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义 王丽沙 田悦
摘要:本研究随机选取在校本科生500人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的共情、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量表(PTM)、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和Davis人际反应性指标共情问卷(IRI)。结论:大学生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学生干部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共情、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共情与社会责任感可以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 共情 社会责任感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107-03
一、引言
(一)共情
在西方共情这一概念的出现已有百年历史了。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ühlung”。[2]将共情应用于心理学的的重要人物之一的T.Lipps認为,共情是共情者因为对方富有感染力的表现而被迫感受到对方的情绪状态时的一种体验。而Titchener认为,共情是通过内心的模拟产生心理意向的过程。他认为共情包含的情感不是对对方活动的直接感受,而是共情者自己想象中重建对方的感觉体验。不同学者对共情的定义是不一致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情的概念有三种取向情感取向、认知取向以及同时包含情感和认知的多维取向。本文的共情是指共情者对对方的情绪状态、所处环境以及对环境的感受的一种觉察,包括对对方感受的差异性体验。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共情相关的研究主题从早期的人格特质、态度、情绪, 逐渐过渡到共情的神经机制;社会认知,注重多学科合作,道德,情绪识别与调节;跨文化跨种族的人际交往。[3]崔芬,南云,罗悦嘉从功能角度将共情划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共情不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去判断道德的一个道德标准。有研究表明,共情与道德决策呈显著性相关(Decety&Cowell;,2014;钟毅平等,2017)。在心理学研究中,共情被公认为是人际交往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李晓宁,王庆洋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共情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相关。
(二)社会责任感
在我们的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会责任感作为人类特有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目前对于社会责任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外对社会责任感的定义的出发点也不一致,总的来说,国内研究更多停留在内在的主观层面,而国外学者则多从外在操作层面进行界定。[4]本文中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事物及其发展有强烈的关切的态度。[5]它属于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自然反应的一种行为。[5]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自身、家人、朋友、他人、集体、民族、社会等的强烈的关切态度。
国内社会责任感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也会涉及一些职业群体,如新闻行业工作者。并且,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当前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培养意见或建议。文科(2013)[6],裴昱、于龙(2014)[7]等人的研究均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均有积极的一方面,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同龄人群体因素。陈蓉(2013)[8]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有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相关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联动,以提高大学生自身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
(三)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韦斯伯格(Weisberg)提出。他认为亲社会行为可以涵盖一切肯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积极的行为,如做公益、捐款捐物、分享、做志愿者、自我牺牲等。虽然这些行为的外部表现不同,但是实质是一致的:帮助他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同的学者出发的理论角度不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也并不完全一致。Twenge强调在亲社会行为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主体的动机依旧是在为自己考虑,如获得社会赞许等。也有很多学者将亲社会行为等同于利他行为。但总体上来讲,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两大类。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对方的回报,自愿作出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不仅包括不期待对方的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也包括期待他人的回报的行为。[1]所以这样看来,助人行为的领域更广一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两类行为是不加以区分的。本研究中的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自愿或有目的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便利的行为。
刚开始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因为亲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赞许性,选取婴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被试效应,所以对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对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对青少年、大学生的研究逐渐增加,对一些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贫困大学生等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道德认同、道德自我概念、感恩价值观、移情等均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呈现出正相关。而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呈现负相关。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四)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促进个体适应社会,还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作为群居性和社会性生物,需要依赖人际合作和互动,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应对变化。因此,亲社会行为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综观已有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虽已取得较显著的成绩,但研究主要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的研究也较多,而对大学生的研究则较少。多数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研究在探讨“问题”的框架内展开,认为转型社会带来集体主义观念式微和个人主义观念盛行是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學生群体逐渐被95后所取代,在这个科技发达、社会物质福利待遇丰厚的时代里,大学生始终是众多心理学家青睐的特殊群体,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能够为今后了解大学生准备一定的数据资料。现在的社会人们普遍冷漠,很多人都觉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事就与自己无关。这一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培养。对大学生共情、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出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500人(男生217人,女生283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9份(男生182份,女生247份),问卷有效率为85.8%,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与差异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工具
(1)共情问卷。[10]D avis人际反应性指标共情问卷(IRI)。由苑冀于2008年修订后使之成为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共情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观点采择、想象、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问卷包括28个条目,每个维度7个条目,采取5点记分。由于共情问卷中反向题的社会称许性、暗示性较强,去除9道反向题,全量表共19题。
(2)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11]采用魏娜于2015年所著《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一书中的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该问卷有3个环节: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社会责任行动;5个维度:政治责任、生命责任、学习责任、学校责任、网络责任。采用5点计分法。
(3)亲社会行为量表量表。[12]采用Carlo编制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量表(PTM),量表共23个题目,6个维度,可测量一般条件下和不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6个维度分别是:利他、匿名、公开、依从、紧急和情绪性亲社会行为。该量表运用5点计分法,分数高则表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高。
三、结果
(一)差异分析
(1)共情的差异分析。对共情的4个维度以及总分在性别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同情性关心(t=2.542*)、个人痛苦(t=4.336***)和共情总分(t=3.425***)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对共情的4个维度以及总分在居住地上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想象(F=3.146*)、同情性关心(F=5.585**)和共情总分(F=3.481*)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在想象维度,居住在城镇的学生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在同情性关心维度,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居住在城镇和农村的,在共情总分上,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对共情的4个维度以及共情总分在是否独生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想象(t=2.293*)和同情性关心(t=3.425***)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且在想象维度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同情性关心维度上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2)社会责任感的差异分析。对社会责任感的5个维度以及总分在性别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政治责任(t=2.048*)和网络责任(t=2.08*)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对社会责任感的5个维度以及总分在居住地上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责任(F=3.102*)、网络责任(F=3.914*)和社会责任总分(F=3.616*)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且均呈现出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对社会责任感的5个维度以及总分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责任感总分(t=2.045*)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学生干部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3)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分析。对社会责任感的5个维度以及总分在性别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利他(t=2.327*)、公开性(t=3.398***)和亲社会行为总分(t=2.695**)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对亲社会行为的6个维度以及总分在年级上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总分(F=4.294**)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对亲社会行为的6个维度以及总分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总分(t=2.384**)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且学生干部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二)相关分析
(1)共情与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分析。
结果:对共情与社会责任感做Pearson相关,结果表明:共情与社会责任感呈显著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1。
(2)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结果:对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做Pearson相关,结果表明: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2。
(3)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结果:对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做Pearson相关,结果表明: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3。
(三)回归分析
结果:以共情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率为13%。具体结果见表4。
结果:以社会责任感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责任感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责任感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率为16.8%。具体结果见表5。
四、讨论
本研究最终呈现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前人研究是一致的,共情中的想象和个人痛苦两个维度与亲社会行为的不同维度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在前人的研究中社会责任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只有责任感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由于本次研究与前人采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不一致,问卷维度的划分上有区别,最终的结果中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我们觉得在做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中,社会责任感问卷的维度划分为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会更加合适,希望对以后的研究者有借鉴作用。
在做研究设计时,想做汉族与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比较,但是由于在发问卷时,没能很好地控制不同民族人数比例,最终导致民族间的差异比较研究没能实现。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特别关注了藏族和维吾尔族,给这两个民族的同学分别发放问卷60份左右,但是问卷回收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而且有效率也有点低。
五、结论
共情、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共情与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共情与社会责任感进而去增加其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频率。
参考文献
[1]安俐静.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探索与道德教育启示[D].天津大学,2016.
[2]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664-667.
[3]颜志强,苏彦捷.共情研究主题的变化——来自文献计量学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7,40(3):699-707.
[4]温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及测度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5]陈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以江西南昌五所高校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3.
[6]文科.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3.
[7]裴昱,于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4(30):277-278.
[8]陈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以江西南昌五所高校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3.
[9]韩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李兴慧.大学生共情、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1]魏娜.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2]任素洁.新疆青少年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