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前夕《人民日报》改版的特点及影响

2018-10-20 10:12谢菲
理论观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民主新时代

谢菲

摘 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刚成立的新中国在经济上实现了新起航,同时也提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我国开始反思“苏联模式”,新闻界深受其影响的党报模式很难继续适应社会的变化与要求,文艺界也积极反思文化政策,“双百方针”随之提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首先从自身做起进行了改版,《致读者》的发表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良好变革,满足了读者需求,传播了社会主义民主思想,自上而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两个月后中共八大的召开对社会矛盾进行了论断,也对文化政策进行了肯定,整个改版给社会带来了良好影响。时至今日,十九大的召开又一次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新论断,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八大前夕《人民日报》的改版对如今党报事业的发展依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民日报;双百方针;八大;民主;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022 — 05

1949至1956的7年时间里,新中国经历了艰苦的改造,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上来,国家开始反思“苏联模式”,毛泽东认为应该积极发挥社会主义事业中知识分子的作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发表,在突出经济关系的同时强调科技文化的关系调整,同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作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促使了国家对党报要求的提高,其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报纸开始改版,报纸从版面到内容焕然一新,向“新闻本位”回归,也引发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改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式确立“双百”方针,净化学术环境,解放人们思想,并强调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政治一样要不断发展。整个改版时期人民思想十分活跃,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得以体现。

一、八大前夕《人民日报》改版背景与思想基础

(一)国内外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新中国处于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以恢复经济为主要任务,经历了“一化三改造”和“一五计划”,取得了超额成果,又经历了“三反、五反”,所以到1956年,成果显著:社会主要矛盾根本转变,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为了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必须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上更加积极改进。

由于长期以来“一边倒”学习苏联模式,存在过于迷信和盲目照搬的问题。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起了苏联政坛矛盾的爆发,苏联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同时在文化政策上进行调整。这也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对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的警醒,也坚定了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首先在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决定调整原有的科学文化政策。可以说,苏共二十大为《人民日报》的改版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契机。而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中共领导人也需要通过文化思想上的开放来探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

(二)党报模式及其发展

党报自诞生以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的导向。1942年整风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党报模式”:坚持党性原则,把全党办报作为组织原则和实践准则。在战争时期,党报更多的是宣传马列主义和鼓动工农阶级斗争,体现战斗性和宣传性。1942年整风运动开展,《解放日报》作为先驱,全面改版,成为强调党性的“完全的党报”。建国时期“进城以来,报纸开始由地方性逐渐转向全国性”①。为此,中共党组织在“一边倒”战略的指导下,坚持传统的“苏联办报模式”。但在此过程中,1950年3月29日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指出随着报纸工作的环境的改变,当下改进报纸工作的着眼点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通过对“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报刊体制,在新历史条件下建立了一个互相衔接的“中央一地方”的“党报体制”。而《人民日报》是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者,管理各级党报并承担具体宣传指挥的作用,因此它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核心,它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三)《论十大关系》与“双百方针”

“一五计划”完成时,毛泽东通过反思“苏联模式”,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道路,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1956年4月他發表了《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为此,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思想上反对主观主义、工作上反对官僚主义、组织上反对宗派主义,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下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核心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这些都要通过“走群众路线”展开。

针对学术研究缺乏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现象,所以从戏曲工作开始,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而后续推广到历史问题的研究,毛泽东又提出“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了“双百方针”,③他认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6日,陆定一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向知识界系统讲解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政策基础。

二、八大前夕《人民日报》改版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一)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编辑部讨论

对新闻界“苏联模式”问题的反思。“苏联模式”要求党报必须完全依从于党,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践行过程中认为党在经历革命后已经完全成熟,方针政策也一定无误,所以党报只负责执行。为了正确性,《人民日报》走严肃道路,丢掉了党报生动的“典型、经验报道”和活拨的文风。一味学习《真理报》,文章呆板、文笔僵化。特别是在国际报道上继续苏联的方式,只登骂帝国主义的和说我们好的,报道不客观,背离了新闻的本意,也引起了读者的反感和对报纸的不信任。

编辑部内部积极讨论。邓拓对这些现象认识较早,并和整个编辑部开始酝酿改版。面对《人民日报》出现的各种问题,4月份,编委会开始发动所有工作者针对《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进行讨论。讨论分两步走,第一步针对内容和形式,从“版面”着手,第二步讨论编辑部内部的组织工作。讨论的时间也较长,准备进行二至三个月,表示有关内容和形式的任何问题都可广泛讨论,欢迎同志们提出和建议。讨论主要围绕如何丰富报纸内容、如何消除错误、如何改进版面三个方面进行,主要讨论“如何改进报纸内容”。邓拓在5月20日专门就编辑部工作做出指示:编辑部要有民主作风,积极调动编辑的主动性,培养编辑的独立负责精神;主任要常到编辑中去、编辑要常到群众中去。

广泛接受各方面意见。4月2日编委会成立并直接领导“七人小组”主持第二阶段工作,讨论结果并制定改版步骤。同时开始着手征求各级读者意见,整理归纳后将意见再重新返回各部门,确定期最终整改意见。“七人小组”制定了《搜集读者对报纸意见的计划》,要求各编辑部门向中央和省部级新新闻单位包括读者征求意见。其中文艺部邀请了北京各报文艺部编辑,开会讨论关于《人民日报》副刊的改进计划;国际部也开展了国际宣传问题座谈会。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涉及面广的征求意见活动。

思想回归“新闻本位”。各专门小组在对报纸进行检查、对读者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还细察了报纸上的苏联模式,从“读者角度”和“新闻本身”出发对报纸反思,恰好体现了《人民日报》在开始定下的改版基调:以读者需要为基点,向“新闻本位”回归。在审视中也发现,苏联的“教条主义”已然成了贯穿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惯性思维模式,所以党需要改变自身的领导方式,并将其首先通过报纸体现出来。在提交改版报告时,也经过了三次修改。最终确定以读者需求为指导,向新闻本位回归,这遵循了事物改革的规律,而且在新的实践中,报纸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强调报纸自身性功能的发挥,这正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党积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现。

(二)《致读者》社论的发表及改版新气象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开篇指出,“人民日报从今天起改出八个版”,“在编辑工作上也有一些改变”。改版主要内容有:一、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二、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三、改进文风、活泼空气。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期待全国广大的读者给我们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批评和指示。”《解放日报》在1942年改版时也发表了《致读者》,从党性、组织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四方面来改革,将新闻重点放在抗日根据地革命运动和整风运动,提出“全党办报”思想并强调党性。而《人民日报》更体现了党和人民的一体性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明确体现了党报“回归新闻本位”的改版实质。

内容上“百家争鸣”。报道范围的扩大要求回到“变动产生需求、需求产生新闻”的新闻本质上,按“读者需求”来选择新闻,努力多发新闻并且发多方面的新闻。而编辑部也很好地承担了“把关人”的角色,“人民希望在在报纸上多看到的一些,我们也就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这打破了教条主义的选择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同时报纸鼓励自由讨论,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就是正确的答案,也经常需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正。”报纸就是能展开讨论的客观平台,这种认识打破了以往“以宣传为本位”的“党报模式”,使“宣传”服从于新闻本质。

作者来源广泛,学术争鸣加强。新华社记者同时兼任《人民日报》记者,为其提供国内外文章,报纸鼓励“鸣”和“放”,展开批评,提供平台积极探讨“双百方针”,允许各方发声,倡导“真理越辩越明”。6月13日发表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开始对“双百”方针政策的讨论,各界学者对“双百”方针的不同意见也在《人民日报》上及时刊登。有对方针表示欣喜欢迎,倡导充分的学术自由的,代表作品有朱光潜的《百家争鸣,定于一是》和李长之教授表达欢欣鼓舞的《欣闻百家争鸣》。7月整月就发表有关“百家争鸣”的文章23篇。营造出了独立思考和自由討论的氛围,“百家争鸣”也做作为新闻选择的标准推动改版深入进行。

与读者互动加强。报纸上不仅有通讯员文章,还有好多群众来信,内容反映社会个方面,贴近人民生活,积极刊登读者来信。第四版添加党员来信和读者论坛,读者对改版的意见和对双百方针等主题的看法与讨论均被刊载,7月前半月收到读者来信近千封,有对生产经营方面需求增加的,也有对科教、青年、妇女等报道面提出扩展的,整个7月,报纸共刊登读者来信292篇、约14万字,平均每天将近10篇、4800多字。

版面形式上开放活泼。改版后报纸从六个版面变为八个版面,第一版仍旧是要闻;第二、三版主要是国内经济;第四版是国内政治,还有一栏首都或地方通讯;第五六版是国际版;第七版是学术文化;第八版是文学副刊和广告;各版还刊登读者来信。形式上的丰富和灵活更利于内容的选取,同时头版头条的经济新闻增加,会议新闻减少,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了生硬的政治会议风格。副刊文章增多,广告和批评性文章增加,内容都在向人民实际需要贴近。文风上,“短”成为改版的第一策略,新闻短而量多,版面效益得到提高,如《柴达木已有八口钻井》420字,《全国发放农贷十七亿元》250字。每篇新闻只谈一个中心,在新历史条件下照顾到了人民的阅读习惯,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在新闻专业主义上进行了更多的实践。

(三)《人民日报》对中共八大的报道

头版头条详细跟进。9月16日,中共八大召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毛主席在会议上的开幕词,并介绍了主席团的名单与会议日程,1版5篇中有4篇报道八大。17日到19日陆续发表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对“二五计划”的建议、邓小平修改党章的建议,其中19日的报纸1版还发布了《苏联首都人民 十分关心中共代表大会》的文章。20日之后每日一篇报道八大,主要是各兄弟国党代表的致辞,领导人对各国代表的接待。27日通过新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报纸发社论《新党章鼓舞我们前进》,28日会议闭幕,发表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29日发表“二五计划”的建议,发表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不仅仅报道会议。自八大开幕就后,虽然每天都有对八大會议的跟踪报道,但是头版不仅仅只是对会议内容的报道,期间中国外交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中锡发表联合公告、意大利文化代表团抵京等也同时出现。20日之后更是每天仅一篇用来跟进八大,报道也只选择重点。以前社论必须有,而整个会议期间也只发了两篇社论,更多的是对八大中问题的讨论,形式和内容上基本执行了“根据需求选择新闻”的基本思想。刘少奇在八大上的政治报告也重提“双百”方针,这与《人民日报》对文化政策的积极实践相吻合。

三、八大前夕《人民日报》改版带来的良好影响

(一)传播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带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改革。

《人民日报》的改版推动了民主平等讨论的氛围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热潮。各级党报开始学习其生动活泼的文风、敢于创新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方式。《中国青年报》《教师报》等具有代表性,以新闻的重要性和信息量来布置版面。《人民日报》鼓励发表批评性文章,人们敢说敢写,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掀起对社会主义真理的讨论。当然,与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民主报刊不同,当时建立在兼收并蓄思想上的报刊是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摇篮,而《人民日报》等党报包括被收进社会主义报刊体系的私人报纸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思想传播工具,所以它们以社会主义的思想为基础进行宣传和讨论,使社会主义思想得以愈辩愈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得到传播。

(二)践行党内民主,发扬民主集中制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全体党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此时期我党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党内民主理论。从《人民日报》改版来说,从编辑部的讨论到三次党中央批复至最后《致读者》的发表,很好地践行了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与“集中”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却能完好地融合。在胡乔木的带领下,编辑部经过几个月的分组调查与统计,最终确立改版的目标、内容与形式,深入到党内外调研,真正接触到了各阶层百姓的真实想法。

(三)冲击“苏联模式”,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改革

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体制的错误。这种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体制,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一直“以苏为鉴”的中共来说,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推动执政党建设。从《人民日报》改版开始,显示出国家从上至下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努力。首先在戏曲界开始提出“百花齐放”,至1957年反右之前针对“双百方针”发表的文章近130篇,可见当时讨论之热烈。知识分子们敢说敢想敢于发表,大胆冲击“苏联模式”。而在改版时,对新闻的选取以百姓的需求为选取原则,整个版面也焕发一新,改革头版头条,改进文风,以生动活泼的笔触,短小精湛的文章反映各类生活社会新闻,贴近生活。广告、漫画、副刊、散文等各类体裁也增添了报纸的可读性。在良好的改革氛围中,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形成改革的联动气势,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八大前夕《人民日报》改版对新时代党报发展的启示

中共八大的召开,中国正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社会任务和社会矛盾也有了新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党报不得不进行积极改版。而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又一次转化,社会环境对党报也有了新要求。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报在新时代更应该加快改革步伐,为更好地宣传社会变革,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

(一)牢记使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八大前夕《人民日报》的改版主要是因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传统的党报模式古板严肃,政治意识浓厚。新中国决定首先从科学文化方面进行探索社会发展的道路,而《人民日报》自诞生以来就是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从《人民日报》着手进行改革是自发的也是必须的,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适应态度。在改版时期的一系列做法:对“双百”方针的讨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等都体现出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八大中对社会主义性质和矛盾提出论断,确定“双百”方针,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确立与加强。党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党报对党的思想的宣传一直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中单独强调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紧跟时代,改革创新传播手段

八大时期,新中国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迎来当家做主的时代,对社会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人民日报》为适应时代需求,并探讨社会主义真理,改版时不仅版面上增加为八个版,内容上来源广泛,行文也生动活泼。与八大相似的是,党的十九大对社会矛盾也进行了新论断。尽管所处时期不同,但都给了我们改革的契机和方向。而今,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将以创意性和新技术为基本特点,党报也应大力改革推进“互联网+”的新形式。《人民日报》在这一块很有前瞻性,自2014年上线以来,其客户端下载量已超过1亿,实现了全民互动,多向传播,达到“有新闻的的地方就有《人民日报》”,真正将党报的权威性和群众性进行了有效结合,再次展现了党报的影响力。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多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党报的改革与发展也将踏上新征程。

(三)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弘扬中国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需要看到新的内容与形式,表达新的观点和看法,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权威的党报,面对改版,积极践行了“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编辑部全员讨论,积极征集各方面意见,刊登读者来信,发表批评性文章,从“读者角度”和“新闻本身”出发对报纸反思,都体现了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强调高度的文化自信。党报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让要国人熟知,也要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王刚.“双百”方针研究〔D〕.青岛大学,2011.

〔5〕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

〔6〕王续颖.中共八大“党内民主”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7〕施喆.中国私营报业共和国初期(1949—1953)的改造和消灭〔D〕.复旦大学,2003.

〔8〕夏杏珍.“双百”方针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03):97-108.

〔9〕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过程〔J〕.新闻大学,2007,(04):09-17.

〔10〕王钦双,刘志光.论中共八大对党内主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3).

〔1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N〕.人民日报,1956-06-13.

〔12〕人民日报〔N〕.1956-09-16;09-29.

〔13〕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民主新时代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