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龙彪
学生素质成长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命题,也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石
学生的高中教育应该从自身滋养着文化的内涵,只有对文化有追求才能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本本分分、充满正能量。只有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走向社会的学生才是一个拥有崇高道德风尚的理想人才。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是学生发展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平时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生命的意义与本质需要学生自身一点点地领悟和理解,而不是快速地解决问题。
推进学生的个性解放是学生发展的目标
学生本位的教育就是要实现自我个性的解放,如果一味地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在抹杀孩子的天性,注重个性发展才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学生高校发展的目的所在。
课堂引导是教育教学的第二维度,构成了师生之间的线性回路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德行的最主要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的悉心传导是把知识从教师这个点发射到学生这个点,而课后作业的反馈或者疑问的提出以及知识的掌握则是从学生这个点再次发射向教师这个点,这是一种“冲击——回应”的模式,如果缺失了教师这一环节,那么教学将变成毫无目标可言的一条射线。
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范围要广于学生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曾经在教育界一度非常流行。師生之间的关系好像一点发射到另一个点,如果学生能力强大到教师无法控制的地步,那么这个点就会无规则地折射到其他地方,课堂则会变得无序,师生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多变性和不可预估性。
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以适应学生不断更新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将图、文、声等直截了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维系师生线性关系的相对保障
在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我们在一同进步,也在逐渐成长。“当仁不让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这些几千年来的老道理应该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明白的。
家庭教育环境是教育教学的第三维度,构成了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平面
家庭教育的出现远比学校教育早,因为孩子一出生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而学校的正规教育又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接受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所以这一早一晚、一正一辅成为孩子“三点构成一个平面”的教育模式。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维系教育教学第三维度的基本条件;以了解和尊重孩子为基础是与孩子交流教育的重要前提;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是维系教育教学第三维度的主要途径。
举一个例子,我在前阵子参加高考送考,送考那天我跟一个家长聊天时她说道:孩子初中四年很叛逆,中考220分,学校能录取孩子她很感激,现在能考到300多分很感谢学校。其他学校碰上这样的孩子都会很鄙视,甚至是歧视,但咱们学校没有放弃孩子,后来甚至将孩子的座位调到了前面,因此无论孩子考到什么程度家长都感谢学校。我问孩子怎么在中考之后转变的(因为这孩子现在看上去很乖),大概是这位母亲做了什么让孩子感动的事。我也回她说:你也很伟大,母爱感动了孩子。总之这个家长特别感激学校,把孩子从歧途边缘拉了回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很重要。
书籍阅读的补给是教育教学的第四维度,支撑整个教学的立体构架
教师读书是对学生的一种引领和示范
教师的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拥有的阅读量与教师有直接关系,教师的阅读不仅可以促成自我素养的提升,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阅读习惯是孩子自身得到快速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多孩子只是读透书本上的内容,忽视了平时对于课外书籍的积累,高考中的很多试题都是来自课外知识,这考察的就是孩子的阅读量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书籍的掌握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如果缺失了这部分的学习,那么教育也显得毫无意义。所以书籍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平面上一个可以支撑起整个教育构架的支点。
结语
综上,面对大信息时代和快速变革的今天,与其让孩子的身边充斥着信息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还不如返璞归真,让孩子、教师、父母和书籍共筑成教育教学的四维空间,从而让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