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发展研究
——一项基于个案的自然观察

2018-10-15 13:13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喻体句法个案

潘 攀, 周 榕

一、前 言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直是认知和语言研究中的热点。隐喻能力,不仅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而且直接参与概念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儿童隐喻能力,即儿童隐喻理解能力和儿童隐喻产出能力, 是考察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同时,儿童隐喻能力的发展性研究,也对了解人类语言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已有文献看,国内外儿童隐喻研究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特殊儿童隐喻能力研究、跨语言儿童隐喻研究、儿童隐喻能力发展与教学研究、儿童隐喻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研究(周榕;Levorato & Cacciari;Jakobson & Wickman)。在研究方法上,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也大致可分为实证研究和质化研究两大类。具体而言,实证研究法涵盖了“神经心理学研究法”(Neuropsychological study)、“纵向观察研究法”(Longitudinal study)以及“横断式实验研究法”(Cross-sectional study)。质化研究则主要对儿童的隐喻能力进行定性描述或者分类。

然而,儿童隐喻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尤其是国内汉语儿童隐喻研究,不够全面、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多以具备书面表达能力的学龄儿童或者更大年龄儿童为被试,进行隐喻能力研究。而已有研究证明,儿童隐喻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出现在三到五岁之间。这些学前儿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也不能产出书面语言。因此,学前儿童隐喻能力研究难度较大,成果也较少。其次,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儿童隐喻中的某种特定类型进行考察,对儿童隐喻能力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等缺乏系统研究。再次,已有研究较多使用横断实验法(刘正光、米小玲;戚国辉;董文明),缺少自然语境下的历时考察。事实上,横断式的实验研究虽然能够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回答各自的研究问题,但却往往会陷入对研究者所设计问题的局部探讨。

因此,为弥补横断式实验研究的缺憾,自然观察法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研究方法尤其适合儿童,特别是还不具备完整读写能力的学前儿童。研究者在自然的语境中采用录音、录像或者日记等方式记录儿童语言,有助于客观呈现和分析儿童语言发展进程。在儿童隐喻研究领域,已有一些研究者做过类似尝试。潘攀、周榕(2018)通过自然观察和纸笔记录,探究儿童隐喻产出的句法发展特点。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个案儿童自然语言中隐喻产出的历时跟踪观察,从句法语义特点、类型和功能三大方面探究学前儿童隐喻产出能力的特点,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其隐喻产出能力所呈现的发展和变化。具体来讲,本文拟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学前儿童在各个阶段的自然语言产出的隐喻具备怎样的句法语义特点?主要有哪些隐喻类型?主要执行什么功能?

(2)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呈现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三、语料收集

语料内容:个案儿童瑞瑞自然语言中的隐喻产出

年龄跨度:4;10.15—6;07.14(4岁10个月15天—6岁7个月14天,共21个月)

隐喻句产出数量:338例

记录者:母亲(研究者)及家人(语料收集期间,母亲保持对个案儿童瑞瑞的持续陪伴)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收集:

第一,在收集语料的21个月期间,研究者或家人与儿童瑞瑞保持长期持续相处,不错过任何语言表达。研究者对家人进行语言记录培训,使家人能够具备识别隐喻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清楚记录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第二,隐喻识别。本文中的“隐喻”包括具有显性标记的明喻和不具有显性标记的隐喻。事实上,将明喻和隐喻视为同一研究范畴,始于亚里士多德。从心理学角度看,Osgood也提出,隐喻和明喻虽然在“编码”强度上不同,但在其他方面应该是一样的。另有学者(王寅,2007)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作为隐喻的不同表现形式。基于此,本研究中,用“隐喻”来指代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显性和隐性隐喻。

对于汉语口语语篇,目前并不具备自动识别和标注的工具和平台。记录者首先发现在特定语境中与其基本意义不同的词语,然后考察该词语的基本意义和该语境中意义的指称对象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关系。对于隐喻的识别,主要参考MIPVU(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Vrije Universiteit隐喻识别步骤)和Wmatrix的识别步骤和思路,人工进行。

第三,语料记录:研究者或家人通过纸、笔详细记录个案儿童瑞瑞在21个月期间的隐喻句产出及相关信息,具体包括儿童产出隐喻句的日期和年龄、语境、谈话的参与者、出现隐喻的完整句子及出现隐喻的至少一对话轮的内容等信息。

四、研究步骤

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儿童瑞瑞的历时自然观察、收集语料,并对所收集语料进行标记、分类和分析。

研究者首先对338例隐喻句的形式特征进行标记,包括本体、喻体、喻词、喻底、隐喻句字数、是否伴有肢体动作、相似性产生的基础等方面进行标记。基于这些标记,分别从句法构成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两个角度,将语料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和标记。为保证分类和标记过程的客观性,此步骤由研究者和一位从事语言研究的同事分别独立进行。对其中有不同意见的部分,由二人商议确定。如二人商议仍不能达成统一意见,则邀请第三位研究者加入,直至最后意见统一。三位研究者均以汉语为母语,是熟练的汉语使用者,并具有多年的语言研究背景。最后,根据对所收集的儿童隐喻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和分类,总结出学前儿童隐喻产出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五、语料分析与研究结果

为有效呈现学前儿童瑞瑞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隐喻产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者将21个月分为七个阶段,考察随着年龄变化,个案儿童隐喻产出的句法语义特点、隐喻类型和功能。各阶段的年龄跨度和隐喻产出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个案儿童各阶段的年龄跨度及隐喻产出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七个阶段中,阶段1的隐喻产出数量最多,在阶段2和阶段3,隐喻产出数量逐渐减少,而在阶段4又一次呈现增长趋势,而此后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隐喻产出数量在阶段4出现了转折。

(一)儿童隐喻产出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束定芳和王寅将隐喻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又根据隐喻句组成部分的语义结构,将隐喻分为本体式隐喻、喻体式隐喻、本体和喻体同现式隐喻、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式隐喻等种类。在本研究所收集的儿童隐喻语料中,出现了以“像……”、“跟……”为标记的显性隐喻句。根据本研究所依据的对“隐喻”的界定,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同属于隐喻研究的范畴。这种类型虽在束定芳和王寅有关隐喻类型的划分中未有提及,但也应被纳入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基于汉语句法结构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其称作“比况隐喻”,作为汉语儿童隐喻产出的另一种句法结构类型。

潘攀、周榕(2018)的研究发现,据句法构成特点,学前儿童隐喻产出中有三种隐喻类型值得关注,即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和比况隐喻。这三种主要隐喻类型在各阶段儿童隐喻产出中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在各阶段儿童隐喻产出中,名词性隐喻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随着年龄增长,各阶段的名词性隐喻句产出数量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动词性隐喻数量有一定波动,但整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比况隐喻在三种隐喻中相对数量较少,但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各年龄阶段的比况隐喻句数量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

表2 个案儿童各阶段隐喻句产出中的三种主要类型的分布

根据对所收集语料的进一步分析,儿童在不同阶段产出的隐喻句,所承担的句法成分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名词性隐喻。这一类型的隐喻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表语、同位语和宾语等。各阶段名词性隐喻的句法成分数量和比例分布见下表3。

表3 各阶段名词性隐喻的句法成分分布

表3显示,在阶段1的名词性隐喻中,有6例(14%)充当主语,如例1:

例1:(吃饭时)“吸尘器要把这些食物吸到肚子里喽。”

此句中,儿童将自己的嘴巴比作“吸尘器”,而句中的名词短语“吸尘器”被用作主语。阶段1的名词性隐喻中,21例(48.8%)在句中充当表语。如例2中,儿童将“工具”比作“金子”,而“金子”在句中上被用作表语。

例2:“工具就是我们的金子!”(潘攀、周榕,2018)

在该阶段的名词性隐喻中,有12例(27.9%)充当宾语,如例3:

例3:(吃洋桃时)“我只想吃海星的脚。” (潘攀、周榕,2018)

句中,儿童将切片后的洋桃比作“海星”,儿童使用“海星”作为喻体,来指称水果“洋桃”。将其中的五个角,比作是“海星的脚”。句中名词性词组“海星的脚”被用作“吃”的宾语。此外,在阶段1的名词性隐喻中,另有4例(9.3%)充当同位语,如例4:

例4:“莲子宝宝,我不吃你了。”

句中,儿童将食物“莲子”比作“宝宝”,与“莲子”并列使用,充当同位语。

总体来看,前三个阶段中,名词性隐喻充当宾语的句子,在数量上位居第二,而充当主语和同位语的名词性隐喻分列第三和第四。而在阶段4的名词性隐喻中, 56.3%充当表语,25%充当主语,18.8%充当宾语。在阶段4和阶段5,名词性隐喻作主语的隐喻句数量,超过了作宾语的数量,位居第二。这反映出儿童对隐喻中本、喻体间的类比阶段,逐渐内化,对喻体概念的认识增强,儿童的隐喻认知能力逐渐增强。

此外,从儿童隐喻产出的句法特点可以初步发现,阶段4(5;07.15—5;10.14,即5岁7个月15天到5岁10个月14天),是该个案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发展中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龄段中,不仅儿童隐喻句产出的数量和隐喻句字数明显增多,比况隐喻(35.4%)相比第一阶段(2.6%)明显增多,名词性隐喻作主语的隐喻句数量,超过了作宾语的数量,动词性隐喻在数量上超过了名词性隐喻;并且出现了另一值得关注的儿童隐喻句形式,即扩展式隐喻(extended metaphor),如例5所示:

例5:“我走过去,我的眼睛像闪电一样,像麦坤一样,像我的豌豆射手射出的子弹一样,找到了小拷拉。” (潘攀、周榕,2018)

该例中,儿童将自己的“眼睛”分别比作“闪电”、“麦坤”(动画电影中赛车的名字)、“豌豆射手(游戏中的动画人物)射出的子弹”。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儿童产出的隐喻句长度明显增加,句法结构趋于复杂。而阶段4之后,该儿童的隐喻产出的多项指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如前所述,探究隐喻的特点和类型,不仅可以从句法构成角度,而且可以从语义结构角度来进行。不同阶段儿童隐喻产出呈现出不同的句法构成特点,也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结构特点。个案儿童在七个阶段中所产出的隐喻句数量和语义结构特点如下表4所示。

表4 个案儿童各阶段隐喻句产出的语义结构特点

表4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本体式隐喻呈现逐渐缓慢减少的趋势,而喻体式隐喻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本体、喻体、喻词同现的隐喻句逐渐增多,隐喻句式逐步趋于完整;儿童使用的喻词,越来越集中在“像”和“像……一样”两种。从阶段3开始,在显性隐喻句中,以“像”和“像……一样”为喻词的句子基本过半,并且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直到阶段7,达到约84%。

从表4也可以看出,在阶段4(5;07.15—5;10.14),本体、喻体、喻底同现的隐喻、有喻底的隐喻、有喻词的隐喻,在出现频率上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由此我们再次发现,阶段4在个案儿童瑞瑞隐喻产出能力发展中,是关键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点。此时其隐喻产出,无论从句法结构还是语义特征,都是最完备的。

(二)儿童隐喻产出的类型

在个案儿童的隐喻产出中,从语义结构特点角度,出现的隐喻类型主要有本体式隐喻、喻体式隐喻、本体和喻体同现式隐喻和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式隐喻。这些隐喻类型又可根据其句法构成特点进行进一步分类。本体式隐喻中,出现了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喻体式隐喻中,出现了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和比况隐喻。本体和喻体同现式隐喻中,出现了名词性隐喻和比况隐喻。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式隐喻中,出现了名词性隐喻和比况隐喻。综合句法构成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我们将儿童隐喻产出划分为以下九种常见类型(见图1)。

图1中的九种隐喻类型,可见下例所示:

例6:地球为什么脸皮这么厚呢?怎么踹它都踹不动。(类型1)

例7:鱼刺会跟我们捉迷藏。(类型2)

例8:妈妈你看,我后面还带着白云宝宝呢。(类型3)

例9:妈妈,我钓鱼呢(手持木棍)。(类型4)

例10:(多种食物吃下去)就像拼图一样。(类型5)

例11:我的手是小星星!(类型6)

例12:时间像风。(类型7)

例13:每个地方的矿石都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朋友,这样地球才能连在一起。(类型8)

例14:他瘦得像面条一样。(类型9)

个案儿童瑞瑞的隐喻句产出中,除了图1中的九种隐喻类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隐喻,如例15:

例15:(吃饭时,瑞瑞把花生剥了放碗里,做游戏。用手拿着一个撞另一个,边撞边说:)“啊,撞了抑八叉。”

此例中,隐喻应有的本体“花生”和喻体“人”都未在句中出现,只能从讲话者当时的肢体动作和语境中推断出。此类本体和喻体同时不出现,而只有对本体和喻体动作或状态的描述的隐喻句,对当时当地的语境依赖大,我们姑且将其叫做“语境式隐喻句”。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完整的隐喻句,但由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局限,这一现象在儿童自然语言表达中的隐喻句产出中也不在少数,值得研究者注意。

图1 儿童隐喻产出中的主要类型

基于以上分类,个案儿童在七个阶段中的隐喻句产出类型分布见表5。

表5 个案儿童各阶段的隐喻产出类型

从表5可以看出,个案儿童隐喻产出中,出现最多的隐喻类型是“喻体式名词隐喻”和“二体式名词隐喻”;出现最少的隐喻类型是“本体式名词隐喻”和“喻体式动词隐喻”。在儿童瑞瑞的隐喻产出中,“二体式名词隐喻”和“喻体式名词隐喻”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其数量优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本体式动词隐喻”也以阶段4为转折,数量逐渐减少。“喻体式动词隐喻”总数较少,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三)隐喻产出的功能

有关汉语语篇中隐喻的功能,已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如:束定芳(2000),孙毅(2010)等。本研究基于对个案儿童的跟踪观察,初步发现汉语学前儿童口语语篇中隐喻的主要功能。

(1)实物指称功能。如例1中,儿童用 “吸尘器”作为喻体,来指称自己的嘴巴。儿童通过隐喻表达来完成对事物的指涉。因而,隐喻表达具有“指涉”的话语功能,这也是所有隐喻所具备的基本功能。

(2)自我内在情感表达功能。如例4中,儿童将食物中的“莲子”比作“宝宝”,在其话语功能上,表达讲话儿童的内在情感,即对该食物的珍惜和喜爱。这一功能在儿童隐喻中相当常见,是区别于成人隐喻的一个特点。又如例16:

例16:“我们睡得像寄居蟹住在海螺里。” (潘攀、周榕,2018)

此例中,儿童将自己的身体比作“寄居蟹”,而将被子比作“海螺”,用“睡得像住在海螺里”这一隐喻关系表达自己对“安全”的情感诉求。

(3)对外界事物或人物的评价功能。这种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或周围人的一些看法等。如例2中,通过将“工具”的概念比同于“金子”这一概念,主要表达了说话者对周围事物“工具”的重视。同时可以看出,说话者对外在客观事物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因而,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例17:(瑞瑞想去撒尿,说:)“厕所口渴了。”

例18:(在看到一个玩具吉普车和一个玩具小轿车时,拿起小轿车说)“我喜欢这一个,它胖胖的。”

例19: “爸爸忙得像个陀螺。”

如例17中,说话者借用自身的体验对“厕所”做出某些推断和评价。例18中说话者将玩具小轿车比作人,用自己的感觉“胖胖的”来形容小轿车的外在形态和属性,表现出了说话者对外在事物的某种欣赏和评价。例19中,儿童则利用“陀螺”这个自己熟悉的玩具作为喻体,对爸爸的状态和行为表现做出了判断和评价。

六、讨论与思考

综合以上对个案儿童隐喻句产出中的句法语义特点、类型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前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第一,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儿童隐喻产出中出现的主要类型有十种。在学前阶段,儿童隐喻产出的发展过程中,名词性隐喻在初期,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后,逐渐被动词性隐喻所取代;本体式隐喻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喻体式隐喻逐渐增多;充当宾语的名词性隐喻在数量上逐渐被充当主语的名词性隐喻所超越。这些特点都表明,随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对喻体概念的认识增强,已将本、喻体间的类比逐渐内化。另外,早期儿童隐喻产出对身边环境的依赖性强,经常会出现隐喻成分不齐备、不完整的隐喻句,甚至“语境式隐喻”。对于这种隐喻的理解,需要听众从当时当地的语境和儿童的肢体动作中进行辨别。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元语言意识增强,也受到与成人语言交流的影响,隐喻产出对肢体和环境依赖减弱,这种成分不完整的隐喻类型逐渐减少。喻词使用逐渐集中以“像”和“像……一样”两种,说明儿童语言隐喻在形式上逐渐规范化,越来越向成人语言靠近。

第二,学前儿童的隐喻产出主要执行了实物指称功能、自我情感表达功能和对外界事物或人物的评价功能。学前儿童的语言未达到成人水平,其认知水平也处于向成人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期间的语言隐喻的功能,反映了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水平,与成人语言中隐喻的功能不尽相同。学前儿童隐喻的功能常常是多重的,同一隐喻句常执行儿童多样的需求。上文提到的实物指称功能,反映了儿童认识事物以及范畴化过程的初步阶段。儿童隐喻在执行指称功能时,同时也常常执行了情感表达的功能。比如上文提到的例3,该儿童用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动物“海星”来指称他不太熟悉和喜欢水果“洋桃”,以拉近讲话者与本体所指事物的情感距离,克服其心中的陌生和反感。而其自我情感表达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了儿童内在经验的认知水平和经验感受。儿童隐喻的评价功能,则是儿童对外在事物知识的进一步深入认知,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儿童进行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发展。这一功能不仅指向周围的客观事物,而且还参与到对人与人的行为表现的认识当中。说明说话者开始关注周围人以及人的行为,是其参与社会化一个较为重要的体现指标。这一儿童隐喻的特点,其实更值得关注。这是儿童开始参与社会化过程的信号。此外,儿童隐喻常在较熟悉与较陌生的本体和喻体中灵活转换和映射,也是儿童隐喻的又一个明显特征。如例2,儿童将较陌生的本体“工具”,与熟悉的、亲近的喻体“金子”相联系,从而加强了儿童对于后习得的“工具”这一词语和概念的认知。而在例16中,对儿童来讲,句中的本体“身体”和“被子”是与他亲近的,较先习得的概念和语言,而喻体“寄居蟹”和“海螺”是他后来在书本间接经验中获取的。这样的跨域转换和映射,起到了帮助儿童逐渐掌握语言和概念的功能,成为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自发的策略。

第三,本研究中对儿童隐喻语料的分析多次表明,阶段4(5;07.15—5;10.14)是该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发展中的关键期和转折点。这一阶段的隐喻产出无论从句法结构还是语义特征,都是最完备的。而在此之后,有关隐喻产出能力的多项指标都略显下降。这一个案跟踪研究为Gardner & Winner(1978)提出的有关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发展中的U形曲线提供了汉语中的证据。然而,仍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群案实证研究进行补充。尤其是影响隐喻产出能力发展中的低谷期出现时间的因素,以及是否有可能通过改善语言环境、阅读内容或者某些教学方法促进隐喻产出能力,避免产出能力发展中低谷期的出现,保持儿童语言的创造性,非常值得语言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究。

七、结 语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汉语儿童隐喻产出能力进行个案跟踪,在汉语儿童隐喻产出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其功能和类型等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发现。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加细致地探究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及人类隐喻能力的发展轨迹,将能够对以后国内儿童隐喻研究更加深入开展起到铺垫作用,也能够对教育实践中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证据和启示。

猜你喜欢
喻体句法个案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