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助推校本教研转型

2018-10-18 11:17陆建华
关键词:科教融合效度校本教研

陆建华

摘要:教研活动的低效长期困扰着校本教研的持续发展,转型校本教研模式势在必行。我校通过“科教融合”的策略努力实现校本教研转型,笔者从科教内容、科教管理、科教融合的效度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探索科教融合下的校本教研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唤醒他们的教研意识。

关键词:科教融合;校本教研;内容;管理;效度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7-006-2

“科教融合”一度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与措施,我们把这一理念嫁接到我校的校本教研上,主要强调的是其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近几年,我们学校以整合性的眼光思考学校各项工作,努力探索科教融合下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两者在管理、资源上的协调与平衡,以和谐共进的方式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实现了校本教研的转型。

一、前期策划,追求科教内容的融合

(一)融合于形

形式总能以最直观的感受直接影响人对事或物的认识,所以我们坚持要先让老师们直观地看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对教务处与教科室两个科室的力量进行整合。坚持服务一线的原则,要求教务处与教科室形成合力,学期初与教研组长一起共同策划学期主题研讨方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让老师们感受到:教研离不开科研的指导与引领,科研也必须在课堂教学这块实验地上才能生长。

(二)整體策划

一直以来,校本教研不知道研什么,缺乏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而科研又何尝不是以“伪科研”的状态存在着:真课题、假研究,以文章的发表为科研的成果。两者的单打独斗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削弱了教师的研究热情,校本教研的融合势在必行。我们强调以学校主课题研究内容为方向,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炼校本教研主题,使校本教研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阵地,使课题研究能带动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每学期初,教科室、教务处组织学校主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研组长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将方案中的研究要点进行梳理,分解到每一个学期中,一学期研究一个要点,逐个落实,并围绕研究要点提炼好研究主题。

(三)统筹安排

有了主题后,还要具体落实。学期初,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赢联合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明确学期教研主题,从研讨活动的形式上进行统筹安排,并组织教研组长学习掌握课例研究、课堂观察、视频诊断等研究形式,指导教研组长根据学科及组内教师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研究形式,对本教研组一学期的研究内容作出计划。实现“四定”,定研讨时间、定研讨人员、定研讨内容、定执教者及主讲人。每个教研组的计划最后交由教务处进行汇总,并印发全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安排表。

二、深度研讨,实现科教管理的融合

教研与科研有诸多的区别,但两者共同作用于教育这一点上是密不可分的,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因此教研科研管理有机融合,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应当成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管理策略。

(一)理论先行,形成共识

学校教科室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参谋部、信息部,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它首先可以从“指导、培训”的角度介入校本教研管理。在校级学期研究主题确定后,学校教科室要在第一时间将收集到的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料,汇编整理后下发到每一位老师手中,使老师们对研究的主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学习他人的研究资料促使自己对主题进行深度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产生交流研讨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教科室主要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和培训,教务处主要负责自学监测和集中培训活动的组织。

(二)聚力课堂,唤醒研究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教科和教研都要聚力于课堂研究,在科研力量的引领下开展课堂观察、同题异构、同题再构、视频诊断等教研活动。

1.课堂观察的忧与乐

“课堂观察”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不仅作出评判,而且寻求可以改进的地方,似乎是最有效的诊断器,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优势同时放大,从而让教学更加有效。在“课时目标的细化与有效落实”这一主题的研究中,中语教研组进行了课堂观察。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执教者结合课文特点、新课程标准、学生实际语文水平,细化了课时目标,设计了一份课堂观察量表,从板块目标、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达成情况三个纬度进行观察。

然而,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记录课堂观察量表时,教师们发现课时目标过于空洞,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很散,实效性差。面对着失败的课堂教学,大家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条分缕析,重新制定了课时目标,再次重新施教。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唯有细,方能实”,细化课时目标,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梯度化,这样才能有效落实。

从以上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校本教研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首先执教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围绕主题思考的,观察者是带着主题观察分析的,体现了研究的指向;二是课后研讨时不但看到了问题,而且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所有的问题和建议都是围绕主题生发,体现了观察的深度。三是所有参与观察的老师都提交观察记录及反思,并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改进,体现了研究的效度。

2.同题异构的破与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重复的教学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往往同一篇课文呈现的样式和结果大同小异。我们渴望演绎不一样的精彩,于是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高语教研组两位青年教师围绕主题分别进行《詹天佑》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位老师执教后,组内全体成员坐在一起交流自己的观课收获,对照“课时目标的细化与有效落实”进行反思分析,这位老师的课看似情味十足,实则缺少了语文味。接着大家再次解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从教材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寻求更优的教学策略。第二位老师接受并整理了老师们提出的改进意见,重构教学设计,再次执教。第二位老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的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我们这种基于主题的教研活动,切实涉及到了每位教师的利益,同时其各个阶段都让每个教师有事可做,为每个教师提供安全、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使其有机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成了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人,教师的科研意识被唤醒了,教研能力增强了,同时教学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三、理性思考,提升科教融合的效度

如何让老师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理性思考,将实践经验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中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竞赛推动。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演讲比赛,校本研修成果评比,案例分析评比等活动,促进研修深入。通过竞赛活动使老师们回顾活动过程,理清思路,形成观点,谈出自己的体会。二是成果提炼。学校教科室组织学科骨干或聘请专家,适时开展校本教研的沙龙研讨,在思维的碰撞中使老师们观点、理念更加清晰,从而形成自己的研修成果。可以说实践出成果,成果也反馈于实践,需要继续在实践中验证、提升,这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三是归纳问题。一个主题的校本教研告一段落后,我们发现在成果提炼时老师们会发现一些由主题衍生出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提炼出下一个主题。这样提炼主题的方式有助于教研内容的层层深入,每一个主题都不是孤立存在,横向上共同指向学校主课题的研究方向,纵向上又一脉相承、步步深入。

科教融合,正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他们的教研意识被唤醒了,科研能力增强了,同时教学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效度校本教研
校企融合背景下,思政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效度探索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巧用模型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度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
计算机辅助英语测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