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
[摘 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简便、确切地表达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通过实例介绍了几种运用教材插图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插图;运用策略]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图文并茂,初中生物的插图直观性强,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穿透力,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插图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简便、确切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应的生物知识。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插图,更好地发挥插图的教育教学的作用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整合插图,使知识系统化
教材中的每幅插图侧重表达某一个小知识点,同一知识体系的各个插图通常独立散落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有相互联系的插图进行整合,明晰插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能够更规范系统地理解插图的内容,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例如,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花的结构、传粉、果实与种子的形成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插图,它们分布于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六章各节的教学内容中。复习时,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种子、花、果实的各部分结构,同时,教师把这些结构图用简笔画依次画出来,再以植物生长发育为线索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传粉的方式和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等知识,从而理顺了各图的关系,形成了植物生活史图(如图1)。这样对绿色开花植物史的有关插图进行整合,能直观、系统、连贯地复习绿色开花植物生命周期的知识,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又如,学习“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时,把“动脉和静脉横切面图”和“毛细血管示意图”合并在一起,用箭头连接动脉、静脉与心脏之间的血流方向,整合形成血管组合图(图2)。
此图能直观呈现:三种血管的管壁厚薄、管腔的大小、血流方向;各血管在人体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心脏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管道,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的路线是: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通过观察、分析该图,不仅能能够认识三种血管的特点,还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学习作铺垫。
二、添加图注,使知识具体化
插图通常包括图片、图名、图注,图注是对图进行解释说明的文字和符号。有的插图无文字注释或注释过于简单,学生难以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加图注,能使知识的呈现更详细、具体,降低认知难度。
例如:教材中“尿液的形成示意图”高度概括,简化了尿的形成过程(图3)。
图中反映了肾脏清除血液中废物的基本原理,箭头指示液体的流动方向。由于图中没有文字注释各处液体名称及成分,学生容易混淆,阅读时难以把插图所表达的知识和教材相关内容一一对应。另外,尽管教师多次强调各处液体的成分,并用多媒体演示了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但仍有些学生似乎听明白了,实际上还是不能把各处液体的成分全部说出来,特别对一些由插图衍生出来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的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对这些知识进行问题引导,添加文字注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插图后,设置如下问题:①血液由哪两部分组成?血浆中含有哪些成分?②血液中哪些物质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又有哪些物质不能滤过的?为什么?肾小囊腔中的液体名称是什么?③肾小管重吸收什么物质?④肾小管重吸收后的剩下的物质形成什么液体,这液體的有哪些主要成分?⑤由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废物增多还是减少了?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及时把相关的内容从左到右依次添加在图中(图4矩形标注部分)。添加文字注释后,抽象的箭头符号隐含的知识更直观、具体地呈现,各液体名称和主要成分一目了然,学生能更加容易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正确区分血液、血浆、原尿、尿液的主要成分。
插图适当添加文字的注释后,增加了插图的可读性。教师添加图注力求简明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体会和模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读图过程添加标注的习惯,阅读教材时把重点、难点等标注在图上,帮助理解知识。识图作答时,把主要信息标注在图上,可帮助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三、多媒体活化图片,使知识动态化
生命是运动、变化的,插图只显示生理过程的某一瞬间,静止的图片难以表达生物的连续的生命活动过程。利用多媒体赋予图片活力,显示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也将平时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信息等形象动态地表达出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教材中“受粉后的雌蕊内部示意图”,此图是用于帮助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作用的,但图中没有显示花粉管的生长、受精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对该图进行处理,先依次闪动花粉和卵细胞,明确此生理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然后多媒体动画展示过程:花粉粒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不断伸长,精子从花粉管滑落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一活灵活现的过程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特别是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有些学生甚至惊呼起来。通过多媒体体活化插图,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生命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中生成知识。又如,学习静脉时,虽然学生通过插图看到静脉瓣打开和关闭的状态,但学生难以想象静脉瓣如何打开和关闭。多媒体播放血液流经静脉瓣的视频,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血液向前流动时静脉瓣打开、倒流时关闭的情况,加深理解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可见合理利用多媒体,将静态插图动态化,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化解插图画面难以理解的知识,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更加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四、依图制作模型,使知识实践化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依照插图利用身边的资源制作模型,使图的内容立体化、实物化地表现出来。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实物重构插图,在活动中记忆、整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指导学生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时,笔者先展示一个动物细胞模型,然后让学生讨论制作模型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得出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案。教师再让学生课后依照“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制作模型。师生对交上来的模型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学生再修正完善模型,挑选优秀的模型作为教学资源。依照插图制作模型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作品评比和展示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地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图5)。
如:用毛线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用大豆、红豆等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用红、蓝颜色电线和铜丝制成毛细血管模型……虽然学生制作的模型不是很美观,但基本模拟生物体的结构形状,很多模型选用的材料也体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根据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后血液的颜色发生变化,毛细血管模型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电线区分动脉血、静脉血。
插图是建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灵活运用插图,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魏秀珍,陈道志.初中生物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