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艳虹
“性”作为人类生殖的桥梁和维系友谊爱情的锁链,它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应该正视的严肃的科学概念。性科学从研究人类的本质和性行为出发,它包括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性科学提示了人类性本能和性要求,以及行为的规模,性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果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人们将缺少人生必要的一课,在人生知识方面将成为不健全者。
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
从目前的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情况来看,青少年的身高已比过去提高了,性发育也有了提前,故性卫生知识的教育也应该提前,但“性教育”却赶不上“性早熟”。这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也应适当提前,正如我国著名少儿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所指出的:从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情况来看,身高已经比过去发育提高了,性发育也有了提前,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自然也应该随之提前。因此,在12岁之前逐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发育的卫生知识,预备教给学生一些性发育的知识,使学生们有个心理上的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茫然失措、担心害怕。因此,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祖国的需要!
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青春期是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期发育期的标志,可分为三个阶段,青春前期、青春中期和青春后期。其中的青春前期是以身体形态发育的突增现象为主,是人体成熟的一个迅速生长的阶段,也可称为青春期初期或生长加速期,女孩一般在9-12岁之间,男孩一般在11-13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正好是五、六年级,如果这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这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青春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目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比较重视的,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却忽视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从小学高段开始(五、六年级)男女生之间容易出现的那种疏忽情绪,开始转变为对异性女生的兴趣和好奇,也喜欢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等。很自然地出现男女之间的接触增多,相互或单方面地表示亲近倾慕的现象。这只不过是他们性朦胧期的一种纯洁的对异性的向往,急需教师、家长、社会帮助他们用理智来支配或指导感情,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锻炼意志,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是青春期教育中的极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容忽视。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青春期教育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配合下,已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并在“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增强学生对月经初潮的适应力 月经初潮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我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对女同学进行有关初潮和月经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迎接初潮的来临。但身体上的剧烈变化有些学生还是很难适应的,对于这种学生,较常用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把这部分学生集中请至心理辅导室,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的交流,增强初潮女生对月经的适应力。另外一种方法是伙伴辅导,请班级里发育较快的学生做指导,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因直接接触教师而产生尴尬情绪,又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降低学生对心理性痛经的敏感性 少女生理上的某些因素,很容易引起痛经。但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痛经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神经质的个性、暗示和自我暗示可以加重痛经。对于这种情况,在积极地宣传生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一般采取个别心理辅导:用认知疗法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用放松训练来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用暗示疗法来转移学生对疼痛不适的注意。指导她们注意调剂生活节奏,避免过多的精神刺激;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适量的营养和睡眠,以综合的方法降低心理性痛经学生的敏感性。
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我们在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正视自己身体的变化,悦纳自己的性身份,增强学生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自豪感,培养学生追求与自己性身份相符合的言谈举止,追求与性身份相符合的健康美;并且配合伙伴辅导,通过与伙伴的交往,来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使身心和谐地发展,信心百倍地步入青春期。
特殊心理困扰的辅导 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由于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缺乏,特别容易被坏人欺负,诱骗甚至残害。学生遭遇某种危难时刻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易为她们所能排解,也经常为大人们所忽视。这提醒我们,要通过心理辅导等形式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总之,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身体迅速生长,好动,易冲动,易感情用事,自尊心强;另一方面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出现性意识的萌动。因此,学校要注重开展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和区别友谊与恋爱;培养学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让孩子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