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国新
如果说国学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那么吟诵无疑是打开这座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吟诵专家徐建顺教授说: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古代读书法,通过吟诵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汉诗文的涵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国学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实施吟诵教学中最深刻的体会。
依字行腔,激发兴趣
徐教授说:“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这样读的。所谓‘读,经常是有曲调、有节奏的。我们的孩子是唱着歌上学的,所以叫‘书声琅琅,不是走到校园里,听到孩子们在大声读书。‘琅琅,两块美玉相碰,发出来的美妙的叮咚之声。说走到校园里,听到孩子们在读书,那声音非常好听、旋律十分优美,叫‘书声琅琅,跟大小声没关系。古代学校,从来是一对一教学的,极少会出现大家齐念什么的情况,读书是各读各的,各唱各的,旋律个个不同,所以如不同的美玉相碰。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博士生待遇。所以我们的教育天下第一!我们的文明才能万年延续,兴旺发达。”
为了还课堂书声琅琅的美妙境界,我从最基本的吟诵规则讲起——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带领孩子们诵读诗经短篇《周颂丰年》和《小雅鹿鸣》,那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美妙音韵,一下子把孩子吸引住了。一节课下来,诵读不但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先王祭祀的宏大场面,和美好祝福,以及古代迎宾的热闹场面和主客之间美好情谊,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学习《诗经》的极大兴趣,以至于下课也曲不离口,学后小记中写道“希望老师多教这样的诗歌”。
入短韵长,陶冶性情
在开学初近两周的诗歌教学的实践中,时间虽短,但我们师生全身心浸润在吟诵的美好氛围里,在我的讲解和示范引领下,学生们感受古诗中蕴含的博大精深文化内涵,聆听古人的智慧和心跳,心灵变得平静而温和。
徐教授说:“中国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它有平仄、格律、韵字,而且声音能够打动人、感动人的心灵。”中国语言有天然的音韵美和旋律美。吟诵与朗诵相比,更充分地发挥了中国语言的魅力。当我们吟诵古老的歌谣《关雎》时,一首千古传唱的诗歌焕发了新的情味,我们似乎在入短韵长的低吟浅唱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古代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并且随着音韵的变化——平声舒缓绵长,入声韵短促痛苦哀怨,上声韵细小亲密,去声韵明确坚定,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主人公由慕而求的喜、求之不得的痛,以及求而得之的乐。在诵读的过程中,把古代先民对家的重视,对美好伴侣的选择、对幸福生活的思想追求自然而然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对性情的陶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我带着他们学吟《诗经·木瓜》时,配合相应动作,推拒之间,似乎跨越千年时间,感受到古人的淳朴质诚。
吟诵《游子吟》,一句“迟迟归”,于声音的拉长延绵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对游子的无尽担忧,感同身受。吟诵《梅花》读到韵字“梅”“开”“来”的时候,眼前仿佛真的看到几枝寒梅灼灼其华,闭上眼似乎真的闻到了沁人心脾的幽幽梅香。吟诵的确让我们师生体会到了汉字的音韵旋律之美和字里行间渗透的的至理真情。
长短高低,探寻奥秘
吟诵教学,我想在遵守平仄韵律的规则中,更多的是进入到诗歌内里,反复吟咏感受到诗人的情绪。例如讲到古体诗《行行重行行》时,我问“‘行字平声,拖长读有什么感受?”学生们说“感到了路途的遥远”;那么“生别离的‘离呢?要高声还是低声读?”“低声缓读。”“为什么呢?”“表明了别离的痛苦与忧伤”;讲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问“谁知道哪个是入声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写胡马和越鸟?”“老师,我知道‘北‘越是入声字,要高声读,短读,突出马和鸟对家乡的依恋。”“那谁知道胡马和越鸟名字的来历?”学生们鸦雀无声了,呈凝神思考状。在老师出示了相关资料后,孩子们恍然大悟,惊呼“哦,原来如此”。就这样,我带领着孩子们在长短高低的吟诵声中,不断地追寻探索诗歌的奥秘,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发展联想想象的思维,而且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妙。在古韵悠扬、庄重典雅的情境之中,孩子们在热烈地讨论探究古诗的文化内涵,我欣喜地感叹,我长时间追寻的教學境界不过如此吧。
中国的古诗在声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
在吟诵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吟诵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读懂了经典,就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吟诵教学中,我们师生在别文体、守规矩、重声韵、达文意过程中,力求达到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养性、以文化人的目的。我只是吟诵道路上的一名初行者,刚刚迈开步子,所知甚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吟诵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因为,吟诵是打开国学宝库之门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