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玲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 上海 200063)
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病症的临床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主要表现为患者心悸、头痛等,病症多呈现为反复发作特征,需要采取有效治疗手段加以干预。此次样本研究对象都是收录于来我医院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2例患者,对比并研究应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效果。现进行具体阐述。
参与此次样本分析对象都是收录于来我医院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2例患者,收入时间范围控制在2016年12月—2018年1月,依照计算机表法处理为两组,试验组(n=26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最高年龄74岁,最低年龄26岁,中位年龄(47.7±2.9)岁。对照组(n=26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最高年龄73岁,最低年龄25岁,中位年龄(46.5±2.1)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52例患者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性别上的检验资料都显示出P>0.05的最终结局,没有对比价值。
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药物治疗,将20毫升氯化钠(0.9%)与70毫克普罗帕酮进行静脉注射,观察患者药物注射后效果,可以间隔20分钟后再次进行药物注射,每天药物注射总量不得超过210毫克。试验组使用胺碘酮药物治疗,每千克用药剂量为5至7毫克与1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5%)进行静脉滴注,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滴注,然后进行每分钟1毫克持续滴注[1]。
监测记录两组患者心率以及复律时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此次样本分析,选择t检验方式,以(±s)形式表示出心率以及复律时间;选择χ2检验,以(%)形式表示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呈现出小于0.05,拥有讨论价值。
26例试验组患者心率以及复律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呈现出P<0.05,探讨分析有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s)
组别 心率(次/分钟) 复律时间(分钟)试验组(n=26) 82.83±6.3929.45±9.28对照组(n=26) 97.64±7.4218.73±8.65 t值 7.71184.3087 P值 0.00000.0001
26例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呈现出P<0.05的最终结论,探讨分析有效,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症是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胸闷头痛以及心动过速的突发性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甚至会危机患者的生命[2]。作为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种,普罗帕酮能够延长钠通道的再激活时间,对于有效不应期的心房肌以及心室肌起到延长作用,在室性以及室上性的异位搏动方面,以及心动过速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种,胺碘酮在钾离子通道通透性方面起到抑制作用,对钙离子通道以及钠具有阻滞作用,延长不应期,对心房肌以及心室肌而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心动过速,避免冲动异常以及传导异常的产生[3]。
此次样本分析中,试验组26例患者的心率(82.83±6.39)次/分钟、复律时间(29.45±9.28)分钟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85%与对照组26例患者的心率(97.64±7.42)次/分钟、复律时间(18.73±8.65)分钟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0.77%相比,形成明显的治疗优势,呈现出P<0.05的最终结局,具有探讨研究价值,与张瑞兰,张喜俊,郭莉娟等人[4]的研究成果大体一致。
综上所述,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胺碘酮药物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可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心率,提升复律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应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