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2018-10-21 11:36孙兴洋王万川邓光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国外高职院校

孙兴洋 王万川 邓光

[摘要]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定位、创新的培养模式、灵活的办学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等方面。由于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要辩证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一方面,学以致用,吸取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建立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推进新型职教体系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敢于扬弃,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办学使命,回归特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科学取舍和脚踏实地,才能稳步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的优质发展。

[关键词]国外 行业特色型 高职院校 办学特色

[作者简介]孙兴洋(1964- ),男,江苏盐城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万川(1987-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邓光(1966- ),男,重庆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3/007,课题主持人:孙兴洋、邓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2015年度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B180)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49-06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主要还停留在专科学历层次,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同类型的院校则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等层次。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在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和长期合作中为国家科技创新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国外行业特色高校,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成功经验,有助于高职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供给质量,推动原先行业背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的内涵建设中回归特色、发展特色。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界定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原本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门的高校(由其他部委划归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划归到地方政府管辖的高校、极少数仍然归属原部门管理的高校)尽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但这些高校与原先行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并未中断,仍围绕原有的行业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面向,行业特色办学凸显。

由于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下的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不同,国外并没有“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一专门概念。与我国高职教育等价或者类似的教育形式,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各自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特色院校,具有代表性的如表1所示。德、美、澳、英四国是老牌教育发达国家,办学历史悠久,职教体系完备,各自特色鲜明。新加坡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存的新“立交桥”模式相比澳大利亚“立交桥”模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创新之处,是“双元制”“立交桥”“三明治”等模式结合新加坡国情的有机合体。

二、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特色

(一)先進的办学理念,奠定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政府办学层面强调职业教育与学位教育并重、职业院校与综合大学平等的理念。美国的社区学院在办好学位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并且设立转学教育和相应课程,允许社区学院学生通过转学课程接受本科教育和获得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将40余所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为代表的传统大学地位平等,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学校管理层面推行“双无”管理和“经验积累与分享”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针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无货架寿命理念”,要求教职员工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并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来延长员工的职业价值寿命;“为打破学校与企业、院系之间、专业之间以及课程之间的界限,学院提出了‘无界化理念”①,通过搭建管理合作平台和团队,实现无界化的校企融合、院系协作、项目协同和资源共享。基于上述“双无”理念,借助学院强大的教学网络和先进的网络化技术,搭建了“经验积累与分享”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和知识库。

3.学生培养层面注重“关键能力”培养,鼓励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著名的德国职业学院所在地巴符腾堡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关键能力”(也称可携带能力“portable skills”)的培养,“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关键能力使学生具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技能、在不断变化的竞争条件下的迁徙能力和创业精神。”②美国的杜勒姆社区学院,除了学历教育以外,还提供成人教育、补偿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每年有超过20000名当地居民进入杜勒姆社区学院学习,提供社区失业人员就业再培训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会”③。

(二)科学的办学定位,使得高职教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1.办学定位始终围绕行业企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德国作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并没有被其重视科学研究的深厚传统所束缚。“二战”以后,为了满足经济重塑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德国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FH),现已成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FH涵盖了本科及以上层次学历教育,围绕行业经济设置学科专业,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相比综合性大学,FH在技术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FH毕业生深受德国用人单位的欢迎,“FH毕业生失业率为2.6%,明显低于综合大学的3.9%”④。

2.注重教育功能完善,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统一,将高等职业院校界定为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区学院除了具备职业教育功能,还开展转学教育、成人教育和补偿教育等,既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发展,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的有机衔接。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学院,其办学定位也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实现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互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统一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主体。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每年大约有七成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TAFE学院就读”⑤。

(三)创新的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教学,保证了优质人才供给

1.因地制宜设定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政治制度、办学体制和院校自身等多种差异,各个国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由表2可以看出,国外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特色包括:一是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并重;二是职业资格认证和转学分教育并行,学历上升通道并举;三是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2.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行业定向人才。德国FH秉承“双元制”的理念,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元”,主导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与考核。FH新生入学就要参加至少3个月的企业预实习,建立初步实践认知;后续学习阶段中还有3个月的企业正式实习。在FH整个学习期间,学生有一大半时间是在企业实训室或实验室进行应用项目的开发研究,毕业论文也在企业里完成。FH只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也主要来自企业,教育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标准则是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普遍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教学包,其中实践教学包括两部分:一是实践课,主要在校园内的实验室,使用的设备都是企业里的真实生产设备,绝大多数源自企业捐赠;二是现场实习,是社区学院专门为学生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而开设的。企业可以通过现场实习考查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学知识与现场问题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分析学生是否适合未来职业岗位。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则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教学工厂”的重要价值“在于建立了一个柔性的教学系统,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⑥。基于“教学工厂”这一平台,一是提供了更直接、更真实、更高效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是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有机融合;三是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学习与就业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

(四)灵活的办学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赋予高职教育强大的生命力

1.董事会制度实现高职院校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治共享。欧美发达国家行业特色高校普遍设立学校董事会,其成员主要来自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明晰、协同配合,对学校进行共治共享。董事会通过外引内修的方式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外负责联络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校友,争取各种资源;对内通过校长负责制和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完善学校自治,提升发展能力(见表3)。

2.完善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立法情况统计见表4,通过比较可见,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方面明显领先我国,主要体现在:数量多、成体系、有配套、有衔接,已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三、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特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对于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与成功经验,要用辨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加以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一)学以致用,吸取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

1.法律层面,加强高职教育立法,建立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法制化建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根本保障。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只有五章四十条,而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有九章一百零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至今已逾20年,因缺少動态调整,目前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此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较少,尚未形成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根本大法,横向上,从职业教育投入、校企合作、企业培训、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法律法规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纵向上,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立纵横联动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推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2.体制层面,构建上下沟通、普职衔接的新型职教体系,学历与培训并重,为高职院校发展注入新动能。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持续下滑、招生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目前只能提供专科学历教育,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衔接。和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无法吸引高中毕业生;普职衔接不顺,高职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进入普通大学,但缺少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层次的通道。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职教体系,优先在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开展试点,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上下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从深层次体制改革着手,为高职院校新一轮内涵式发展注入源动力。

3.学校层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紧密依托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健全内部质量保证和诊断改进机制,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塑造高职院校的不可替代性。我国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外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灵活的办学体制,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优化董事会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双师”队伍等方面利用自身的行业特色和项目资源强化企业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符合行业发展新要求、新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诊断与改进机制,保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塑造高职院校尤其是行业型高职院校在支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敢于扬弃,摒弃不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文化的外国模式,坚持自身发展特色和路径选择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意识。第一,明确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我国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公办院校,而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百分之百为公办院校,明显区别于办学主体是私立或混合所有制的国外行业特色型高校。这就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强化优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办学使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的是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服务面向主要是所在州、邦等地方区域,甚至是学校所在的社区,如美国社区学院。我国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的同时,更应强化国家意识,优先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这既是高职院校应有的使命担当,也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属示范性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为重点、以服务行业为特色”,学校充分发挥全省高职院校唯一一家具有核电建筑办学的优势,联合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下属几乎所有龙头公司,牵头成立江苏省核电建设职教集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服务中国核电“走出去”,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2.注重学校内涵建设,回归人才培养特色。第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回归质量提升的价值追求。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产生之初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办学特色明显,但升格为大学之后,培养目标倾向于综合大学的学术性,特色反而被淡化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很多行业特色型高校纷纷扩大规模,增设专业,一味贪大求全,导致有限的办学资源分散,反而丧失原有传统专业的优势;新增设专业由于开设高校众多,也导致办学同质化。党的十九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正在从以投入、规模、速度为代表的外延发展转向以注重结构、效益和质量为主要指标的内涵发展。纵观世界高等教育,院校类型的差异不等于水平的高低,不同类型的高校只要能够办出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均可成为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第二,行业背景高职院校要回归行业,塑造人才培养特色。对于行业背景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式发展是其回归行业,在服务行业中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机遇。当然,回归行业并不等于走原先老路,而是与时俱进、有效衔接。行业在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围绕行业外延的拓展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程度,实现学校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在专业服务产业的过程中,行业背景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先天优势,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在人才、项目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投入,吸引行业企业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从自主招生的面试、专业设置的论证和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材合编、实验实训与顶岗实习,直至最后毕业设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将行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出带有行业印记的特色型人才,实现优质发展。

3.弘扬工匠精神,以建设高职文化为价值引领。文化是高职教育的软实力,既能正面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也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思想,提升学生素养。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不长,文化体系尚未形成,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高职教育在内涵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文化层面的思考和建设,在发展中思考,在成长中建设,用办学质量和发展特色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有高职特色的自有文化,引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育人特色。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践行“厚植文化底蕴,提升职业素养;强化一技之长,提升职业能力”的育人理念,重视发挥文化育人的核心功能。一是对高职文化进行职业化改造,包括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文化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加强人文教育,力戒高职文化教育功利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培育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团队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

[注释]

①王松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经验及其启示[J].黎明职业大学學报,2016(3):50-51.

②吕景泉.谈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察德国巴符州职业院校的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3):4.

③林峻,张敏.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科技创新——以美国杜勒姆社区学院为例[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6):5.

④刘曣辛,殷红,米靖.校企合作的典范:德国FH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25):84.

⑤纪夏.澳大利亚TAFE学院办学模式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D/OL].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15[2017-

12-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

&dbname=CMFD201501&filename=1015567471.nh&v=MjIyMj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tmWk9kckZ5am5WN3ZBVkYyNkc3YStHZFhMcnBFYlBJUjhlWDFMdXg=.

⑥马宏,朱志,杨圣春,等.借鉴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66.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国外高职院校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探析国外税务会计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市政工程管理质量控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收益报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