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引资料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10-20 11:14夏晓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庄子文言文

夏晓妍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在研究《惠子相梁》这一课时,发现在导入、品读、探究、扩展等环节都可以外引一些资料,顺利解决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常遇到的几个难题,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流于表面,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获得自己的收益。研究这一课的教学,总结在非指示性理念下外引资料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促进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非指示性理念;外引资料;庄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07-02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在七年级占四分之一(每个单元四篇阅读,其中之一便是文言文),在八、九年级占三分之一(每册六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为文言文阅读)。目标是通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能达到:“閱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

文言文往往内容比较浅显,思想却极为深刻,随着年级的上升,难度也在加大。特别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第六单元的文言文: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3]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4]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下,如何提高学生对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深入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如何让学生去感受他们极具个性化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便成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绕不开的难题。

在做“非指示性理念下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时,我有幸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惠子相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外引了很多资料,有效解决了上文提到的几个难题,这让我认识到在非指示性理念下外引资料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快速领悟文言文的深刻意蕴。

一、在导入环节外引资料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导入必然会先声夺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庄子的文章拿什么导入好呢?有一位教师选择了以故事导入,因为庄子是一位哲人,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哲人。她引用了《庄子》中的另一则故事来导入,呈现故事时,对一些难理解的字词的音义都作了标注,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如下: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鲁国国君)御(用车子迎接)而觞(敬酒)之于庙。奏《九韶》(舜时乐曲,在隆重场合演奏)以为乐,具太牢(祭祀的供品)以为膳。鸟乃眩(眼睛发花)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切碎的肉块),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

英国作家塞·约翰逊说:“最能唤醒人们注意力的莫过于故事。”这故事就像一条缰绳,把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到了本课关于庄子故事的学习。

二、在品鉴人物思想时外引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时期,其中的代表性著作阐述的思想和主张系统、完备、深刻。”[5]教材所选文言文内容是粗浅的,故事是生动的。然而先秦时期与21世纪相隔了两千多年,时空上有了巨大的差距;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与中学生稚嫩肤浅的认知也有巨大的落差。在落实了文本的教学后,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人物的思想,如何让十六七岁的学生理解先哲的思想,这便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更深入一步的难题。

一位教师把这一环节设置为“赏故事之妙”,“这个故事如何体现庄子的志趣?”在环节之末,她巧引了《庄子·让王》中的一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庄子的人生追求以及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当我们无法用自己苍白的语言把一些高深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时,无妨外引一些资料,让学生在听读中自己感悟。

三、在探究先哲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时外引资料

要了解一个人物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往往建立在对这一人物多篇作品的了解上。而要让学生通过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就能得出此人物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一位教师在这一课中设置了“谈故事之用”环节:“如果故事中受好友怀疑的不是庄子,而是其他人,他会用什么方式表明态度?”

上课时,教师巧引了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若是李白,他会用写诗的方式表明态度;若是鲁迅,他会写一篇杂文反击;庄子呢,庄子会讲故事,写故事。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对庄子的介绍:“《庄子》三十三篇,用了一百六十多则大大小小的寓言故事。《庄子》寓言故事之多、之精,寓意之巧,前无古人。称庄子为寓言之圣,绝非过奖。”以及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庄子的评价:“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

这样一比较一概括,不同人物性格不同,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也就不同。外引的资料就像一盏灯,瞬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庄子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有了深刻的印象。

外引资料无须多,引得恰到好处就抵得上教师千言万语的解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探究寓言故事说理的好处时外引资料

本单元所选的“这些课文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点,如都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这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这一突出的艺术特色带来的好处?外引资料又体现出了它的魅力。

“庄子为什么这么喜欢用故事说理?寓言故事说理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材料,谈谈用寓言故事说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也能讨论出寓言说理好处的一二三,比如讲故事说理让对方容易接受,寓言故事说理比较风趣幽默,寓言故事具有讽喻的效果等。一位教师外引了两则材料,其一,《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做媒)。亲父誉(称赞)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其二,陆德明《经典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圣贤的话语如同一面明镜,总结概括,一切尽在此言中。

五、在扩展积累知识时外引资料

在最后一个“知识扩展”环节,一位教师一下子给学生出示了五十个出自《庄子》的成语:

《庄子》中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流传千年,至今为人们所频繁使用: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呆若木鸡、无用之用、蜗角之争、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运斤成风、痀偻承蜩、庖丁解牛、大而无当、中规中矩、大相径庭、朝生暮死、椿萱并茂、沉鱼落雁、秋毫之末、栩栩如生、目无全牛、如土委地、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踌躇满志、不翼而飞、支离破碎、真知灼见、探囊取物、舐痔舔痈、屠龙之技、强聒不舍、吐故纳新、鼓盆而歌、昭然若揭、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失之交臂、捉襟見肘、学富五车、栉风沐雨……

当PPT呈现时,学生不禁“哇”的一声叫了出来。这么多的词语就像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不但给学生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也给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震撼: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可不一般呐,单单读读这些词语就足见一斑了。

这一环节的外引资料不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庄子》的内容,积累了一些成语和故事,更让学生领悟到了庄子的思想,激起了学生继续了解的欲望,课内学了课外还想学,非指示性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意义也就突显出来了。

《中国教育报》曾有过这样一篇文章《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哪里?8张图告诉你!》,其中第一幅图“关于时间安排”,一般教师上课时间占钟面的10格,备课时间占2格;优秀教师备课时间占钟面的10格,上课时间占2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备课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付出的时间越多,得到的收获就越大,这是不变的真理。”

我想这些教师在这一课的备课时间肯定远远超过了上课的时间,对《庄子》的了解、对资料的寻找肯定花费了极大的心血。然而正是费劲心力的寻找与思考,让这些课堂呈现得精彩而厚重,博大而精深。也正是他们的课让我意识到外引资料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得如此精彩,让学生受益如此之大。

[ 参 考 文 献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6]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庄子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