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传承的幼儿艺术教育对策

2018-10-21 09:37陆英
家长·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听音民谣音准

陆英

民间童谣,是我国民间文化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一代又一代人最为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也是最基础的艺术教育途径之一,更是最基础的文化教育途径之一,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显然毋庸置疑。为此,应深入思考民间童谣传承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以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运用民间童谣引导学生认字学词

我们在幼儿时期学习文字与词汇,除了通过父母及教师的引导之外,童谣也是引导我们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配曲或是不配曲的童谣,都必须有韵脚,这会让学生读起来、唱起来更容易上口,而且其内容多数也与基础的语言教育相关。

例如《亲属称呼歌》这首童谣,内容便是以最基础的文字词汇认知教育为主:“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这样的童谣结合了最基础的语言教学以及音乐教育,是十分有利的引导途径,因为认识文字与词汇是所有技能与知识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童谣当中引入最基本的文字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字学词,随着学生认知的积累,后续的音乐学习也会更加顺畅。

运用民间童谣引导学生听音辨音

听音辨音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基础的环节之一。而且音感的培养必须要尽早,要在学生听力神经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进行强化,一旦延迟便很难弥补。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时,更要积极地运用民间童谣去引导学生学习听音辨音,但是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如果为学生进行演唱示范,发音应当保证精准,而且要注重选材,所选童谣的节奏要尽可能清晰、明快、不单一。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配合如同指挥一样高低起伏的手势,帮助学生掌握高低音的走势,并且明确轻重音,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学得更快。

如果学生始终采取集体式的学习方式,就无法见证每个人的学习成果,因此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采取单独检验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单独演唱,了解学生的音准情况,分析学生是否存在听音辨音不准的情况,这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建设。

运用民间童谣引导学生掌握节奏

我们经常会见到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无法跟上节奏的人,这样的情况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先天生理情况有关联,但是也有因后天培养不到位而出现这类问题的情况。

为此,教师要懂得利用童谣引导学生掌握节奏节拍,例如在播放童谣歌曲让学生学习跟唱时,要同时带着学生一起拍双手打节拍,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让节奏更加明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节奏的辅具(铃鼓、响板等),让节奏更加明确,让学生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学会掌握节奏。

运用民间童谣引导学生学习发音

发音的学习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乐器演奏,还是声乐演唱,音准都是重要的核心条件,有半分偏差都会影响到歌曲整体的基调。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发音,教师在学生集体演唱时要更加认真地去听,掌握每个学生发音的情况,发现不和谐感时便要让学生单独演唱,审核学生的音准,但是不可批评学生,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引导去发现学生音准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逐渐矫正,这样的引导会让学生明确强化的方向,特别是对于音准存在问题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引导会帮助其一步一步地走出学习困境,走入正轨。

运用民间童谣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民谣风格与作品,这是我国民谣的自豪之处。我们广袤的国土孕育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使得民谣这一基础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优势的体现。所以在幼儿艺术阶段,教师也要注重利用具有各地民族特色的民谣作品,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选材范围要尽可能广泛,教师自身的民谣素材收集要尽可能丰富,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到更多民族特色的民谣,其不但能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让学生对于民谣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拓展性引导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漸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要更加注重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就要让民谣中融入更多民族特色,吸引学生的关注。

结语

学前教育阶段是对学生艺术技能及相关知识进行强化的关键时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民间童谣的运用十分有利。为此,笔者对文中的应用要点展开了讨论分析,望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据。

猜你喜欢
听音民谣音准
平远雨夜
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有效性的探究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民谣
何为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有人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