,改变将商业计划书教学视为文本写作的传统模式,强调学生对外部环境变化实时判断和把握,并据此做出及时调整。

[注释]

①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

②北京中科创大.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5.

③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EB/OL].(2017-09-14)[2017-10-11].http://edu.hsw.cn/system/2017/0628/90581.shtml.

④杨志刚.全省101所高校建立创业学院创业创新热潮在高校内“燎原”[EB/OL].(2017-05-26)[2017-10-11].http://www.sohu.com/a/143748408_349227.

[參考文献]

[1]陈伟忠,张博.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J].高教探索,2017(1).

[2]金津,赵文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顶级创业大赛的比较与借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

[3]林成华,谢彦洁,李恒.众筹理念下高校精准式创业教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与建设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7(9).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5]王培莲.《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EB/OL].(2016-12-12)[2017-10-11].http://news.163.com/16/1212/19/C840DL0C000187VI.html.

[6]臧玲玲.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7]卓泽林,赵中建.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美国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7(17).

[8]European Commission. EntreComp:Th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e Framework[EB/OL].(2016-06-10)[2017-08-25].

http://publications.jrc.ec.europa.eu/repository/bitstream/JRC10158

1/lfna27939enn.pdf.

[9]Honig B.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oward a Model of Contingency-based Business Plann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4(3).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从倒逼机制视角探索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途径
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