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为娅 廖静静 易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在教育扶贫、乡村旅游、产业优化及发展过程中对村民的文明自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所以关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文明自觉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花垣县岩科村为例,对村里的教育现状、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 文明自觉 产业帮扶 教育培训
一、岩科村基本情况
作为湖南最偏远的地区之一,花垣县岩科村2014年脱贫15户77人,2015年脱贫23户76人。
该村属于山区村,以农业为主,目前发展的主要产业为黄桃、油茶以及桑蚕种植;村内有小型养鸡、养鸭场;正在努力打造“旅游产业一体化”;同时该村正在促进太阳能路灯的普及,规划建立6个行政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
岩科村村在国家政策及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教育扶贫等措施,由相对封闭走向了开放;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参与;由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整治为美丽整洁新农村,村民文明自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精准扶贫促进村民文明自觉养成的体现及原因
(一)产业帮扶促进经济发展
该村过去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种植为主,但因土地贫瘠,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原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通过在产业扶贫方面提供劳务资金补助、小额贷款、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过去村里有致富成功的村民都想往城市发展,不愿意回乡带领村民们一起走向富裕,村民们也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持有羡慕嫉妒的看法。现在实行高标准农田、黄桃产业园、万亩茶园等产业帮扶措施,不仅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吸引更多的村民自主创业,互利共赢的思想开始深入村民心中。
(二)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村民文明素质形成
精准扶贫政策推行后,该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技术培训增长村民的见识,视野更加开阔,得到大部分村民的认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更是提高农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只能给予村民脱贫的方向及道路,要想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必须形成自力更生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建设。
(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岩科村茶园特色产业基地共计规划种植茶叶300余亩,按照梯田模式进行规划,建成后,每年都会有可观的收入,这将为岩科村的“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同时,岩科村观光台独具特色,用当地岩石就地取材而建,为该村致力打造“旅游产业”一体化辅路架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90%的该村村民表示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同时,该村投入4.5万元资金维修装修村部,添置了办公设施,还为村民买了苗鼓、音响等设备,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文明自觉个体差异性明显
岩科村文明自觉个体差异性明显,主要表现在地区与年龄上。
该村离村部近的组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度远大于距离远的组。农民的文化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年龄差距,此次被调查者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中85%为中老年人。该村网络建设取得基本成效,但年龄较大的村民及常年在家的年轻妇女却思想封闭,不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接受外界文化途径单一,甚至与邻村交流都很少。
针对村内地区存在差异,村中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各年龄阶段的村民,以此加强各村民之间的交流。
(二)精准扶贫下教育资源的匮乏
该村对有建档立卡的村民,在教育方面进行补助,初中实行“雨露计划”,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但是岩科村师资力量匮乏,该校只有三名老师。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由于环境等原因,无法吸引更多的教师为该村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扶贫先扶智”,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村民文明自觉意识的形成,从而缩小城乡文化的落差。加强村民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的繁荣发展助力,做“新型农民”。
(三)教育扶贫与农户响应不一致
该村大部分的村民知道教育扶贫政策同时也相信教育能使他们摆脱贫困,但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很少参加技术培训,“靠种田、打工”养家糊口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引导一部分接受度较高的村民带动村民迈出内心的“坎”,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加大政策宣传。完善各项产业建设,建立健全系统,改进产业结构,使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推进村民和谐共赢,不断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培育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乡村旅游人才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导游、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培训。
结语
岩科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文明自觉程度进一步提高,使部分村民的就业、教育观念有了改观,提高本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为停留在初期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总而言之,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的繁荣,更离不开农民的文化观念与行为的转变。相信在对农民文明自觉的培育下,农民会更为主动地成为农村的建设者,从根本上推动着农村的繁榮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科学调研项目;项目名称:社区管理下村民文明自觉养成研究——以湘西五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