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仕英
[摘 要]教师在设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时,尝试从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活动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希望为改进教学、运用新教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教学;发展观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65-0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的价值引领,新的教材正在修订之中,但是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折射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才能适应新的变化。笔者以《用发展的觀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为例,尝试从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活动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目标引领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走过的道路,提倡“核心素养”并不是否认“三维目标”和“双基”,而是对其进行的辩证否定。知识是核心素养的载体,“三维目标”是形成核心素养的路径,核心素养关键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升为品格的养成。
通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学习应该达到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目标: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辩证的思想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二、问题导向
用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调用知识,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养是深度教学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真实性。“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深度学习是学生知识迁移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所以,深度教学要设置真实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面对真实生活的各种素养和品格。
2.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要体现三个特征:一是面向未来社会,二是没有标准答案,三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面对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未来社会的变化不能以现在的格局来限定,本框题给了学生想象的起点;真实的生活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我们课堂上要提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3.思辨性。思辨是政治课的魅力和气质。真实和开放的问题,往往具有两难性。英国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水平划分为六个阶段就是基于一个道德两难的问题。道德两难问题在生活中是常常遇到的,而解决思辨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等素养。
三、活动平台
在课程活动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参与来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展示自己的个性,培养非认知技能,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需要通过学生活动来搭建平台。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注意契合度、综合度和参与度。
1.契合度。设计活动要处理好静态教材与动态活动之间的关系,关键是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所以在设计本框题活动时,首先需要考虑知识点和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内在契合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是发展的两种状态”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购买汽车的选择,二是制定“传统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找到两者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才能优化活动设计,体现整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2.综合度。活动设计要立足整体,活动之间的结合要符合逻辑,体现综合度。在设计“量变与质变是发展的两种状态”的有关活动时,可供选择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吹气球、醋泡蛋等,虽然生动直观,但是与本课整体气质不符,思前想后,还是舍弃了。活动设计的综合度还要考虑知识的综合,除本框题知识点的综合,还要考虑单元的综合、模块的综合以至学科间的综合。
3.参与度。课堂活动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度参与才有深度教学,才有深度学习。活动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不同,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考查他们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非认知技能,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教学内容也将随之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尝试深度教学,在面对新的教材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真正落实。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