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调评警是一项针对社区民警的创新性绩效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与公安机关满意度,受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的青睐。尽管民调评警工作大大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快速发展,但也给基层社区民警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专业解析当前社区民警在民调评警实施背景下存在的种种压力源,并分析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民调评警工作和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对社区民警实施心理调适,能有效化解当前民调评警对社区民警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民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民调评警 压力源 心理调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省公安民警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GJJ151200);江西省高校人文规划课题“江西省城市社区依法治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C17108);江西警察学院院级课题“我国公安民警绩效评价研究”(2014ZD004);江西警察学院院级学生课题“民调评警背景下社区民警心理压力调适研究”(2015XS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艺,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072
民调评警是一项针对社区民警的创新性绩效考核评价方式,将社区民警的工作内容分解为走访率、知晓率、见警率、安全防范、便民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与公安机关满意度,受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的青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本文重点关注在社区民警心理压力本身就较大的情况下推行民调评警工作,寄希望于通过增强心理调适来化解其负面影响。笔者借鉴心理学中心理压力源及心理调适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探索性分析社区民警的心理压力,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民调评警政策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社区民警的心理压力源及心理调适问题,为科学有序推进民调评警和社区警务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民调评警背景下社区民警的心理压力源及负面影响
人的压力源来自于工作、社会环境、家庭等诸多方面,运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压力源的知识对社区民警的心理压力源进行解析,试图全面解析社区民警面临的心理压力源。
(一)社区警务工作压力源
实施民调评警背景下社区民警面临的工作压力相比未实施之前明显增大:主要体现为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强度增大。过去社区民警完成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任务,社区民警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每个季度和每年都要进行综合排名,社区民警工作压力明显增大。目前各地公安局对民调评警的成绩排名前十名有职务晋升和物质奖励,而对排名后十名的民警采取约谈,取消评优评先等惩罚性措施。
(二)民警自身压力源
民警自身发展压力源主要体现为民警个人性格和人际关系紧张所引发的心理压力。公安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在当前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民警面临着执法环境恶劣与执法水平要求高的双重困境,并存在还有生活成本高、自身职务晋升慢、子女教育难以顾及等难题,社区民警自身心理压力较大,而相关心理疏导与调适只能依靠自身心态的调整,导致基层社区民警心理普遍出现问题。
(三)社会压力源
社会压力源,即民警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得不到周围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当前民调评警的背景下,群众了解到对民意调查测评的成绩直接影响到民警的工作績效,当他们对民警及公安机关提出一些不在职责范围内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就阻碍社区民警正常工作,甚至扬言起诉民警不作为。除此以外,还有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涉警舆情严重增添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社区民警在民调评警的背景下面临着比之前更大的心理压力,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下降。社区警务工作在民调评警的背景下,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比之前要求更大更长,社区民警为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知晓率,只有花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化解矛盾纠纷,但是基层有很多矛盾纠纷是公安民警能有效化解的,这种长时间的工作时间最终导致的是社区民警的工作效率下降。二是社区民警身心也受到影响。在大力推进民调评警的过程中,一些民警无法承受其中工作压力要求调离社区警务工作岗位,一些领导甚至对部门中工作不得力的民警甚至威胁如果不好好工作则将其调至社区警务岗位,这些基层公安机关出现的种种现象都增添了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的民警心理压力。三是对民警人际关系的影响。社区民警相比刑侦、经侦、特警等其他警种来看,更像是居委会大妈的角色,而非其亲朋好友所理解的惩恶扬善警察形象。在民调评警的背景下,社区民警面临着更多的民警职业发展的困惑,其他亲朋好友也更加难以理解其工作内容,这势必造成其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民调评警背景下社区民警的心理调适
民调评警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的一种,在体现当前公安工作民意导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其给基层社区民警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基层公安机关的重视。笔者认为应在推进民调评警的基础上辅助增加社区民警心理调适,让民调评警工作切实提升社区警务工作效能。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社区民警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可以让社区民警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实质,知晓各种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克服方法,引导民警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态和自我调适能力。在公安系统内部,为每一名社区民警建立心理档案的数据库,定期进行全体民警心理测量,综合分析每名社区民警的心理状况。同时组织心理专家,及时总结社区民警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根据民警的心理症状,定期召开心理培训、素质训练,保障各位民警能做到先自我调适,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社区民警,有必要进行单独辅导,疏解压力。
(二)建立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公安机关内部需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硬件上应以标准心理咨询室为标准,其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心理咨询师采取自身力量培育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一是组建民警心理咨询队伍。在公安机关内部,将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以上的民警吸纳进来组建民警心理咨询队伍,他们相比专业心理咨询师能够准确分析出不同的社区民警心理压力的问题来源,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出适合个人的调适方案。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加强对基层社区民警心理状况的掌握,定期和不定期对基层民警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深入了解基层民警的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
(三)多组织集体活动,积极开展心理拓展训练
社区民警日常工作单调,工作量大,下班也多回家休息,心理压力经常面临无法释放的状况。公安机关内部在缓解社区民警在民调评警所受压力的同时,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性活动,一是使得社区民警的身心可以在大自然中得到释放,二是社区民警之间能实现有效沟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等。积极开展一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既能锻炼社区民警的身体,又能有效增强民警的身心健康,不断提高民警的抗压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更好的进行团队协作和情景处置。
(四)多举措关心关爱社区民警,全面落实从优待警政策
公安机关应采取多举措关心关爱社区民警,尤其是关乎民警自身的切身利益,如介绍对象,子女入學入托,家人大病关爱等方面都要出台具体举措,让全面从优待警政策落地。同时,我们还要针对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保障,如社区警务室的建设方面,尽管公安部关于推进社区警务战略中明确了社区警务室建设的标准,但是在基层具体运行来看,与公安部要求明显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在全面推进民调评警的基础上,应从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给予足够重视,既要加大对社区警务工作的硬件投入,也要在软件上重视社区民警的具体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社区警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宝成.现阶段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5).
[2]彭文涛.警察职业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公安研究.2009(4).
[3]尹卫民.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及其处理方式.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4]王平.警察心理压力研究综述.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