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荣伟
(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陕西 汉中 723000)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已成为临床多发疾病,其病因为结肠传输功能异常而导致结肠内污物不能及时排除,患者可出现腹胀、排便异常等临床表现[1]。目前,西医主要依靠直肠排空后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功能检测试验等方式进行诊断,治疗依据患者病情及意愿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干预,均可取得一定疗效[2]。祖国医学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研究已有悠久历史,将其归属于“便秘”范畴,认为其病位在于大肠,但与胃、肝及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可为独立病症,也可作为症状而见于多种疾病[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大肠者,变化出焉”。认为便秘病因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便秘虽症结为肠,但脏腑经络、精神情志等均与病症发生存在关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云:“清气在下……浊气在上,则生胀……。”认为便秘与脾胃升降失常存在相关性,患者脾脏功能失调则湿邪内生,长期可致湿阻中焦、运化失调,最终导致机体气机郁滞、便秘发生[4-5]。目前,中医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以为主。背俞穴埋线法具有激发经气、促进血液循环及促进炎症吸收等作用;益气活血润肠法应用于便秘患者治疗则可发挥补气益血润燥等功效,改善症状效果显著。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背俞穴埋线法联合益气活血润肠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90例,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6],①主症:患者感排便困难,且次数减少,并大便干结、排便时间显著延长;②次症:患者面淡晦暗,且身倦乏力,并少气懒言,腹胀、纳差;③舌脉:舌质淡紫,或有瘀斑,并脉沉涩。且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7],①满足以下2条或以上:a. 患者排便费力,b. 排便为块状或者硬便,c. 常有排便不尽感,d. 肛门直肠梗阻,e. 需手指辅助排便等操作促进排便,f. 排便次数<3次/周;②患者未使用泻药则无松软大便;③时间≥6个月。符合以上3条则可确诊。90例患者均符合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均经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合并严重心、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者,合并出口梗阻性便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8~78(49.8±13.5)岁;体质量指数21.1~26.8(23.9±2.8)kg/m2;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6例,高血脂症15例。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26~79(51.3±14.7)岁;体质量指数21.2~26.9(23.8±2.6)kg/m2;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症1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患者俯卧位,取两侧脾俞穴、大肠俞穴行常规消毒后,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刺入皮下并缓慢向穴内推进,斜刺入俞穴0.5~1寸、大肠俞穴1~1.5寸,稍作提插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再将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的肌层内,出针后检查无线头外露则用纱布固定,并用创可贴贴敷穿刺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润肠法治疗,基本方组成:当归10 g、生地15 g、川芎10 g、赤芍10 g、生黄芪20 g、生白术30 g、枳壳10 g、桃仁10 g、火麻仁15 g、莱菔子15 g,若伴燥热口干则加麦冬,体寒肢冷加附子、肉苁蓉。1剂/d,水煎取汁200 mL,于早晚各服100 mL,连续服用2周。
1.3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对中医证候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粪便性状、困难程度、兼症进行评分。②心理状态:治疗前后采取PAC-QOL评分评估2组患者心理状态。③临床疗效:于治疗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估。临床痊愈:经治疗后大便症状,且患者主要症状均全部消失,疗效指数100%;显效:治疗后患者大便症状或者恢复至病前水平,且相关症状改善明显70%,≤疗效指数<100%;有效:患者排便频率缩短1d,且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有所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患者便秘及其他症状无改善,且疗效指数<30%[9]。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④不良反应: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粪便性状、困难程度、兼症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2组治疗后担忧因子、满意度因子、社会心理因子、生理因子、总分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3 2组疗效比较 例(%)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研究证实,随着人口老龄化改变及饮食结构改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该病可引起恶心、呕吐及食欲减低、肠穿孔,甚至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增加心理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0]。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该病主要为结肠动力学异常所致,任何可引起机体神经传导障碍或者肌肉收缩力降低等均可导致结肠蠕动障碍,进而造成结肠运动幅度降低或者运动不协调,最终引起引起便秘及相关症状[11]。目前研究表明,机体结肠动力改变、肠神经系统异常、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均于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因素也与疾病发生具有密切关联,其中心理因素可影响消化道激素分泌,引起激素水平异常,进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最终导致便秘发生[12]。
中医对便秘研究及治疗历来已久,且经过多年传承及发展,对其病因病机已形成特有体系。《素问·举痛论篇》中记载:“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认为便秘病机为外邪侵袭所致,邪热之气滞于小肠,导致津液灼伤,引起患者肠中痛及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记载:“大便难……其本在肾。”而《素问·厥论》则记载:“太阴之厥……腹满胀,后不利。”则认为便秘病机在于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升降失常则可湿气内生,湿气阻于中焦,可致机体津液分布失常,最终引起大肠失润而气机郁滞、糟粕停于肠内,形成便秘[13-14]。现代中医则认为便秘与血瘀密切关联,瘀血内阻可致便秘,而长期便秘也可伴随血瘀,二者相互影响[15]。背俞穴埋线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可取得一定疗效,该治法可具有调整阴阳及扶正祛阳功效;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背俞穴埋线法改善中枢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此外还可增加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细胞吞噬功能,并可发挥抑制细菌增长及消炎功能[16]。益气活血润肠法方中药材当归、生地、川芎等则可发挥养血活血散瘀功效;而黄芪、生白术应用于便秘患者则可发挥补气行血作用;枳壳则具理气宽中功效;莱菔子则具有消食除胀较佳功效;火麻仁则可发挥润肠通便作用。诸药共用,可共同发挥补血行气功效,明显改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医症候,效果显著[1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有效成分具有提高机体造血功能及调节血脂等功能;川芎则可发挥降低血压、对抗心肌缺血等作用;黄芪应用于便秘患者可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保肝、促进红细胞生成等较佳功效;莱菔子则可对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及降低胃肌紧张等作用。此外还可发挥抵抗抗原微生物及降压作用,共同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腹胀等症状,效果显著[18]。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和担忧因子、满意度因子、社会心理因子、生理因子、总分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背俞穴埋线法联合益气活血润肠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较佳,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