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2018-10-21 17:37李民柱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

李民柱

摘要:面对高中教育改革现状,创新意识成为了高中数学必须重视的培养问题。本文以情景教学、问题导向、跨界联系三个角度提出高中数学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希望可以改善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教育问题,提高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前言:人类大脑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需要通过视、听、嗅、触等感觉,这些感觉在大脑思维的转化下形成一种建立人体与外界事物联系的意识,是思维过程与感觉过程的综合,是对知识的抽象性反映素质。创新指的是在利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摒弃守旧方法、观点,以不墨守成规的方式完成思维形式的突破。创新意识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灵感、意念发掘。数学创新意识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勇敢的追求新知,以数学角度分析与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一、情境教育塑造创新意识

保障学习有效性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丰富经验基础上,将经验结合天马行空的创造素养创作的一种素质能力。创造成果需要对研究产生兴趣,研究兴趣能够推动创造能力活动、学习能力成长[1]。数学教育有必要利用和借助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生活中的概率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展现这样的画面:小明买了10个菠萝味的麻薯、15个芝麻味的麻薯、5个豆沙味的麻薯,可是粗心大意的小明没有将三种麻薯分开放置,导致三种麻薯堆放到了一起。由于小明所购买的麻薯并没有标记麻薯口味,且外包装一样,请问小明在吃麻薯的时候,翅中豆沙味麻薯的概率。因为这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很多学生本身也对这种趣味性的故事充满了兴趣,所以学生纷纷思考,将麻薯的数量相加10+15+5得出总共有30个麻薯,通过原题得到豆沙味麻薯一共有5个,所以小明吃到豆沙味麻薯的概率为1/6。

高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渐渐成熟,抽象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不过需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已经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学生往往在学习前会对新知学习充满期待,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学生心理,采用学生适应的学习方式教学,那么学生的创造力、探索欲将能够得到最大化开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问题引导养成创新思路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是学生形成提问能力、体温素质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学生敢于质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深入问题当中,发现问题和找到问题解决方法。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能力素质在题目中穿插创新元素,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路与创新习惯。如解答已知A与B为y2=4x的两个点,该抛物线满足∠AOB=90°要求,随后过点O做AB垂线,垂足为M求M轨迹方程。在解答这道题目的过程中,直线方程很好得出为y=k(x-4)难的是M轨迹方程的求解。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由学生此时就提出因为直线AB经过了C(4.0)所以根据OM垂直MC得出(x-2)2+y2=4。也有学生说因为得知AB经过C(4,0)所以根据OM垂直MC能够直接得出M轨迹实际上就是以OC为直径的圆。也有学生说这道题目用交轨法解答非常方便,先设置AB为y=kx+b此时得出OM为y=-1/kx,根据推算的出AB为y=k(x-4),最终得出轨迹方程为(x-2)2+y2=4。不难看出这道题目实际上有着很多的解题思路,学生在自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该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勤于思考精神[2]。引导了学生站在反思过程中提出了具有创新性想法的问题解题思路,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了这道题目的结果和解决方式,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三、跨界联系形成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对生活数学本质现象的阐述与理解学习[3]。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脑部能力,同时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生活事物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形成问题意识,结合自己已知的知识与能力找出问题解决对策。该过程是学生创造与发现的过程。此外很多数学问题中实际上都包括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知识完成数学题解题,不仅可以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将得到大幅度成长。

如学习归纳推理知识点时,教师不妨设置游戏教学环节:假设在某一座高塔之中陈列着三根针,其中一根针上套着64个铁环。一群冒险者顺着藏宝图来到高塔,藏宝图指示冒险者如果能够完成任务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宝藏。不过该任务非常难。首先必须将铁环从之前的针全部拿到另外的一根针,第三根针发挥着过渡作用。其次每次只可移动一个铁环,大铁环不可以放在小铁环上。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实验道具,包括各种大小的铁环。随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实验让学生猜测想要将64个铁环从其中一个针全部移动到另外一个针需要多少次。

该实验不仅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内容与实验对象也比较合理。数学教育不应是单纯的练习、模仿、记忆与接受过程。数学教育同时还要兼顾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再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数学实验的应用,利用数学实验开发学生的问题发現意识,把握实验机会,使学生体验与发现创造过程,享受创新意识形成的感受。

结语:教育是由教与育共同构成的,缺少了哪一点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事物。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在于教育能够在完成文化知识的传达基础上,鼓励、唤醒、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素质。高中数学教育必须注重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形成主动学习意识、敢于探索精神。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创新想法与创新习惯。这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具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兰春艳.浅谈提高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8(11):81-82

[2]鲁贤龙.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华夏教师,2018(26):45-46

[3]李刚.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50-151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