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安
摘要:自2016年秋季起,《思想品德》开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多地体现出了思想性和人文性,需要我们探索出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让教材活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回归学生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实例论述了学生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回归学生;激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148-01
《道德与法治》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论述已经表明教育是和学生的自身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也为我们的激活教材进行教学创新提供了契机。
1.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人教版的教材是在课标标指导下由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不应该轻易地否定,但各地都有其特色甚至各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一部分教师转变不了教学理念,不会活学活用教材,还存在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本一味的讲解与提问,让课堂教学陷入冷清也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也有教师也缺乏教学经验和深入学习,在吃透教材和理清新课标上没有下足功夫,做不到深入浅出,驾驭不了课堂,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教材,不会贴近学生的实际,失去了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有时也会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和探讨,偏离了生活化教学的正确方向。
2.回归学生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设置的案例都与生活的联系越发贴近,如果不认真研读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教材同样使课堂学习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也让学生难以掌握课本知识,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也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引生,引入回归学生生活化的教学能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赋予乐趣,在生动的生活化实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如何激活教材,回归生活化教学尤为迫在眉睫。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初中生未来的成长有着特殊意义。但他们年纪小,生活阅历较少,刚处在人生的转折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难免困难,对课本的案例一定要激活,如果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实质意义,而回归学生生活化教学模式就可以激活教材并且可以引导他们认知自己了解社会。
3.回归学生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3.1 用符合学生生活化的理念来引领教学
教师要根据回归学生生活化教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抓住精髓提炼要素,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立体地活起来。并结合当地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好教学素材,对所学知识加以补充,同时设定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以便于生活元素渗人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时,我在课本教学以外,针对当前许多中学生是独立生活能力差,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严重缺乏自立能力的特点,我设计了“自己动手,查漏补缺”的教学步骤,即让学生自查课桌内物品整理情况和课桌底下有没有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并且给自己打分,然后请比较优秀的学生上台介绍整理物品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小诀窍,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在教学的语言也要幽默生动,尽可能要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少讲点过于生硬的套话,让书本观点活起来。例如我在讲述建立友谊时,我说到怎样才能不要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呢等流行的语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2 用生活化的眼光来挖掘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做有心人,走出课本,注重发现总结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的需要为导向选取活动案例作为授课素材,从而提高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效率。
学生的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培养学生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是必备的。如在《享受学习》的课程教学中,老师平时也注意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和课堂后多与学生接触、谈心,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引导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将自己与学生互动中得到的感想作为课堂引入点,并以学生遇到的普遍困扰或乐趣作为讨论话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课堂来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对学生正确认识接下来的学习生涯具有指导意义。
成长是学生的最大需要。初中学生的由于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尤其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对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进行适度讨论也可以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面对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如路见不平该不该相救?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该情境,让学生扮演摔倒的老人、被人欺负的路人和遭到破坏的公物。通过体验不同情境下不同角色的状态和正确做法,让学生去思考这一热点问题,然后再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引导并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3.3 用生活化的思路来设置课堂作业,布置课外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老师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本和练习册的题目,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布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题。甚至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量身定做一些题目,解答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要避免传统模式的抄抄写写,因为生硬的作业方式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作业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發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布置话题类的调查采访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当然,平时学生在考试回答分析问题时,往往口语化严重,没有条理,不能运用专业术语。这个时候不能让学生过于“生活化”而背离教材基本观点,要规范答题,回归教材的观点和论述。
参考文献:
[1]许琼花.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209.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