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茂
(抚州市姆樱医院儿科,江西 抚州 344000)
临床上,将过敏性咳嗽又称之为“变应性咳嗽(AC)”,该病持续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属于慢性咳嗽的范畴[1]。该病患者具有确切的特应性指标(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等)水平上升,对于患者而言,其肺功能及气道均保持正常水平。小儿过敏性咳嗽对患儿正常成长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应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小儿过敏性咳嗽进行治疗,探讨其疗效及其对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以及CRP水平产生的影响。
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过敏性咳嗽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3.89±0.21)年;病程为5个月~3年,平均(1.20±0.11)年。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个月~11.5岁,平均(3.91±0.22)年;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1.21±0.12)年。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儿首先给予常规的止咳解痉药进行治疗,采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给药剂量为每次50μg,药物起效时间为半小时,每隔12h给药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主要使用红霉素(台山市新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2371号),30mg/(kd·d),将其溶于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2.5h,2周后停止给药;后继续使用阿奇霉素(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197号),10mg/(kg·d),每日给药1次,连续用药3d,停药4d为1个疗程,治疗疗程同对照组。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①显效:患儿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退去,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偶尔也会发生轻微发作,但不需给药治疗,病情即可自我缓解;②有效:患儿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但是仍然需要给药才能对病情进行控制;③好转。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好转,但是仍然需要给药治疗;④无效。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病情并未见显著性好转。
2)相关指标 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随访完成后,对两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随访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P<0.05)。见表1。
观察组患儿随访3个月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小儿过敏性咳嗽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慢性及顽固性咳嗽的范畴,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人群中。小儿过敏性咳嗽发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气候以及过敏性体质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称该病主要是由IgE所介导的,其主要特征包括:高反应性以及可逆性气道狭窄,在发病过程当中,炎性递质、细胞因子与多种细胞均参与其中,其临床特点包括:病情反复发作、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等[3]。很多过敏性咳嗽患儿由于慢性或者反复性地咳嗽,而被误诊成为支气管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于是,采用抗生素与止咳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不仅延误了病情,而且还导致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或者大量使用,导致患儿对抗生素的耐用性增强,而且即使联合使用多种止咳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仍然未见咳嗽症状得到显著性好转,对患儿的正常发育及心理状况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当前,临床上对于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一般采取抗糖皮质激素、胆碱类药物等止咳解痉类药物,然而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药物起效慢,极易复发。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称: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小儿过敏性咳嗽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而且其治疗时间较短。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抗生素类药物的统称,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有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这些药物的共同特征为:药物耐酸性水平较低,给药之后能够快速分解为酯化衍生物,其吸收率非常高;药物的毒性水平低,给药之后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随访3个月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上述结果与李晓颖等[4]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大环内酯类药物治可有效降低小儿过敏性咳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CRP水平,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