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甜
摘 要: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坚实的组织保障;在社会治理中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强党群联系,更好发挥党领导一切的作用。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互动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027 — 0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在城市实行“单位制”和在农村实施“人民公社体制”,实现国家对社会的高度集中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涌现,社会主体自主权扩大,社会阶层分化重组,构成新的社会结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创新社会治理,从国家“管理”迈向了多元互动和社会利益调和的社会“治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这表明党的领导层面更加深化。同时,提出在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2〕我国具有中国共产党集执政与领导于一体的特殊国情,因此社会治理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联系。中国共产党将执政理念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基层党组织来领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创新。笔者试图探讨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格局在建设目标上的关联性,从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之间良性互动的角度,探索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互动路径。
一、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关联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而决定这个时代特征的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的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大部分中国人民已经解决了生存需求,他们需要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他们有更高的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对执政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措施更加关注。但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社会新旧矛盾新旧交织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显现。诸如,“江苏抗议减招”、“江西乐平抗议工业园区长期污染环境”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民众自发集结以反对不符合切身利益的政策或措施,导致人心浮动,社会浮躁。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3〕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治国理政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一个大国执政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将自己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各基层党组织,领导政府机构和民众达成有效的沟通,整合社会各阶层、群体、组织诉求,形成最大规模的社会认同,扩展合法、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路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环境错综复杂,社会运行风险攀升,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变,但依旧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应对方式和合理的调整手段在人民内部平衡、调节的矛盾。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治理空间发生变化,治理主体从单一政府发展为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社会治理格局产生根本转变。这种变化既需要多元社会各组成部分内部自我调整,也需要与社会空间有着直接关联的基层党组织统筹规划外部调整。
因此,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格局有着极强的关联性,拥有共同目标和明确的时代使命。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领导一切,发挥各层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作用的同时,发挥好个基层自治组织、社团、行业协会、公众在社会中的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互动合力。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体现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认为“强大的政党组织是唯一能最终排除腐化型的或普力夺型的或群众型的社会动乱的选择”。〔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动指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针对当下社会治理环境,基层党组织需要及时调整角色定位。
1.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格局中起到领导作用
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要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基础的根基所在,各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与国家、民众与政府、民众与民众之间利益关系协调中起到领导作用。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需要一个核心力量,在社会治理方向、公众利益诉求上达成共识。庞大的国家要在保证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可以有自由而无秩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执政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安抚民众在社会转型期浮躁的心理状态,在创新社会治理进程中,为所有参与者树立强大的信心。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九大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作为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治理所依附的制度载体和所遵循的治理原则,离不开执政党及其政府的具体治国方略。从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各类正式文件以及政府颁布的相关意见可以看出,党始终站在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位置,从“建立”到“加强”再到“创新”,党对现阶段基本国情、社会成员目标取向、国家发展方式与未来走向的相关界定和阐释越来越明确,社会治理的思路、重点、力度越来越强化。〔5〕
2.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服务作用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6〕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服务社会、解决群众需要。林尚立认为,“越是基层组织,发挥党服务和关怀社会的功能对协调党与社会关系越是有效。”〔7〕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在社会参与主体(包括自身)面对社会重大事务和利益冲突问题时,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层面进行利益表达、利益整合、联系群众、协调关系、凝聚人心的服务功能。〔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9〕。重庆市渝中区基层党组织打造的“社区工作日”,上海市闵行区基层党组织实行如“支部建在楼上”的垂直式服务模式,扬州市广陵区推行的“干群互动法”等等,都是基层党组织深入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实践创新。各地区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真切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制度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作用,在社区、街道、乡村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制度,在社会问题爆发之前寻求合理妥善处理方式,避免群体性事件。〔10〕
(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
在十九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时,各基层党组织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扎根基层,扩大基层覆盖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基层党组织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基层党组织与社会其他参与主体联系的频率和与社会大众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检验执政党是否打入群众内部、是否贴近百姓的疾苦、是否成社会治理核心的重要因素。曾經的“单位人”管理模式使得党与社会关系疏远,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结出现松动,在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爆发前,看不见党的疏导协调作用。林尚立认为,“党组织不在场”,体现的是党组织疏远社会与民众,而结果是社会与民众抛弃党。一旦民众适应了党在社会治理中的缺席,那么实力再强、资源再多的政党,其合法性都受到严重打击〔11〕。在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互动合力下,社会治理为党拓宽了倾听群众利益表达的途径,改变以往“一言堂”的工作办法,通过人民群众诉求反映机制、利益矛盾调节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1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深了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2.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良性的社会治理与党组织建设互动,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现阶段,党政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党章的规定组建基层党组织,但“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对缺乏。“两新”组织、街道、社区甚至是广大农村,有的达到建立基层党组织规定人数却没有建立,有的直接挂靠在其他基层党组织中,对党组织活动不甚了解,游离与党组织之外。〔13〕通过建设基层党组织与创新社会治理格局互动,基层党组织成员走街串巷、深入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向基层一线延伸。通过双方的良性互动,产生复合效应,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畴、覆盖的工作范围,加大基层党组织各领域和各行业建设,凝聚多元社会力量来协同推进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认同,将其工作有效落实到各个参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实践中。创新社会治理强调个治理主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者互动,加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宣扬新时代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
三、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互动路径
现阶段,寻求在扩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互动,是解决参与社会重大事务管理及调和彼此间的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14〕”。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人民利益诉求多元复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最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互动路径,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突破口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任务其艰巨性和繁重性,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治国理政的困难世所罕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目标,首先要立足于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当下我国社会的矛盾。而官民矛盾历来是社会矛盾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特别是“个别强势权贵与众多弱势群体的矛盾”。〔15〕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面对意识形态冲击、金钱权力诱惑,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纯,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心中造成负面影响;掌握社会治理权力但以权谋私,导致党和政府公信力下降,不利于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党委领导作用。
《礼记·大学》认为,政党想要让自己的主张为民众所接受,则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建设写入党章,从十八大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到十九大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的廉洁政治建设一直在路上。十九大提出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并将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了国家稳定存亡的高度,充分展示了党对反腐败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反腐败建设向纵深发展,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一系列措施出台。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结合起来,内外约束形成反腐合力,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反腐借助法律的强制性手段站上了新台阶。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
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谨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端正思想,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和党章党规,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社会各参与成员请教。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发挥党委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领导作用的基础,将为社会治理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理念和精神贯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去,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治理理念创新,按照一切为了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建设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统领、协调、引导、服务各种社会活动。〔16〕
加强各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健全党员服务人民机制,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平台,将基层党组织服务落到实处,转变思想观点,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常态化。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去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引导广大党员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坚定“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17〕,在创新社会治理上,切切实实服务各社会治理参与主体,让各参与主体充分享受到基层党组织带来的有利之处,在社会治理上形成向心合力。
(三)动员多元社会主体合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治理面对更庞杂的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攻坚克难提供稳定基础,则十分紧迫和重要。谢志强认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形成多元治理结构。”〔18〕十九大报告提出,党委、政府、社会、公众、法治几大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社会治理体系,清晰准确地界定了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社会管理体制不同,社会参与不再是权力约束、管理控制而是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多项选择、共建共治共享的非权力交互关系。
要广泛动员社会群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自己主体地位的权威,展示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担当和责任,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确保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19〕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国家与社会主体合作互动,在各个环节博弈、沟通,产生问题再去合力解决问题,在一次次妥协、谈判中相互接纳、信任,最终达到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
〔参 考 文 献〕
〔1〕〔2〕〔17〕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N〕.人民日報,2017-10-18,(01).
〔3〕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9,(01).
〔4〕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69.
〔5〕黄璇.寻求合作共治:当代中国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哲学阐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1):00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Z〕.2014-05.
〔7〕林尚立.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J〕.理论前沿,2006,(09):05-08.
〔8〕王海峰.服务社会与政党的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的逻辑定位〔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1):63-70.
〔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15.
〔10〕向中华,傅嘉仕,王晓红,张靖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为例〔J〕.理论观察,2014,(09):23-24.
〔11〕林尚立.中国之理:党的先进性决定中国发展前途〔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6):71-78.
〔12〕徐玉生,张彬.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耦合互动研究〔J〕.探索,2016,(01):85-89.
〔13〕周健.江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J〕.唯实,2017,(07):41-43.
〔1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2004-09-19.
〔15〕母天学,柳心欢.公共治理在基层的实践与创新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6,(01):17.
〔16〕黄意武,李露.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州学刊,2017,(10):69.
〔18〕谢志强.创新社会治理:治什么 谁来治 怎么治——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N〕.人民日报,2016-07-13,(10).
〔19〕潘盛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N〕.经济日报,2017-11-27,(05).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