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帆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困扰,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倾力解决。但是,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策略的完善方面,我们还可以更加深入地拓展理念基础和多元化的实践路径。基于关怀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把生命关怀融入留守儿童保护策略的理念基础和保护实践,提升留守儿童父母的生命关怀素养和唤醒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是为一个可挖掘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面向。
关键词:生命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082 — 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发布。意见指出: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一种突出现象。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是由于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还在路上。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等等。其中,以国务院为代表的国家公权力已经认识到必须通过家庭、政府、教育部和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力量这五个方面的力量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这是国家履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权利义务的典型视角和做法,也是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策略。〔1〕
目前,据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门摸底排查和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约共有902万,这个数字比照2013年的6000多万,已经是断崖式的锐减。但是,保护留守儿童的现实需要并没有随着被保护对象的减少而减少,而且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策略还呈现出更加精准化的要求。例如:2017年7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简称“上学路上”)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该组织研究表明“9.7%留守儿童对父母生死漠不关心;完全留守状态儿童遭受欺负比例高达58%;留守男童比留守女童更脆弱。”〔2〕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策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儿童留守的生命状态出发,研究完善保护策略的理念基础,思考改变留守的负面影响、提升留守儿童生命质量的实践路径。
二、生命关怀融入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策略的理念基础
(一)关怀伦理学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流派
上个世纪60年代,关怀伦理学涌现于西方学界。20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提出关怀教育理论。在2002年,诺丁斯教授提出:“关怀作为在家庭中习得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衍生为指导社会政策制定的一种理论,关怀伦理可以深刻且近乎必然地影响到社会与政治思维方式。”〔3〕分析诺丁斯主张的关怀,主要是在家庭中显现的关爱及其诱发出相应的回应态度。诺丁斯将关怀划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两个层面。自然关怀是人的自然本能的生发产品,而伦理关怀是以自然关怀为基础,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被唤醒和培养的道德感。诺丁斯强调伦理关怀是必须被给予关注和发展的,由是可以保护自然关怀,扩大关怀的范围。通过伦理关怀,我们付出关怀的对象最终才可以扩及那些与我们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空间和时间上存有一定距离的人。在人与人的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关系建构下,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才是可欲求的。从这种关爱与关爱者与被关爱者之间的关怀关系建构的视角出发,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切实基础。
(二)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公益实践已经关注“生命关怀”命题
在我国,当前关于生命关怀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学校生命教育层面,“生命关怀是指要充分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成长和完善,并由此而产生对一切生命的热爱。”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生命关怀的理念主要贯彻在校园实践活动和相关课程开设中;〔4〕一是面向个体生命的社会公益,尤其是养老服务层面上的生命关怀活动,“公益是一个人对所有生命——个人、家庭、团体,社会,国家,甚至进入到宇宙的一个关怀态度。”〔5〕“我們说敬老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命关怀,敬老,就是一种敬重生命的文化品质。”〔6〕目前,多种多样的关爱长者、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模式的出现正是生命关怀理念的相应实践。例如,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组的项目之一——失智关爱“阿拉伴”,该项目促生了“老邻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国内外学界初具将生命关怀融入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策略的意识
目前国内外学界已经意识到应该把生命关怀的理念与实践路径融入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策略框架之内。例如很多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及其衍生物——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在探讨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保护时,农民工家庭、学校教育与管理、农村社区、政府对策、儿童自身等角度均是相关策略的着眼点。〔7〕同时,一部分社会学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在研究儿童的发展问题时,成人常常会用一种指向未来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儿童,主要是关注当这些儿童成年之后可能变成什么人,剖析他们在成年后、置身社会秩序中会担当起何种角色、发挥出哪些社会贡献。其实,恰恰相反的是,人们应该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内心需要和渴望。基于此种观察,家庭氛围、家长的亲子陪伴等生命互动在保障留守儿童的权利的政策中应该被突显,而且进一步细化为家长要在返乡期间多陪伴子女,即使务工期间不能在家陪伴子女,也需要多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与前景规划。
此外,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专业讲席教授威廉·A·科萨罗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成人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们需要机会和空间与他人一起“编织他们的社会网”。根据科萨罗的观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多样化的支持性社会空间和场域,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安全感源自和家庭、同辈、学校与邻里的文化交流。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策略亟需融入这样的生命关系网络。
三、生命关怀融入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从“主体”递进至“整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护策略
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保护策略问题的相关研究视角主要是从作为被保护主体的留守儿童的立场和需求出发。这种关注主体的思维方式的确能够促使研究者聚焦留守儿童保护实践,寻求建构相应的保护机制。但是,任何生命体的存在状态都是在与其他生命体的行为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其他生命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对本生命主体的生命状态具有相当影响。所以,在思考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护策略时,既要强调并要求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物质、精神和心理需求进行关照和满足,也要重视培养留守儿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生命关怀能力。
如果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不存在生命关怀素养,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继续产生而且会更加严重。比如说,据笔者访谈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回家与子女团聚时间甚短。在日常的电话、视频沟通时,父母仅能做到一些关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的简单询问。在重大节日回乡和子女团聚时,这些父母通常不能在短期时间内做出关心子女生命本质需要的关怀行为,即有前设目的地了解孩子的生命成长情况、询问并倾听苦恼、做出亲密关系上的沟通以满足情感需要等等。而其他监护人在年龄过大、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基本不能关照到留守儿童的生命成长需要。
所以,生命关怀融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护策略的第一启发就是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生命关爱,也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父母的生命关爱,更要重视培养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生命关爱关系。因为“关怀的关注性与其说是投射性的,不如说是接受性的。虽然关怀包含智性维度,但是关怀从根本上说是非智性的。意味着投射和智性的移情概念是我要颠覆的理论框架的一部分。关怀不是完全由关怀者控制的——它由双方共同控制。”〔8〕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一些资源和机会对留守儿童父母进行生命关怀教育,运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开放出生命关怀的能力,即在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之外,也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之外,也关心孩子的学习动力;在回乡团聚时能够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方式陪伴孩子;在有能力把孩子接到务工地短期相聚的情况下,让孩子了解自己正向的生命状态从而得到具体的启迪。
(二)从“帮扶”递进至“觉醒”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保护策略
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中,还有两个概念被其对比着,一个是“在意”,一个是“关怀”。在意是产生关怀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在意并不等于关怀。换句话说,“在意”是“我看到并理解了你的需要,我会尽量满足你的需要;“关怀”是我会与你一起寻求满足需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共同成长。究其实,关怀关系的本质是互惠的伦理关系,起始于关怀方,结束于被关怀方。关怀关系的建立既依赖于关怀者倾力关注被关怀者与合理满足被关怀者的需要的行为,也依赖于被关怀者对关怀行为的认可和接受以及做出积极的回应。
目前,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留守儿童保护策略以帮扶定位为主。例如:多地教育部门的留守儿童登记管理制度、多地中小学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和“心交心”活动、四川某公益组织的“陪伴妈妈”项目等等。这些策略的出发点和实施效果是很好的,但是从生命关怀的角度讲,这些策略基本属于“在意”的范畴,也就是用外在的力量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而且,外在力量的给予,往往存在不稳定和不对等性,在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拓展到曾经有留守经验的成人问题的时候,这样的帮扶策略并不具有效果上的可持续性。所以,生命关怀融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保护策略要求通过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外在力量推动留守儿童内在生命意识的觉醒,引导其正视自身的困境,从而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或降低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例如:教育部门在留守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中融入生命教育优质资源学校配置制度,通过学校开展深入的中小学生专项生命教育,既针对留守儿童个体的特殊生命状态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也針对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群体发展的特定生命阶段设计教育教学方案,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教学引导留守儿童形塑生命力、创造力、生命责任感和价值观。
此外,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关怀融入策略中,都应该注意榜样、对话、实践的具体实施路径。也就是教师或社会公益组织不是单纯地对留守儿童施以自上而下的生命教育,而是要创造一个生命关怀的、以身示范的环境。让留守儿童体会到身体力行的关心、关爱,从而产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生命关怀融入学校、社会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策略重点在于以人与人关怀关系的构建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上的现存或潜存问题。此类策略有一种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的特点,也就是通过对话形成彼此关注,进行生命情感上的交流,建立并维持一种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以此推动留守儿童正向生命能量的形成。再有,在学校和社会保护留守儿童的策略实施上,特别强调实践对生命行为和生命观的形塑作用,要在实践中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关怀技巧,培养生命关怀的能力,并转化为一种生存惯性和生活习惯。
四、结论
当下,关怀理论的主要热点和运用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和德育领域,如果能够运用关怀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策略的理论支持,是为关怀理论对社会政策影响的中国论证。当前学界对于生命教育、社会公益领域内的生命关怀研究已经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生命关怀理念的传播和实践领域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和养老服务。我们应该力求界定生命关怀的内涵与外延,是为生命关怀社会化机制的突破点。在考虑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策略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关怀融入,方为比较全面的路径。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策略多集中在留守儿童群体的保护思考层面,这基本上还是属于治标的策略定位。结合关怀伦理学、儿童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保护问题,初步判定以留守儿童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建构和儿童自我生命意识觉醒问题是完善保护策略的症结。所以,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留守儿童家长的生命关怀素养的培育和留守儿童的学校生命教育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和加强。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http://www.mca.gov.cn/article/yw/shgzyzyfw/fgwj/201602/20160200880164.shtml.2018-3-5.
〔2〕〔美〕内尔·诺丁斯.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黄珣.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
〔4〕吴于勤.公益是对每个生命体的关怀〔J〕.社会与公益,2014,(08).
〔5〕黄克岐.敬老文化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关怀〔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03).
〔6〕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7〕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美〕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