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苏毅清 王志刚
摘要:食品安全不仅是消费者对生命与健康的现实需要,更表现为其对安全与安心的心理诉求。现有理论大多只针对人们在食品安全物质层面的需求进行分析,而无法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渴望融合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探讨。相比于传统的经济理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和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食品安全究其内涵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明显特征;另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因具有更全面、更统一与更包容的性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具有更优越的解释力。最后,本文针对如何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与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食品安全;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8)01-0078-09
一、引言
2015年,我国颁布了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中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由此进入了重典治乱的时代。但是,多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猛药去疴之门虽已开启,但重典治乱之路依旧漫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治理所依据的传统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也一直经受着巨大的挑战。该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实施立法和监管,促进市场信息进一步公开,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现象,避免市场失灵的发生。但是,一些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虽然能对特定的研究对象产生有效的说服力,而在面对复杂的、牵一发动全身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却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结果:所有的政府法规以及监管措施都具有很强的统一性(one-size-fits-all),这就使它们无法顾全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王殿华等,2013)。而政府之所以会采取one-size-fits-all的办法,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不充分,即政府无法彻底的掌握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由此我们发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会落入一个起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终于政府的“信息不充分”的信息陷阱。
既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所进行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存在一些无法摆脱的困境,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寻找其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传统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理性人假设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和质疑,同时人们在物质需求层面以外的其他层面的需求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此时,一个旨在解释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心理和精神满足的 Economy Theory),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就食品安全本身而言,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它不仅是消费者对生命与健康的现实需要,更表现为其对安全与安心的心理诉求。而现有大多数的理论,要么只针对人们对物质领域的需求进行分析,如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要么只针对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活动进行探讨,如管理学与心理学理论,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无法将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关注与对精神生活的渴求融合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探讨。由此来看,即关心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又考虑人们对心理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上就具有了相较传统理论更得天独厚的优势。
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的广义虚拟经济内涵,以及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优势两个主要部分。本文余下的章节构成如下,第二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要义;第三节食品安全的广义虚拟经济内涵;第四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优势;第五节结论与展望。
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基本要义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原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人,即满足人的需求。一般而论,纯粹实体经济只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纯粹虚拟经济只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而将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2014)。从总体上看,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主要有三大基本要义:首先,突出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当今传统的经济研究多将重点放在对物的研究上,而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这个关键因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则是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基准,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看不见的心”的新规制(林左鸣,2010)。在“物本”,即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寻求“人本”的满足,即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林左鸣等,2011)。这充分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有别于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基于价值论的新财富观是广义虚拟经济的起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坚持认为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从生活价值论的意义上讨论了财富的新属性,拓展了财富生成的空间,并运用新的财富观念审视了虚拟价值的属性(林左鸣等,2006)。在最初,实体经济与物质需求兴旺发达之时,消费者消费的是劳动对象化创造的使用价值;而现如今,人们对心理与精神上的满足产生了需要,此时人们消费的是生活对象化创造出来的非物化的虚拟价值。劳动容纳人品牌信息活动,就从劳动对象化进化到了生活对象化。生活对象化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价值,揭示了人类活动产生价值的进化特征,即人类在活动中不断纳入信息介质于特定对象事物中,形成了更高阶段的价值创造(林左鸣等,2009)。
再次,虚拟价值的交换是实现广义虚拟经济的途径。广义虚拟经济通过创造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虚拟价值,来实现其经济活动的意义(苏毅清等,2014)。人类从“物本”经济走向“人本”经济,必然导致价值不守恒。传统的物本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价值是确定的,可是如今很多商品的价值经由时空流转、文化融入和信息沉淀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比如文物、艺术品等,往往可以拍出远超其物本价值的天价。这种经济价值不守恒可以认为是自然界宇稱不守恒规则对社会经济的一种衍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价值不守恒,即所得价值超出其物本价值的现象,是因为虚拟价值的存在而产生的。虚拟价值是一种信息的状态,是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虚拟价值主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一种感受价值,具有非边际化的特征。几乎所有领域的产品都蕴含着由人的社会性所赋予的虚拟价值,比如名牌时装,它从实用性甚至从质量和款式上都与非名牌时装无本质区别,可两者价格却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由信息承载的“品牌”这样的虚拟价值使价值进一步得到增加,从而使商品价值由原先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的集合,变成了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周永刚等,2013)。
最后,强调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平衡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核心。其中,“容”是指“容纳”自然社会活动的各种现象,“介”是指“介质”(或媒介),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集中体现为信息介质,是一种非物质的虚拟量值。“容介”顾名思义,就是当一种状态(可以是物态,也可以是信息态)不断融入新的信息介质时,使整个状态不断发生质的变化(进化)的运动。二元价值容介态是自然容介态在经济领域的反应。当人们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时,心理需求(虚拟价值)就会浮出水面,我们将由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通过相互容纳人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價值运动状态,定义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观点,从经济运行的层面上看,当经济的实体部分与虚拟部分处于合理的结构(比例)时,则经济就是二元价值容介态平衡下的广义虚拟经济,也是均衡、稳定和没有恶性波动的经济。
三、食品安全的广义虚拟经济内涵探讨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经历了一段从食品质量向食品安全过渡的过程。单从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阶段来看,一个始终相伴的主题是如何将消费者的心理感知与预期纳入到食品质量的定义中来。而当人们最终把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联系在一起时,食品安全内涵中关乎人们安全与安心的广义虚拟经济特征也越发凸显。
(一)食品质量的定义式
食品质量的科学含义可以分别由营养学家、生物工程师和相关技术工作者根据其工作领域具体的给出。这些含义遵循严格的自然科学原则,从营养构成、生物特性和食品自然组织结构等多个维度,全面地呈现了食品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特性。根据Cardello(1995)的陈述,在早期的许多研究中,人们对于食品质量的认识和评判大多停留在科学含义的层面,应用的领域也大多集中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体而言,在1970年代以前,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一开始主要依靠营养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有关领域的专家的判断,谁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谁就有资格依据科学的原则对食品质量的高低进行评判。这种“唯精英主义”的思想—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直到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科学仪器对食品在营养、生物特性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定量测试结果取代了专家和精英们的主观论断,成为了人们评判食品质量高低的客观标准。可以说,无论是崇尚“唯精英主义”还是依据科学仪器的客观数据,早期人们对于食品质量的认识和评判,都—直以食品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特性为依据,没有离开科学含义的范畴。
在时间进入到1970年代后,秉持着用科学含义来定义和评判食品质量的营养学家、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有关专家开始认识到,单纯的从科学的含义来定义食品质量远无法满足整个经济社会对食品质量进行准确定义的要求。这其中,关于食品质量的内涵和定义主要受到两个关键问题的挑战:第一,在生产存在成本的情况下,食品质量在科学的含义下做到多好才算合适?第二,既然有了科学客观的食品质量的标准,为什么市场上还会出现大量的食品在营养、生物特性和化学成分等物理特征和特性方面的不达标?由此,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提出,食品质量的含义,除了之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所提出的科学含义外,还应该包含另一个重要方面的内涵,即反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消费者含义(Mark(1970)、Steenkamp(1987)、Cardello(1984)等;McNutt(1988)、Weisman(1972)、Fishken(1990)、OMahony(1991)等)。
Clerke(1870)早在19世纪中期的相关研究中就已经指出,对于最终消费者而言,食品质量的高低由其所处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对于病人而言,如果油脂会加重病情,那么再好的肉制食品对他而言都不是一个质量合格的食品;再比如,对于罐头食品,在海上航行的人们可以接受它作为高质量食品的事实,但在海边度假的人只能接受它只配做猫粮的结果。因此,早在1970年代之前的100年,食品质量的消费者含义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它直到出现的100年后才得到公认。具体到1970年代后,比较得到公认的食品质量的定义是Gould(1977)引用USDA市场研讨会的报告做出的,他将食品质量定义为:食品质量是食品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对消费者是否能最终接受某种食品产生决定性作用。Gould(1977)报告所给出的食品质量的定义,虽然包含了食品质量的科学含义和消费者含义两个方面,但主要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食品质量的科学含义上,更强调“各种属性和特征”决定食品的质量,而不是消费者“可接受的属性和特征”决定食品的质量。因此,这样的定义归根结底还是属于食品质量科学含义的范畴,从而还是无法解答科学含义面对的关于食品质量的两个关键问题。此后,更具消费者含义的食品质量的定义由Cardellc(1995)参考Galvez和Resurrecion(1992)对质量的定义提出。Galvez等(1992)指出,质量是消费者可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的属性和特征。由此,Cardello(1995)提出,食品质量是消费者所感知并能接受的食品的属性和特征的综合。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主要内容:第一,食品质量以科学含义为基础,即食品质量以食品的物理属性和自然特征为基础;第二,食品质量以消费者含义为核心,只有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物理属性和自然特征才能反映为食品的真正质量;第三,食品质量以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为评判,消费者接受的物理属性和自然特征越多、程度越深,则食品质量越高。若用“物理属性”代表食品质量的科学含义,用“消费者感知”代表食品质量的消费者含义,则我们可以把食品质量的定义归纳为定义式:
食品质量=物理属性+消费者感知
至此,可以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定义和评判由最初的以科学含义为中心时代,演变为了以消费者含义为核心的纪元。而在以消费者含义为核心的研究阶段,人们探讨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对食品物理属性的感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Rozin等.(1993)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感知和接纳主要受到来自消费当时两方面因素影响:与食品本身相关的因素和来自食品之外的因素。具体而言,前者包括食品自身的物理属性、消费感受和其他同类食品的消费感受等;而后者包括自然环境因素、购买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Schutz(1988)进一步将以上两方面因素总结为“情境效应”,并提出了“情境恰当”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指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心理活动决定了他们对食品物理属性的感知和接受,从而决定了食品质量的高低;而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则由其在购买时所处的“恰当”的情境决定。进而,遵循着“情境一心理一感知一食品质量”的框架,大量的学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消费者心理上对质量的敏感性决定了对食品质量高低的评判,即如果食品质量一直处于很高,或者很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敏感性都是很低的;一旦食品质量发生改变,尤其是食品的营养、热量、口味等物理属性从高水平变为低水平时,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敏感性就会提高,也就是说食品质量的物理性质和特征—旦发生变化,就有更大可能性被消费者更多的感知(Riskey等,1979;Riskey,1980;Lawless,1983;McBride,1982,1985,1986;Vollmecke,1987;Connor等,1987)。
后来的一些来自真实生活的调查研究把上述结论总结为:对食品过去的消费经验决定了现期对食品质量的评价。在此之后,这样的总结又进一步被归纳为了食品的“信用品”属性(Nelson,1970;Darby等,1973)。这些从心理学含义出发的,以消费者含义为核心的关于食品质量的内涵的研究,揭示了食品质量的重要特点。这些结论告诉后人,过往情境下的消费经历所形成的对食品质量的(心理)预期,是在消费者含义为核心的视角下,影响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cardello等,2007)。后续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消费者基于过往消费经验形成的对食品质量的预期,对食品质量高低的评判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Helleman等,1993)。
以上所提及的相关研究,较为全面的从定性的角度展现了食品质量的内涵、定义和特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食品质量的定义式进一步改进为:
食品质量=物理属性+消费者感知=物理属性+消费者(心理)预期
(二)食品安全对食品质量的决定
在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本文认为,食品质量的概念要大于食品安全。按照Caswell等(1998)对食品质量属性空间的划分,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属性空间中的一个属性。进一步根据钟真(2013)的定义,食品的安全属性对于食品的质量又存在着“独一无二”的前提性,即:如果安全的属性不达标,则食品其他属性和固有特性的高低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概念从数学上讲,可以表述为:
令Q表示食品的质量,根据Antle(2000)对食品质量的两分法,Q由食品的安全性s与品质g共同决定:
Q=f(s,g)
其中s是一个二值变量,当食品是安全的,则s=1;若食品是不安全的,则s=0;q为一个连续非负变量,则有:当s=1时,食品的质量由其品质决定,即Q=q;而当s=0时,食品的品质意义丧失,此时Q=0。由此,我们实际可以把Q、s、q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具体的写为:
Q=s·q
可以看到,质量由安全作为“独一无二”的前提所决定。因此,在理性人假设下,没有人会不顾食品安全与否,只一味地追求食品质量的品质。
(三)食品安全的广义虚拟经济内涵
在食品质量的定义式中,若令食品的物理属性为Phy,消费者感知和心理预期为Exp,则食品质量的定义就用符号表示为:s·q=Phy+Exp,由此得食品安全的数学表达式
s=(Phy+Exp)/q可以看到,当食品的非安全属性和物理性质都为固定值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感知和心理预期的變化就成为了决定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划分为两个层面的内涵,一个是代表物质需求层面的Phy/q,另一个是代表消费者心理需求层面的Exp/q。而这其中的Exp/q层面的内涵就充分的反映出了食品安全的广义虚拟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部分体现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是基于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出现的。它表现了消费者根据自身对食品的消费经历,对食品在消费(使用、食用)过程中给自己的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满足的一种反馈,这种反馈不仅表现了食品安全给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所带来的满足程度,也决定了他们愿意为食品所支付的价值。
其次,Exp/q部分体现了消费者对虚拟价值交换的需要。通过满足感的反馈所体现出的食品安全的价值,虽然最后会部分的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表现,但是终究会有一些无法用货币进行衡量的价值,而这就构成了食品安全的虚拟价值。由此可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不仅仅是要求食品在消费后能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如补充能量和营养,而且还表现为要求在消费食品后因安全感的存在所获得的内心的安宁与安心。而内心的这份安宁与安心,最终无法用等量的货币来衡量,它既可以是用高价换来的高贵感,如私人定制食品所具有的安全性使人们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也可以是货币无法衡量的无价之宝,如长寿所带来的天伦之乐。食品安全所包含的虚拟价值,是人们将食品安全的价值进行生活对象化的结果,人们把安宁、安心等产生于生活实践中的信息不断的赋予食品安全,使得食品安全的虚拟价值得到了进化,形成了更高阶段的价值创造。
再次,定义中式中Phy/q与Exp/q的划分为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平衡提供了基础。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追求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平衡,即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应处于合理的比例与均衡状态,如果经济中人们一味的求虚弃实,或就实避虚,都会导致虚拟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过分脱离,打破了经济的实体部分与虚拟部分的合理均衡,使经济不能形成完善的容介态,从而导致经济进入停滞甚至崩溃。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平衡公式对食品安全中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这两种价值容介态的平衡进行表示。令平衡常数k∈[0,1],它由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决定,有
Phy·(1-k)=Exp·k
即当经济处于不同的k的水平时,Phy与Exp所代表的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的比例必须满足
才能使得食品安全不至于出现问题,即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当中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平衡。在现实中,无论是在生活困难时期人们只注重食品是否能带来能量和营养,还是在生活富裕时人们过多的关注食品是否能够吃的安心,都会造成二元价值容介态平衡的破坏。其中,当人们只注重食品是否能够带来能量与营养,即只注重食品的实体价值时,有Phy·(1-k) > Exp·k;而当人们过多的关注吃的放心,即虚拟价值时,有Phy·(1-k) < Exp·k,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要么会面临食品吃着不放心、不安心的隐患,要么会遭遇对食品要求过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吃上安全食品的结局。因此,只有当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满足Phy·(1-k)=Exp·k的条件时,s才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k下,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安心的食品安全水平。最终,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框架下,食品安全的定义式可以写为
s=(Phy+Exp)/q
s.t.
Phy·(1-k)=Exp·k,k∈[0,1]
四、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释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即涉及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涉及人们的心理需要的综合性问题,它“微”可涉及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宏”可触及国家的治理与政策,因此,传统的只用于解释单一领域的理论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无法给予统一和全面的回答,偏于一隅总会使其所忽视的地方出现严重的问题。相比之下,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由于包含了对人们关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的解释,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时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全面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都容纳到了一起,通过虚拟价值创造的概念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并运用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理论阐明而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实现了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的融合性解释。这样的全面性,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食品安全的感知、态度、购买、受益与支付意愿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统一性。食品安全问题“微”可涉及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宏”可触及国家的治理与政策,但现有的许多理论往往只能解释其表现在特定领域内的现象,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只能解释消费者在面临购买时的决策与购买行为问题,而无法对宏观的治理层面的困境给予直接而有利的支持。可以看到的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分为了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两个层面,它们各自在自身的领域具备了强有力的解释力。但是,如果问题既包含微观层面的问题,又包含宏观层面的探讨,如食品安全问题,那么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就会在由“微”到“宏”的转变问题上遇到用两套理论来解释同一个问题的尴尬。这其中,逻辑上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比如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理性人之间无法合作的集体行动困境,就是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从微观走向宏观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逾越的关卡。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目前已经完成了其对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延伸,使得该理论实现了“微”可触及个人行为和心理活动,“宏”可解释国家的经济行为的效果,体现了其在解释复杂问题上所具有的良好的“伸缩性”,为我们解释个人如何通过微观决策参与到宏观食品安全治理等,需要经历从微观走向宏观的过程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支持。
再次,包容性。广义虚拟经济强调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平衡,偏其—方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运用这样的理论思想,可以避免许多针对极端问题的争论,如“是更营养好,还是更安心好?”,或“是物美价廉好,还是优质优价好”。虽然在传统理论下探讨类似的问题,是对传统理论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但是只针对实体价值或者虚拟价值的解释单一领域内问题的传统理论往往并不能终止这样的争论,但却又无法对出现在两个极端的观点的进行整合。由此,争论虽然可以一直持续,理论可以一直被完善,但是实际问题却也依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广义虚拟经济所包含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平衡的观点,体现了对一些极端问题的包容,化敌我对立为求同存异不是强调你死我活的零和结果,而是倡导你我共存的双赢结局。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依据广义虚拟经理论的内涵与框架,分析了食品安全所具有的广义虚拟经济内涵,并进一步阐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时所具有的优势,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首先,食品安全包含了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食品安全既包含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要,也包含其对于安全与安心的需求,后者充分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倡导的关注心理与精神的满足、注重虚拟价值的交换与倡导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平衡的基本要义。其次,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上更具优势。具体而言,广义虚拟经济以其更全面、更统一与更包容的特点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上相比其他理论体现出了更好的优越性,为进一步解释和缓解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有益的视角。再次,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来对其进行进一步解释与研究。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但是相较于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言还是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解果,这就使我们必须要思考是否要引入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这样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来进一步为解释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贡献新的视角与力量。
结合本文所得结论,现对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应用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提出三点展望:第一,通过应用拓展该理论的适用领域。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具有的优越性使它能够解释许多复杂问题,因此应该积极地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与更多的實际问题相结合,发挥其所具有的更全面、更统一与更包容的优点,进而提高该理论在学界的认可度。第二,通过应用拓展其在心理与精神需求方面的内涵。广义虚拟经济,是关于体验、服务、品牌、创新、人气、信心和知识等非物质类元素的理论,它强调内心和精神的满足,是非物质运动领域的重要理论。如果将世界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世界,那么,非物质世界的运动就应该是广义虚拟经济所要去拓展的领域。我们应该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力求在原本的理论基础上做到衍生和创新,拓展其理论内涵。第三,通过应用来寻找理论的边界点。广义虚拟经济是关于非物质类活动的理论,因此它必定与关于物质运动的相关经济理论有临界点。食品安全是集物质问题和非物质问题于一体的综合性复杂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应用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使广义虚拟经济所代表的非物质类运动的理论与传统经济学代表的物质类运动的理论在一个媒介.一种平台上充分融合,不仅能够让我们厘清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边界,也让我们能够探寻两者的联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