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家里看到一本往年的书刊,翻开几页看到的是一篇叫作《弟弟的背影》的文章,看到题目的一瞬间,我不觉的想起朱自清笔下的《背影》,那是父亲对孩子无声的爱。而《弟弟的背影》这篇文章讲述的则是一个无论学习还是体育都格外出色的姐姐,还有身体瘦弱并对姐姐言听计从的弟弟在经历一次意外之后两个人发生的巨大改变。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使我想起我内心深处的一个人——我的哥哥。
我的老家在贵州一个偏远山区,家里以种地为生。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比我大三岁,但他的成熟却远远超过了他本身的年纪。小时候每次爸妈上山干活时,哥哥就在附近放牛。我因为年纪小,爸妈出门时总是对我说:“你就在家里玩儿,不要上山好不好?懒得走。”“不”我斩钉截铁的说。无奈他们只得由着我。出门时候的我就像一只蹦跶蹦跶的小兔子,回来时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我哭着闹着不肯走。爸妈没有办法,因为他们背上的背篓里装着满满的东西,根本没有我的“容身之处”。他们不理我,继续往前走,希望此举可以迫使我跟上他们的脚步。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我的哭声更大了。这时总会有一个人走到我面前蹲下,我蹭的一下爬上他的背,双手抱住他的脖子,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因为这个场景已经发生了无数多次了。他背着我,背后的手里牵着牛绳。现在想起来,我真得感谢我们家听话的老牛,正是因为如此,哥哥才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
不干活的时候他总是带着我到处玩,即使是和别的男孩子一起,也从不觉得我碍事。跳绳,捡石子,玩陀螺,踩高跷……这就是我们农村孩子的乐趣了。记得有一个我们去一条小河沟捡石子,我不小心跌到了河里,浑身都湿透了,哥哥吓坏了,赶紧把我抱了出来。看着哥哥涨红的脸,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我告诉哥哥说:“哥哥,我们多玩玩儿,等太阳把衣服晒干了再回家吧要不然肯定会被妈妈骂的。”他高兴的点着头。就这样,我们又在外面疯了一天。
到了上学的时候,我仍然是哥哥的小跟班。那时我们村有三个年级,却只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可谓是“全能”,语数体育全部由他一个人包揽。由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放在了一个教室。那空出来的教室有什么用处呢?在农村,其实像我们家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即使哥哥姐姐上学也不能把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丢下,那就只有带到学校了。那个空教室变成了我们的“幼儿园”,里面至少有十几二十个小朋友。哥哥姐姐则是我们的“幼师”,一下课就跑过来照顾我们。
2000年左右村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回来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不论在外面的时候有多么辛苦。那时的标配就是皮鞋,手上也提着一个大音箱。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大包的糖果。如果知道谁家打工回来了,所有的孩子都会跑到那个人家里去看热闹,当然目的也是很明确的。
看到别人家都因为打工过上了好日子,爸妈也计划外出打工,以改变家里的现状。这个事情在年后变成了现实。我和哥哥则被丢给了爷爷奶奶照顾。这一年我上小学了,哥哥则去镇上读四年级了。让我羡慕不已的是,他开始有了零花钱,一个礼拜五毛。这对于我们来说算是很多了。自从他去镇上读书之后,我总是期待周末的到来,因为他总是星期五下午回来,而且还会好吃的。这种待遇是以前爸妈在家的时候完全享受不到的待遇。那个年代要买个什么东西总要背点粮食去卖,买得的钱有富余的,就给我们买点小点心。如果没有,就骗我们说人家卖东西的老奶奶死了,下周才活过来。我们将信将疑,但也毫无办法。
有一天哥哥从学校回来的时候神神秘秘的,说要给我什么惊喜,我猜想又是什么好吃好玩儿的呢?我一脸疑惑……只见他从书包里面拿出一个铅笔盒,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哇,好漂亮呀!”我把铅笔盒带去学校炫耀,看着他们羡慕的眼神,我开始洋洋得意。可是后来的我才知道那个铅笔盒是哥哥一个月的零花钱买的。
这些所有的事情都在2003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爸妈在外面打工几年,生活开始慢慢的稳定了下来。他们担心爷爷奶奶重男轻女,便把我带去了南京,而哥哥却在同年的端午节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只记得那天的我放学回家便看到了家里面围坐了一群人,爸妈则哭的不成样子。从此他变成了我们家不能提及的伤痛。
因为他的离开,爸爸妈妈又给我添了弟弟妹妹,我开始扮演他从前的角色。从弟弟妹妹出生的那一刻便照顾守护他们。即使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我也不得不为了他们的学习操心,毕竟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没有比知识更能改变命运的捷径了。
不知道现在的他在哪里,人死后是否有灵魂,如果他有思想,不知道是否会因此而欣慰?只是遗憾的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弟弟妹妹尚未出世,也不曾感受到他炙熱的爱。
作者简介:肖文英(1993年-)女,土家族,贵州,大学本科,铜仁学院,56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