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骏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西 抚州 344000)
骨性牙颌畸形在临床比较常见,需及时治疗[1]。笔者以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牙颌畸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骨性牙颌畸形患者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5例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19~34岁,平均年龄(29.24±2.12)岁。经测量,SNB角度为70~86°,SNA角度为71~91°。畸形类型:上颌骨前突20例,下颌骨前突15例,上颌骨后缩伴下颌骨前突6例,下颌骨后缩4例。对照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9.13±2.43)岁。经测量,SNB角度为71~86°,SNA角度为72~91°。畸形类型:上颌骨前突19例,下颌骨前突15例,上颌骨后缩伴下颌骨前突6例,下颌骨后缩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单一正颌治疗,在患者石膏模型上模拟操作,根据上下颌牙齿在新位置制作固位合板,以固定骨块,提高咬合关系满意度。对于有上颌骨前突的患者,个月根尖下截骨后退术+双尖牙拔除术;而下颌骨前突患者,给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干预;下颌骨后缩进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徒术,上颌骨后缩伴下颌骨前突进行LefortⅠ截骨前徙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
观察组则给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在正颌治疗之前,先给予直丝弓矫正,纠正不协调牙颌关系,保持牙列整齐,调节咬合曲线关系,矫治时间2~6个月。在正颌术后进行正畸治疗,以消除牙间隙,治疗1~3个月。
比较两组骨性牙颌畸形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相关临床指标ANB、SNA和SNB;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的发生率。
显效:咬合正常,充血和肿胀等均消失;有效:咬合改善,症状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骨性牙颌畸形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表1 两组骨性牙颌畸形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NB、SNA和SNB比较
观察组骨性牙颌畸形治疗总效率达97.78%(44/45),对照组为68.89%(31/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相关临床指标ANB、SNA和SNB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关临床指标ANB、SNA和SNB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下唇麻木各1例,对照组分别为4、4、5例,观察组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
骨性牙齿畸形与患者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患者牙颌发育过程中颌骨的位置和大小不正常,导致面部变形,影响患者的正常咀嚼功能和面部外观。因此,骨骼畸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可出现严重影响[3]。目前,临床上患有轻度骨性畸形的患者一般接受简单的正畸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然而,对于严重骨性畸形患者,仅靠正畸治疗不能满足需要,需要结合正颌手术可有效纠正上下颌的位置[4,5]。但单一正颌手术治疗也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是因为进行正畸治疗有利于达到以下目的:①能有效消除牙齿的补偿,矫正颌骨曲线,协调上下牙弓宽度,促进良好的咬合关系的恢复;②加宽齿距,分离牙根,有利于平稳操作;③保持牙齿稳定,避免术后畸形复发。如果在正颌外科手术前未进行正畸治疗,可导致术中下颌运动阻力增大,移动受限,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6,7]。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正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性牙颌畸形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相关临床指标ANB、SNA和SNB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关临床指标ANB、SNA和SNB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牙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