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超才
众所周知,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不论是现在还是可期的未来,这支队伍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抓好这个关键少数,对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工作中学生党员主体不突出、服务意识淡薄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本文主要从剖析當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和方法。
一、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该问题的首要表现是个别甚至少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为评奖评优、毕业后找工作等原因而入党者占有一定比例;其次是受多元化、网络化社会的影响及党员再教育工作成效欠缺的影响,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存在不同程度缺失的情况。
(二)教育工作成效不彰。扎实有效组织开展再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重发展而轻教育、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开展学生党员教育主要以开会讨论、学习上级文件、参观考察等传统方式为主,形式单一、次数有限、质量参之不齐,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教育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三)党建工作力量不足。从当前各高校普遍的机构设置情况来看,各高校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老师多为兼职,其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而部分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环节中存在的重发展而轻教育或者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的情况,导致学生党员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双双欠缺,想要打铁然而自身硬度不够,党建工作力量捉襟见肘。
(四)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弱化。一方面,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主要以上级来文、党委指示、老师布置为主,学生党员按照要求贯彻落实,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不足。另外,相对于其它学生组织,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机会和平台相对较少,其作为大学生先锋队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在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体地位有所弱化。
(五)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受入口把关不严、再学习制度不全、再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成效不彰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缺乏主动为学校、师生、社会服务的责任感,缺乏青年党员应有所作为的使命感,缺乏树立大学生先锋队形象的荣誉感,大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在高校中存在边缘化的风险。
(六)组织行动和凝聚力不足。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最先进的群体,身份光荣、责任重大,全校学生党员理应凝结成一股绳,以高效的行动力完成组织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然而,当前各高校学生党员普遍以院系、年级、专业等为单位组成党支部,各支部彼此缺乏联系、各自为战,在本校内没有形成一盘棋,不仅学生党员之间缺少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互相激励的平台,学生党员群体也难以充分动员和串联,形成团队战斗合力。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构建。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达到“六有”目标,即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因此,按照“六有”标准,大学生党建工作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组织强有力的为人民服务队伍、建立对人民负责的体制机制、做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形成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一)建立为人民服务组织机构。各高校党委将本校全部学生党员整合成一个学生党组织,指派专职老师进驻进行监督和管理。该组织定位是在校党委的领导及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立足本校、辐射社会开展各类为师生(人民)服务工作,既是基层党组织同时也是对外提供服务的机构。由此,大学生党建工作力量得到了明显加强,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其次也更便于针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系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再次是搭建了一个互相沟通、交流和激励的有效平台,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增强,学生党员群体的组织行动力和凝聚力得到较大地提高。
(二)健全对人民负责体制机制。首先,学生党组织领导班子须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为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各候选人须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开展竞选演讲活动,阐明主张、争取支持,最终由本校全体学生直接投票选出领导班子名单,报学校党委审批。其次,学生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如建立起基于人民群众评价的工作考核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又如推进工作业务公开工作,让组织的运作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提升为人民服务意识能力。首先,要系统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灌输组织文化,提升成员履行责任义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其次,要加强校情、区情、国情教育,进一步加深成员对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培育家国情怀和公民意识,同时提升为民服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再次,要加强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学习开展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的知识技能,提升成员服务师生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着力打造一个宗旨意识高、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党员服务团队。
(四)构建为人民服务完善体系。学生党组织应首先立足本校服务师生需求。该组织应作为师生与学校党政的联系纽带,关注解决师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学生党组织可对全校师生住宿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可实行“接待日”制度或“党员联系岗”制度,通过建立畅通的线上线下沟通渠道搜集师生诉求并跟踪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服务学校发展。大学生党员是学生又是党员的身份使得其在宣传解释学校方针政策、支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在服务学校重大工作和任务时的先锋队和模范带头作用。再次,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党员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智力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精准扶贫等社会服务,提升服务层次,在服务中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形势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通过整合而进一步突出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党员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履行党员责任和义务,对于党建工作本身和学生党员的成长应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黄有梅.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8月。
【2】向晋文.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特征、主体维度及建设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546期。
【3】王志永.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5月。
【4】李宁蔚.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1月。
【5】杨文坤等.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有效模式探析〔N〕.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6】 钟钛申.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