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8-10-20 12:08李婷君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体系建设

【摘要】:军事教育特别是单纯的军校教育已经很难包揽全部教育进程和教学内容,更难以满足军事领域各具体专业军事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从更广的范围内加强军地教育协作,促使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走向融合,从而提高军事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军民融合 军队人才 体系建设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和我国军民融合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从社会引进人才,更好地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军队人才培养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军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有利于加速培养更多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一、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军在军事人才的培育、引进、保留、使用上想了不少办法,下了很大功夫,加大了探索创新力度,以开放的视野吸引和聚集人才,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运行顺畅的军民融合培养工作机制,对有效破解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依托培养模式

依托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国防生培养上。2005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全面部署推开国防生培养工作。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军队人才已成为我军初级军官的重要来源。目前,军队人才队伍军民融合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逐渐向实施“强军计划”研究生培养等多种形式拓展。

(二)直接引进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采用特招或聘用的形式,直接引进地方相关人才为军队服务。例如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提干、征召大学生士官和义务兵,既可以迅速扭转军队某些专业和领域高层次人才严重欠缺的被动局面,也可以为相关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扫清障碍。2005年国家又出台文职人员招聘制度,聘用地方人员为军队服务,开启了军队人员聘用的新进程。

(三)合作培养模式

利用国民教育的优势,提升与地方院校联合办学层次,“3+1”“2+2”“4+2”等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工作逐步展开;开辟高层次人才签约高校深造的“绿色通道”,选送科技干部进地方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参与地方开展武器装备研发重大项目攻关;依托新装备研制生产厂家,建立高层次装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效果比较明显,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日趋完善、数量规模逐步扩大、层次质量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军民融合”的思想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联系不多,各种优势教育资源挖掘与利用不够,融合式培养的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基本上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我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在国防生的专业结构与部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国防生学用脱节和第一任职能力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

军民融合是强国强军的重大发展战略。人才体系的培养与建设是确保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之源。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军地双方接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突击能力强的“融合型”人才队伍群体。

(一)推动搞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实质是设计未来、引领行动。建立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很重要的就是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通过战略规划整合军地资源集中攻关。目前,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已经成立,在中央层面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集中统一领导,要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委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体系。

(二)完善政策法规机制

建立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要围绕当前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有的放矢,全面、系统地实施相应的整改优化工作。一要着眼“取才于民”,完善人才资格军地互认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对人才资源配置和高素质人才择业的实际影响,积极推进通用职业(岗位)资格认定、职务等级考评晋升等与地方接轨,并将其纳入国家统一制度和标准体系,做到军民通用的专业资格认定军地要有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为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利用社会人才创造条件。二要着眼“育才于民”,完善互利互惠机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地方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培养人才的相应责任,按照互利互惠原则,推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技术成果、资金、信息等的双向交流和融合。三要着眼“储才于民”,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装备生产厂家等人才密集单位,有计划地遴选通信、计算机网络、指挥控制、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人才,预编到全军部队尤其是军兵种作战部队,平时有偿对口技术支援,战时依法提供技术保障。

(三)融合军地教育资源

《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联合办学和军地融合办学要“充分利用军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坚持“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推进军地融合办学”。我国丰富的人才和教育资源,是科技兴军的潜在优势和有利条件。建立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要發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我军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

【参考文献】

【1】彭爱华.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1期

【2】陈建莉,张伯虎.军队人才供求系统分析及最优控制[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李帅.经济学视角下的军队人才流动机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作者简介:李婷君,单位:武警上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政治工作部,职务:干事,专业方向:国防动员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体系建设
浅谈工厂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浅谈风力发电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