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州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的工作思考

2018-10-20 11:38黄亮华张庆亮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软实力广州

黄亮华 张庆亮

【摘要】: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文化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广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近代革命策源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将广州建设为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面向2035年建设活力全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为此文化空间的品质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广州文化空间现状,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支撑广州文化空间品质提升,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

【关键词】:“一带一路” 广州 文化空间 文化软实力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文化部相应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指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整体文化软实力较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州文化产业支柱地位突出,2017年广州文化产业GDP28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3%,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广州文化消费水平高,2017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5040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3.1%,居全国第一,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3.64次,领跑全国;三是广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较强。2017年广州市全市的藏书量达到 2165.21 万册,平均每人拥有1.49册图书,位于全国前列。

文化空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为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继承与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通过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推进文化空间建设,提升文化空间品质,支撑广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广州文化空间现状评价

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都市研究等学科的研究,文化空间是指集聚文化资源要素,承载文化记载、生产传播或文化活动功能,受市民普遍认同的公共空间和场所,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传承空间,文化服务设施等文化消费和服务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生产空间,但三者仍存在一定的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本次研究从以上三个角度切入,对广州文化空间建设的现状进行评价。

(一)文化传承空间

1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广州市于2016年出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于2018年3月印发实施《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形成相对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现已形成五批次历史建筑名单,并基本制定完成前四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规划,基本完成前三批历史建筑建档,同步推进第六批历史建筑推荐申报。

同时广州市对历史文化空间品质愈发重视,以“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的规划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作有序开展。“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以海丝申遗为契机,策划7条步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走读广州,感知城市”的主题,提高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影响力。

2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遇到困难,红色文化打造弘扬不足

广州市近年逐步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相关工作,但目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有待全面推进。由于产权、机制和实施细则不明确等问题,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推进较为缓慢。广州市现状大部分历史建筑为私人业主,无力承担历史建筑修缮和维护的成本,急需建立民间投资人与历史建筑业主的对接机制。

广州是一座英雄城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现状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存在部分资源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不明显,红色文化影响力在全国范围不突出的问题。同时,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对外没有形成具有号召力的参与性活动,市场吸引力有待强化。

3 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存在一定困难。广州现存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07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番禺区,部分区未建立非遗保护专门机构,缺少专人负责。非遗展示活动空间较少,部分项目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需求,传承青黄不接,难以吸引年轻人学艺。

(二)文化服务空间

1 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重大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广州市现状基本建立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至2017年底,国家、省、市、区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共有196处。广州新中轴线“四大馆”建设稳步推进,包括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科技馆、广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将打造文化设施集聚的岭南文化高地。

2 文化设施总量较少,空间分布集中,特色有待加强

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广州市主题博物馆、图书馆数量较少,人均服务水平较低,外围地区大型优质设施不足,呈现出由内向外逐渐减少的特征。

(三)文化生产空间

1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及产业园与科技融合趋势加强

2017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8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为13%。从总体趋势来看,广州文化产业近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

同时,“文化+科技”结合发展趋势逐步显现。2015年广州市高新技术文化企业达到296家 ,全省排名第一,网游动漫、新媒体等文化新兴领域领跑全国。

2 文化创意产业园产权及用地有待明确

广州市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权不稳、用地性质模糊,制约企业投入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内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土地用途均为临时性质,如红专厂、T.I.T创意产业园,对土地没有所有权,没有做到真正的土地性质转化,保障不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开发行为。在缺乏明确产权基础上,文化企业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投入与经营。

三、广州文化空间品质提升思考

(一)彰显传统,活化利用

1 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空间的活化利用

采用分级活化、多方合作、多元用途、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空间活化策略。分级活化,可参考香港历史建筑分级保护方式(见表4),根据每幢历史建筑的评估报告,明确其保护要素,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相应活化利用措施。多方合作,建立政府与社会、业主共同参与活化利用的平台,通过“微改造”等方式,实现政府、业主、社会资本等多方利益共赢。多元用途,根据历史建筑的社会价值、权属情况、区位条件等因素,确定活化功能,改造为公共基础设施、消费空间、产业园区等多种类型。公众参与,向公众宣传历史建筑活化工作,提高市民对历史建筑的认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教育工作。

2 保障非遗活动与展示空间

广州各区非遗资源各具特色(见下图),建议根据对各区非遗资源特色,建设一系列有特色的非遗活动和展示空间。

3 打造弘扬红色文化场所

在加大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修缮保护、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红色文化场所加强资源整合,串联开发,形成红色文化主题街区片区,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和开发符合当代民情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思想内涵深刻、文化底蕴丰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红色教育阵地,实现“旅游+红色文化+党史教育”融合发展。

(二)分区提升,优化配套

1 分区指导文化空间品质提升

结合广州山、城、水、田、海的自然景观格局和文化资源分布,对接新一轮总体规划和“一江两岸三带”建设,对广州市域空间文化特色与文化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一带三区”(珠江文化带、中部都会文化区、北部山水文化区、南部海洋文化区)文化分区格局。

珠江文化带主要以海丝文化、商贸文化、现代都市文化、工业遗产文化为主,展现千年商都发展历程,打造向世界展示广州的窗口;中部都会文化区主要以岭南文化、民俗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科创文化为主,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区;北部山水文化区主要以山水田园文化、岭南古村落文化为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南部海洋文化区主要以海洋文化、新区文化为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门户,广州对外联系窗口。

2 完善文化服务设施

打造10分钟社区文化圈。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城乡分布、受众群体不平衡的问题,对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四级公共中心体系,构建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城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巩固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成果。混合、灵活的用地开发模式,针对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用地特点,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利用办公商业兼容、临时性用地等提供活动空间保障。

3 打造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

从各区发展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情况、城市风貌等角度出发,挖掘各区文化特色。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在一般性文化基础设施基础上,结合各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实际需求,通过多元的方式完善文化设施配套。

(三)培育平台,集聚人才

1 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

继续推进《广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中提出的48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保障中心区低成本的用地供给,利用“城市更新”、“微改造”等方式,活化旧厂房、旧仓库和老建筑发展文创产业,通过地价优惠、租金优惠等政策降低用地成本。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型园区与企业建立提供包括信息交流、科研孵化、技术服务与交易、专利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以及公共宣传展示等服务。加快制订广州市文创园区认证体系与认证标准,明确市级文创园区的准入门槛,挂牌一批有特色的市级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利用。

2 完善创意阶层配套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文化资源与创意人群相结合的产物,核心要素是创意阶层人才。新形成的创意阶层具有个性化、精英化、多样性的特点。建议围绕创意阶层人才需求,配套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引领湾区,打造品牌

通过联文脉、筑平台、兴产业、树品牌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强化广州的文化品牌。

联文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推进粤港澳三地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发掘和保护,加强粤剧、戏剧等共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

筑平台,打造系列文化交流平台。利用“广州文交会”等文化节日展会平台,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平台。推动筹办粤港澳非物质文化博览会。

兴产业,推动粤港澳文化产业融合發展。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鼓励和引导港澳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众创空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新兴领域。

树品牌,打造广州文化品牌,促进广州经验输出。打造“合唱之都”、粤剧、流行音乐文化等品牌,加强三地传统及流行音乐交流与合作;打造纪录片、电影文化品牌,推进中国国际漫画节与港澳动漫产业的密切合作,加快促进广州电影产业发展,促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

①粤读广州-花城网,《做好文化发展新命题,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广州将有博物馆70座》

③数据来源: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册(第七版)

④《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 年)》

⑤《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⑥搜狐网 南方都市报《是科技带来底气!8年后广州黄埔文创产业增加值要达1200亿》

⑦数据来源:《广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2】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外发〔2016〕40号

【3】侯培江,尹伶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大湾区文化的时代内涵[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7,25(04):65-67.

【4】张绚蕾.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04):28-31.

【6】王树林.软实力:北京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J].新视野,2005(05):24-26

【7】匡纯清.论城市文化“软实力”[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21-123.

【8】王廷信. 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A]. .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6.

【9】谭志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构架及其战略选择——以南京为例[J].学海,2009(02):175-180.

【10】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02):83-85.

【11】张卫海,刘倩.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61-64.

【12】李正治,张凤莲.试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J].人民论坛,2013(26):34-35.

【13】宋黔晖. “首善之区”应提升文化软实力[N]. 南方日报,2008-05-14(A13).

【14】 范周,萧盈盈.《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6年)》[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黄亮华,(1975-),男,汉族,学历:硕士,单位: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职务:综合调研处处长。

张庆亮,(1983-)男,汉族,学历:博士,单位: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职务:综合调研处主任科员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文化软实力广州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