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凤
【摘 要】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积累;模仿;补述
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处理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或偏重阅读,或偏重习作,或上课时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经常出现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违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使自己进入到一个教学误区。做为在一线任教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渗透写作方法,拓展思维进行小练笔,为写作奠定牢固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尝试,结合听课研讨,反思自己的教学,个人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素,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积累优美语言处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采蜜集,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例如《花的勇气》这篇课文中有三个画面,描写的非常美,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第一个画面: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第二个画面: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他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第三个画面: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的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三个画面用这样的语言,这样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来,我引导孩子们美美地读,细细地品,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再默写到采蜜集上,以达到增强语感、积累语言之目的。平时在学生习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把平时积累的语言,加上自己独特的观察与感受,进行创新运用。
二、模仿文本精彩处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就以第一段为训练点。先引导孩子们读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接着引导学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第一个秘密:三四个,正正好。这里的三四个指的是小动物的特点写三四个就够了。这里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个特点不多也不少,读起来正正好。第二个秘密:好词语好动物。用好词语好句子来形容小动物,小动物就更招人喜欢啦!第三个秘密:按顺序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对于这段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词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通过课堂上有意识、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再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总─分─总,作者运用由近到远,先分后总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通过充满感情的笔调,将课文按照观察的顺序,先总述,再分述,再综合的写法,层次十分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结构一模一样。先是对比烘托,接着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感情强烈,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画卷一般的美景深深地吸引大家。在他们对优美词句读悟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我趁热打铁,进行片断训练仿写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孩子们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油然而生!一段段精美的、富有生命的文字随即精彩呈现。
三、续写意犹未尽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中彩那天》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读到这里,我马上引导孩子们进行小练笔:你能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是怎样表现的?重点要把当时家里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几方面写具体。孩子们一听,纷纷动笔,他们的灵性就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这样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还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
四、抒写情景交融处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如《乡下人家》有这么一段话: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段话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幅乡下人家鸡群觅食图。表达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农村不止只有鸡还有猪,牛,羊……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么一个小练笔的环节,那就是一一分别出示农村猪,牛,羊……生活場景的图片。让学生任意选一个画面,仿照鸡群觅食图来写一段话。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应深入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要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
结论
其实,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时间久了就会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2]陆文林.浅析语文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教育:苑教育,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