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调节作用

2018-10-16 01:44郑巧平高正郑昕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耳部空腹针刺

郑巧平,高正,郑昕



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调节作用

郑巧平1,高正2,郑昕1

(1.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 20008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观察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疗法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

针刺疗法;耳针;放血疗法;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针药并用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全身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甚至导致残废或者早亡,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全球重大问题[1-3],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排在继癌症、艾滋病、心血管疾病之后,位居第4。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笔者以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并与单纯药物(二甲双胍或者拜糖苹)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1岁,平均(52±8)岁;病程最短5.5个月,最长108个月,平均(63.60±45.78)个月;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男女各1例,脱落率为6.7%。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3岁,平均(53±10)岁;病程最短3.5个月,最长210个月,平均(62.77±49.18)个月;治疗过程中脱落3例,男2例,女1例,脱落率为8.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确切概率法对脱落率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具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 mg/dL)。③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口服75 g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

中医分型依据《中医内科学》第6版教材[4]分为以下3型。①上消(肺热津伤):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②中消(胃热炽盛):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③下消(肾阴亏虚或阴阳两虚):肾阴亏虚者表现为尿频尿多,浑浊如膏,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舌红苔少,脉细数;阴阳两虚者表现为小便频数,浑浊如膏,面容憔悴,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舌淡苔白干,脉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5岁。②病史在0~2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③通过饮食运动控制及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或者拜糖苹)治疗可控制血糖者及控制不稳定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②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③糖尿病急危重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低血糖昏迷等。④合并有大血管并发症,例如发生过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下肢大血管病变。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⑦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⑧对方案中使用的药物过敏者。

1.5 剔除标准

①观察期间未按研究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者。②观察期间放弃治疗,自动退出者。③观察期间因严重不良反应,被迫中断治疗。

1.6 脱落标准

①符合纳入标准者,无论因何故退出,未完成方案规定的治疗周期者。②不能按计划完成治疗、观察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进行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患者临床研究期间均维持原有饮食运动习惯及药物治疗。不予其他任何处理。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部放血联合针刺治疗。

2.2.1 耳部放血

用一次性刺血针,耳尖及耳背部常规消毒,先点刺耳尖,由下向上按摩放血约5滴,再点刺耳背,每次从耳背静脉处选2个点点刺,手指由内向外按摩放血约5~10滴,刺血处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并嘱患者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海鲜食品。

2.2.2 针刺

主穴取百会、印堂、廉泉、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太溪。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阳陵泉、血海、照海。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 mm×25~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太溪进针1.2寸,并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捻转1 min;中脘、下脘、关元、气海进针1.5寸,行提插补法,施术1 min;各组配穴均平补平泻。百会穴向后平刺0.5~0.8寸,印堂穴提捏进针0.5寸,留针 30 min。隔日1次。

针刺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每天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各一次,待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后嘱患者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或者拜糖苹)服用量减半,待餐后2 h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后嘱患者停服降糖药物,针刺治疗改为每周2次,治疗20次。同时配合适量运动,控制饮食,调畅情志。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取患者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3.2 疗效标准[5]

显效: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2 h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内,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有效: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2 h血糖)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值>22%,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

无效: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2 h血糖)未有改变(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和体征未有好转。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各血糖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血糖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1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1

4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胰岛素分泌缺陷、生物作用受限是高血糖出现的主要原因[6]。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7-8],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因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愈糖尿病手段,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西药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皮下注射的恐惧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中医学疗法在干预降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关于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的综合疗法来达到降糖效应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发现空腹血糖比较容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部分患者接受一次治疗后空腹血糖的指标就降至正常范围,由此可见此方法值得研究与实践。为验证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的降糖效应,本研究选取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的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耳部放血治疗基于中医学“经穴-脏腑相关理论”,通过刺激耳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周围神经系统综合性的变化,以增强机体的整体调整能力[9-10]。

百会为督脉经穴,位于颅顶正中,中立不倚,为人阴阳之始,针刺可整体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升气血,提神醒脑,消除患者中气不足、气短乏力之症状;印堂则辅佐百会,增强其临床之功效;廉泉可治消渴,解除患者口干、口苦、口甜、口腻之症状。针刺传统补穴,以任脉和阳明经穴为主,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和输穴,具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之功;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的输原穴,有补气健脾之功效,也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与阴陵泉相配伍增强其补气健脾之功效;选取中脘、下脘、关元、气海为腹针疗法,此法是薄智云教授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展起来的治疗体系[11],该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为核心的中医特色疗法,是继承发扬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经络研究的成果,通过采用先天经络,配合脏腑辨证,用针刺刺激腹部经穴,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达到脏腑平和、经络通畅、气血平衡使糖尿病得以治疗,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抵抗力,使疾病易于康复[12-14],腹针相较传统的针刺疗法,具有取穴少、疗效稳定、无痛等优点,加之不强调有酸、麻、胀、痛感,故易被患者接受[15];足三里是多气多血胃经腧穴,配合任脉之中脘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交为脾与肝肾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令四时脾旺则人不受邪;合谷、曲池、内庭清热活血祛瘀;组穴中太溪、三阴交、足三里3穴既可益气养阴,又可健脾助运、化痰祛浊、活血化瘀,为治疗消渴多种并发症最为简洁有效组合。本研究中耳尖放血可以改善胰岛功能,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16];耳背静脉放血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用于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17];刺激点通过反射弧作用于下丘脑,即植物神经中枢,对内脏活动及体内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神经、内分泌多个层次调整机体功能,进而改变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状态,达到降低血糖、缓解症状的目的[18]。耳部放血和针刺作为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外治法,不仅疗效快捷,操作简便,且无不良反应,医者可以灵活掌握刺激量。传统的耳穴治疗2型糖尿病,多采取耳穴贴压的方法,临床降低血糖的效应并不明显。本研究采用耳部放血联合针刺的综合疗法,加强降糖的效应而且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1] 李雁梅.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水平的影响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59.

[2] 张意,王淼,何颂华,等.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 (6):1385-1388.

[3] 万晓珊.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4):251-253.

[4]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5] 杨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9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04-305.

[6] 张荻,王旭.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概述[J].中医杂志,2011,52(11):976-980.

[7] 吕明庄.针灸治疗黄褐斑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7,17(12):723-726.

[8] 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10):342.

[9] 梅志刚,曾永保,王明智,等.电针耳甲区对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amRNA、细胞黏附因子-1和血管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6):440-446.

[10] 李少源,翟煦,荣培晶,等.电针耳甲区对2型糖尿病大鼠痛觉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 (2):148-152.

[11] 薄智云.腹针无痛治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82.

[12] 丁慧敏,郎伯旭,金彩君,等.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 306-308.

[13] 葛鸿庆,冯文轩,陈文治,等.腹针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5,36(6):953-955.

[14] 白艳甫.腹针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9-30.

[15] 魏裕涛,庞玉思.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3):93-94.

[16] 曹锐.针刺配合耳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J].河南中医,2013,33(2):271-272.

[17] 杨海燕.耳穴贴压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4):702- 703.

[18] 杨丽霞,王曙辉,彭志华,等.腹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61-562.

Effect of Bloodletting at Ear plus Acupuncture Therapy on Blood Glucos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1,2,1.

1.’,200081,; 2.,,200437,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loodletting at ear plus acupuncture therapy on blood glucos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Sixt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conventional medications,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bloodletting at ear plus acupuncture therapy. After 3-month treatment, the changes 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2h-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P2hPG)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GHb)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The levels of FPG, P2hPG and GHb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0.01).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level of each index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1).Auricular bloodletting plus acupuncture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it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down-regulating the blood glucose.

Acupuncture therapy; Auricular needling; Bloodletting therapy; Diabetes mellitus, Non-insulin dependent; FPG; P2hPG; GHb;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1005-0957(2018)10-1152-04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10.1152

2018-03-20

郑巧平(1976―),女,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耳部空腹针刺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空腹喝水
银屑病患者外耳部皮疹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耳部放血疗法治疗风热血热证风瘙痒的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