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与沉默的选择机制与转化路径:基于广东省的扎根理论探索

2018-10-15 13:13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建言编码干部

汪 曲

引 言

伴随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组织发展成效离不开其成员的群策群力,成员的建言献策对组织生存、变革与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汪林等,2010;Liang 等,2012),而他们的沉默不语往往不利于组织及时发现问题,并会阻碍组织长远发展(Morrison & Milliken,2000)。即便如此,中国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谨于言而慎于行”“察言观色”“三缄其口”成为根深蒂固的行事准则(吕逸婧等,2015),“沉默是金”成为屡试不爽的处世良方。正是因为建言献策对组织的作用与沉默是金对个体的价值之间持续博弈和势均力敌,使其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Burris等,2013;储小平和钟雨文,2015)。党的十八大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提出,实行法治政府建设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而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创新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均离不开聚贤、献策与纳谏。在有着悠久“进谏”历史的中国,公共部门成员建言行为的研究相对匮乏,而公共部门作为一个特殊服务行业,其成员建言行为的激发将有助于改善公共服务效能和满足公众社会需求(刘帮成等,2017)。

在中国权威政治体制下,国家的政治目标需要通过中介角色实现与社会基层诉求的契合(王雨磊,2017),而在中国基层政权运作过程中,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实施者,处于重要地位和扮演多重角色(龚春明,2015)。农村女性干部作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其所具有的性格特质与所面临的社会规范深刻地影响着她们的一言一行。在人情、面子和关系盛行的中国,她们如何看待和是否拥有话语权,在面临农村发展问题时是知而不言还是知无不言,在处理组织运行难题时是选择忠言逆耳还是坚持沉默是金?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聚焦于农村女性干部对建言与沉默的选择过程,即她们如何做出建言行为或沉默行为的选择,她们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采取不同的行为,她们的选择是否会以及将如何发生改变。通过探索“农村女性干部如何选择建言或沉默”这一关键命题,为解释建言和沉默的行为发生机制和相互关联方式提供一个崭新视角,期望对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的形成机制、选择依据和深层关系做出合理的理论阐释。此外,对农村女性干部群体的研究也可以丰富建言和沉默理论的外延辐射和应用范围,将工商管理的成熟理论与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题相结合,促进理论研究的融合创新和各自领域的实践发展。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要回答“农村女性干部如何做出建言或沉默的选择”这一核心问题,就必须厘清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的内涵界定,以及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建言行为是员工对组织所做出的积极性工作行为和建设性角色外行为,一方面员工针对组织管理有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敢于挑战现状和打破陈规以使组织受益(马贵梅等,2015),另一方面员工建言的目的是正视组织管理问题与改进组织管理绩效,是提出建设性见解而非进行简单批评(王永跃和段锦云,2015)。从行为内涵上看,Liang和Farh(2008)构建了一个本土化行为模型——促进性建言和抑制性建言,前者指为了提高团队运行效率或改善组织整体功效而提出自己建设性意见的行为,后者指为了寻找、发现和扫清制约团队正常运行或组织健康发展的障碍,大胆指出现存或潜在的问题与威胁的行为(魏昕等,2010)。段锦云等(2011)提出了中国企业员工建言行为二维框架,即顾全大局式建言和自我冒进式建言,前者表现为建言时采取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和拥有追求和谐的行为目的,后者体现为建言时选择便捷启发的思维特征和突出自身个性的行为方式。从行为原因上看,一是强调员工个体因素,如个性特点和人口统计特征(段锦云等2015;曹霞等,2016)、个体态度(栾贞增等,2017;詹小慧等,2017)。二是聚焦组织或团队情境,如组织构成特点(刘帮成等,2017;段锦云等,2017)、群体氛围(张若勇等,2017;段锦云等,2017)。三是关注上级或领导,如领导者特质(陈倩倩等,2017)、领导方式和风格(张丽华等,2017;王永跃等,2017;段锦云等,2017)。从行为结果上看,研究侧重于对员工个人绩效(Thomas, J.P.,et al.,2010;Parker, S.K.,2010)和组织整体效能(Bryson, A.,et al.,2013;Ployhart, R.E.,2015)的影响。

沉默行为也是个体的自发性角色外行为,是指员工在组织内对组织存在的可能问题而保留自己观点的行为。从行为内涵上看,郑晓涛等(2008)提出中国情境下沉默行为三维模型,即漠视性沉默是指个体因对目前工作、岗位、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够而采取的不作为行为;防御性沉默是指个体考虑到说出自己想法或提出意见建议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利后果,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行为;默许性沉默是指由于个体认为即使自己提出建议或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能无法产生应有影响和无力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消极顺从行为。黄桂等(2015)构建中国组织中领导沉默的多维结构,即防御型沉默、亲社会型沉默、考验型沉默、权谋型沉默、威风型沉默。从行为原因上看,一是强调员工个人特质,如自我监控、心理安全感、人格特征、情感(Detert, J.R.,Burris, E.R.,2010;Brinsfield, C.T.,2013)。二是聚焦组织情境,如同事关系(张戌凡等,2013)、组织结构或制度(樊耘等,2016)、组织氛围(Yau-De Wang,2013;王晓丹等,2016)。三是关注领导特征,领导者个性特点如平易近人等(Milliken,Morrison et al., 2003)、对领导信任(郑晓涛等,2008)、管理方式(于桂兰等,2016;郑晓涛等,2017)、领导态度(Bouradas,2005)。对结果变量的研究集中在对员工个人绩效(钱小军等,2005;Whiteside, D.B.,2013)和组织效能(Detert Edmondson,2011)的影响上。

简言之,从个体自我认识角度探索建言和沉默的形成机制,已成为研究的新动向(段锦云等,2015)。而建言/沉默的认知发生和情绪路径(段锦云,2012;傅强,2012)、建言/沉默的策略和回应(易洋等,2015)、建言与沉默之间的关系与转化(段锦云,2012;郑晓涛等,2015)是当下研究的焦点所在,只是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停留在框架构建和理论推演上,对此展开质性探索和实证检验迫在眉睫。此外,纵观针对村干部的已有研究,在本身特质上,关注个性特征(谢琳等,2017)、群体特质(印子,2017;陈国申等,2017)、独特身份(谢琳等,2017)和能力素质(唐娅辉,2015;卢冲等,2016);在日常工作上,关注工作内容(许婕等,2016)、行为逻辑(蒋永甫等,2015;肖滨等,2017)和角色规范(龚春明,2015;王惠林等,2016);在管理结果上,关注权力(王雨磊,2017)、腐败(郑明怀,2015)、监督(付明卫等,2017)和成长(徐兰兰,2017)。

虽然当前学界已涌现出了丰富成果,但仍着眼于企业中的应用与效果,尚未关注公共部门及其成员在建言与沉默上的显著特点,而政府机构要想提升运作效率和改进当前局限,需要听到来自政府机构内的宝贵声音,尤其是来自一线基层的想法与建议。目前对行为形成机制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外部要素与互动,忽视对内部机理的挖掘与梳理,忽视对个体心理认知过程的厘清与探索,忽视对行为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关系的关注与探究。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来自基层的农村女性干部开展探索性研究,聚焦于农村女性干部建言和沉默的“意愿”与“行为”,探究其建言和沉默的选择意愿与行为特征,挖掘对意愿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核心因素,进而探索两种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变路径,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情境下农村女性干部群体是否拥有以及如何使用话语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扎根理论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与沉默的行为特征和选择过程展开探索性研究。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是一种运用规范的范式和系统的程序对现实资料进行持续整理与分析,进而建构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其需要对经验资料展开开放性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而这一过程要忠于现实资料,挖掘出资料背后的范畴及其性质,探索出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即由此而建构出理论(黄清,2006)。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厘清和理解本土化公共管理领域的个体行为,对农村女性干部群体的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如何产生和转变给出准确描述,这就需要以“解释学”为取向展开研究,因此建构主义的扎根理论方法恰好适合本研究。扎根理论技术通常选取尚存争议、不成熟、不精确但很有意义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关注的农村女性干部话语权是个新的热点议题,具有重要价值并得到学界关注,但因处于不断探索过程而尚未有定论,刚好符合扎根理论对研究对象的要求。为了探索农村女性干部所特有的行为特征与内在动机,采用扎根理论技术对样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逐步厘清农村女性干部如何建言,以及为何建言或沉默。按照扎根理论方法一般流程,首先,对于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展开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料收集,整理实际资料并编写编码摘记。然后,对样本材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重编码程序,即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将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基于此探究概念或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串联核心构念的故事线,构筑并发展理论模型。

(二)研究过程设计

1.数据来源

由于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农村女性干部,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农村女性干部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动机,尽量扩大扎根理论研究的样本数量与分布范围,同时实践考察发现每个行政村两委领导班子中女性干部数量非常有限,这也就意味着调研需要涵盖数量较多的村干部样本以及覆盖范围较广的行政村庄。鉴于此,考虑到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具有覆盖性广、匿名性高、可保存性以及操作便利等优势,常被应用于多种研究领域。本文借助开放式问卷的可记录性和数据的可分析性特点,收集农村女性干部对建言和沉默的意向与选择,进而全面系统分析农村女性干部如何建言、为何沉默以及两个举动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在样本甄选过程中,一方面采取深度访谈法进行预调查,以及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获取第一手正式资料,另一方面辅之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农村女性干部话语权的网站信息、新闻报道和视频素材等二手资料进行补充与验证,力求保证数据来源多样性和学术严谨性。

为了确保所获取样本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全面反映本文所关注问题的本质,在样本甄选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农村女性干部个体特征上看,样本需要满足具有一定学识水平,经历过工作中的建言与沉默,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能够较好完成开放式问卷调查等要求。第二,从农村女性干部整体分布上看,样本需要覆盖面尽量广泛并且兼顾地域特点,这就需要无论是农村女性干部样本总人数还是其所代表的行政区域总数量都要更加充足。第三,从农村女性干部样本数量上看,需要能够满足三角验证要求和理论饱和原则。因此,依托国家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主办的展璞计划项目(农村社区发展暨村女“两委”和基层民政干部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培训村女“两委”为切入点,以提升农村女性干部领导力为先导,以促进农村社会创新管理并服务于民生为中心,为村女“两委”提供高校集中培训和远程学习服务,直接扶持并改善当地农村社群生活。参训的村女“两委”来源于广东省除珠三角地区以外其他15市下辖县乡镇,在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9 月间共举办20 期培训,共有731 位女村干部完成全程参训任务。

本文选择将参与展璞计划项目培训的农村女性干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参与项目培训的农村女性干部是从现在职农村女性干部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代表和培养对象,她们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良好职业素养和可观发展前景,能够满足调查样本具有针对性和适合性,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具有可行性的要求。广东省除珠三角地区以外的行政村具有农村社会基本面貌,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族意识在广东等南方省份农村较为盛行(肖唐镖,2010),并且村干部相关研究大多是立足于特定地域而展开,如龚春明(2015)以赣东D 镇乡村为例研究村干部的角色及“无为之治”,李琴等(2010)基于湖北C 乡研究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女村干部。而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所选取研究对象均来自广东省不同行政村区域,这样能够提高样本的覆盖率和代表性。

2.数据收集

为了能够有效收集原始资料和深刻反映本质问题,采用深度访谈法进行预调查,并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进行正式调查,以全面收集多渠道来源的一手资料。

第一,预访谈。通过对10名农村女性干部展开深度访谈,从访谈内容中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正式调查完善调查提纲和提问方式做好准备。为了有效开展访谈,参照Glesne(2006)的做法,设计访谈提纲,列出访谈者认为在访谈中应该了解的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根据研究思路设计和文献资料查阅,拟定的访谈内容有:(1)你在工作中提过哪些建议?是如何提出自己想法的(情境/方式/效果/感受)?(2)工作中为什么会提出自己的建议?(3)如果你曾经有过沉默行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保留观点?(4)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之前积极表达的人后来会变得沉默?先前保持沉默的人之后会说出想法?经过对10名农村女性干部的预访谈,收获了宝贵信息以供正式调查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完善了正式的开放式调查问卷。

第二,正式调查。在预访谈基础上,将调查问卷中的题目设计得更加开放与灵活,内容是有关工作中如何以及为何建言和沉默。在正式调查之前,邀请公共管理领域、妇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开放式问卷题目进行审阅并提出意见,结合预访谈中受访者对问题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提问方式的反馈信息,经过反复修改与论证最终确定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界定,第二部分是调研对象对建言与沉默缘由的分析,第三部分是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在提问方式上更加开放和留有余地,在提问内容上关注关键事件和聚焦研究主题。以正式调查问卷为依据,利用广东省农村女性干部在汕头大学(即展璞计划项目广东省培训基地)参加项目培训期间的空闲时间,对其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此期间受访者均处于项目培训学习时期,正能量集聚,心情积极愉悦,非常配合此次调查。同时由于暂时离开工作环境,一个相对隐私的氛围确保其能畅所欲言。在正式发放调查问卷之前,研究者向被试解释了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是什么,以厘清不同被试在理解上的差异。同时向其说明调查仅供学术研究之用,问卷为匿名填写,答案无对错之分,研究人员现场发放、解答疑惑和回收问卷,以此获得真实和客观的资料。

3.数据整理

质性研究过程中的抽样原则遵循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抽取能够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取样方法采取的是强度抽样,即寻找能够为研究提供非常密集和丰富信息的个案(陈向明,2000)。因此,依据理论性取样的典型性和一致性原则,选取来自广东省不同行政村且参加展璞计划项目培训的农村女性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数据整理、分析与编码,收集数据直到理论饱和为止。通过对农村女性干部现场发放与回收开放式调查问卷,最终共回收96份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即探讨农村女性干部工作中建言与沉默的行为本质与心理过程,将收集到的问卷依据以下原则予以筛选:一是问卷题项有多处遗漏,有多道题目未填写的问卷,表明被试对问卷进行选择性填写以规避关键问题。二是问卷题项虽填写完整,但仅陈述工作中建言或沉默概况,而未涉及自己经历的关键事件或真实事例的问卷,表明问卷仅是总体情况描述,而未体现当事人的行动和意愿。三是问卷填写过于随意和简单,所有题项均以有无或是否来作答,或者答案前后有明显矛盾的问卷,表明被试对问卷只是敷衍作答,大大降低了问卷的有效性和代表性。通过以上整理,剔除相关无效问卷,最终得到89份有效问卷,其中用于理论建模的问卷69份,用于检验饱和度的问卷20份。

三、范畴挖掘与提炼

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技术,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打碎、整理与重组,不断回到资料中去挖掘概念、提炼范畴和构建理论,而这一分析过程是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来实现的。为了确保编码过程的有效性与规范性,由三位研究人员组成了研究小组,三位成员首先以背对背方式独立编码,再由研究小组对编码结果进行汇总、讨论与总结,经过反复提炼与归类而形成最终编码条目。

为了检验归类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参照潘煜等(2014)方法,以反向归类法进行复核校验,让从未参与编码过程的其他三位研究人员将各条目放入合适类别中,具体反向归类结果如下:(1)完全一致,三位评判者都将特定条目分配到预想类别中,比例为64.2%;(2)两人一致,三位评判者有两位都将特定条目分配到预想类别中,比例为23.5%;(3)两人不一致,三位评判者中只有一位将特定条目分配到预想类别中,比例是7.4%;(4)完全不一致,三位评判者无人将特定条目分配到预想类别中,比例是4.9%。为确保编码的科学合理性,将两人不一致和完全不一致的编码条目予以删除,以此获得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与沉默的最终编码条目。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收集与分析资料,从中发现概念和范畴,并予以命名来准确反映资料核心内容的过程。在对农村女性干部调查问卷进行开放性编码阶段,对原始资料进行贴标签和定义现象,并且提炼概念与范畴,用a标注现象,用A标识概念,用AA标识初始范畴。参照林本炫等(2004)方法,范畴和概念的界定取自资料本身、自创或者从其他学者的文献中借用,具体如表1所示。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共找到2 058个初始概念,建立107个概念,并总结出52个范畴。通过开放性编码过程,基本整理出一条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与沉默行为方式和心理抉择之间交互影响的路径。

表1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与沉默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式编码

在对农村女性干部调研材料进行主轴式编码阶段,为开放性编码中开发的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尝试解析范畴之间的潜在关系。通过主轴式编码,不难发现原始资料中存在一定范畴归类和因果关系,因此需要将这些范畴归类和逻辑关系进行归纳与整合。由于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行为的表现方式、沉默行为的选择缘由以及两种行为之间的转换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原始资料在这三个方面展开独立编码与系统整合。对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的文本资料通过主轴式编码归纳为11个大类关系,对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的数据资料经由主轴式编码整合为13个大类关系,经过二级编码过程,农村女性干部由建言行为转化为沉默行为的原始资料可总结为6个大类关系,而农村女性干部由沉默行为转化为建言行为的原始资料亦概括为6个大类关系。

(三)选择性编码

在对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原始资料进行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对原始资料、概念、范畴、范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提炼出中国农村女性干部范畴化的核心问题是建言抑或沉默,同时探索出范畴之间的故事线,最终实现“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选择机制和转化路径”的理论建构。依据典范模型将各项范畴连接整合在一起,将调研资料梳理出一条逻辑严谨的证据链,具体见表2至表5。在故事线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概念模型,以及由概念模型衍生出的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选择机制和转变路径。

表2 建言行为选择主轴式编码

表3 沉默行为选择主轴式编码

表4 建言转化为沉默主轴式编码

表5 沉默转化为建言主轴式编码

四、模型构建与阐释

(一)概念模型

国内外有关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研究,在概念界定上,经历了从发现归纳现象到内部结构探究的演变,而在内部结构探索上也逐步从单一维度发展为多维度整合。在研究范式上,之前是借鉴、引用和验证西方经典理论和结论,将西方理论直接搬过来应用到中国背景,以观察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而目前已经逐步转变为尝试以中国员工为研究对象,提炼适合中国背景的相关理论,并开发适用于中国情境的测量工具,积极做到对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研究的本土化。然而现有研究对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多是展开独立的验证性研究,其本土化探索性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员工,尚未关注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在建言与沉默上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尚未聚焦于两种行为之间的转变与影响。因此,本文在聚焦农村女性干部群体的基础上,立足于扎根理论指导下得到的故事线,构建了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的概念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概念模型

图2 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概念模型

1.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概念模型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是由建言目的、建言内容、建言时机、建言方式四部分组成,这一构念涵盖了建言前预先设计和建言中操作策略的全过程。一方面,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之前经过深思熟虑,她们会出于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代表群众表达意见的目的而选择建言,同时她们常常围绕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委会工作环境、提高村干部福利待遇、寻求上级或同事帮助、提出更有效率方式方法而表达自己的建议。为群众出手和代表其发声是她们建言的使命与责任,而她们在工作职责范围内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安全稳妥之选。由此可见,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彰显工作性质的建言目的和围绕工作职责的建言内容是她们建言之前的考量与选择。而这一研究结论刚好验证了陈建等(2017)的观点,他们认为建言动机和建言内容是建言行为发生的初始触发因素。王惠林等(2016)提出村干部工作行为分为完成政府任务和管理村庄事务,前者包括接待领导、参加会议、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收缴税费等政务,后者包括发展村庄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建设村庄基础设施、维护村庄组织等村务,而农村女性干部对建言内容的选择也是围绕其工作职责中的政务工作和村务工作而展开的。

另一方面,农村女性干部在预先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合适时机和采用适当方式来建言,以促使她们的建言达到预期目的与应有效果。她们通常在工作职责需要和工作遇到困难之时会选择建言,同时挑选适当的场所和时间,并做好一定了解和准备,以使她们的建言更加有说服力。她们通常以反映实际情况和说明预期效果的方式来建言,并以真诚态度和委婉语气加以表达,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女性特点和性别优势,以实现农村女性干部的特定职责。由此可见,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寻找适宜的时机和采取合适的方式是她们建言过程中的有效行动策略。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学者们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许龙等(2016)认为在决定实施建言后需制定建言策略,包括渠道、焦点和识别。陈建等(2017)认为建言行为被触发后便是建言选择,即建言机制、对象和渠道。而在建言行为上的女性特质则已证实了女村干部以更加细致柔和的方式治理村庄。较之以往研究,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具有独特的目的和特定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时机和合适的方式,其职责使命、工作需要、女性特质、策略技巧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概念模型

中国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是由前提背景、关键考量和心理预期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存在从低到高的层层递进关系。首先,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的前提背景包括场合氛围适合度和事先了解程度。农村女性干部普遍认为当所处场合氛围不合适时,她们就不会说自己的想法,以及如果对事情事先不够了解,她们也不会提意见。简言之,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在保留观点之前,一方面会审视场合是否合适和氛围是否安全,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在建言和沉默之间徘徊时会衡量其对情境安全的感知;另一方面会反思自己预先的了解是否足够以及事先准备是否充足,这是因为能力视角下的建言行为关注员工不仅具有提出观点的意愿,而且还要求员工有能力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言,而农村女性干部对氛围场合和了解程度的判断是影响其产生建言或沉默意愿的重要因素。

其次,农村女性干部在是否保持沉默的选择上存在三个关键考量点,即能力知识的状况、自我保护的视角、关注他人的角度。第一个考量因素是知识能力,如果她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有限,则会保持沉默,这刚好验证了许龙等(2016)研究中提及的能力视角,当农村女性干部认为自己不具备提出建设性意义建议的能力时,会倾向于沉默不语。第二个考量因素是自我保护,如果她们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就会保留观点。相关研究表明当员工感知到建言存在风险,其防御机制会自动触发时,他们会尽可能规避风险和自我保护而保持沉默。第三个考量因素是关注他人,如果她们关注他人的言行举止和重视他人的反应回馈,也会选择沉默,这一研究发现与时勘等(2012)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交流对象的态度与行为是员工沉默与否的直接影响因素。简言之,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在选择沉默之时,会考虑自身的能力范围、自己的安全处境和他人的可能反应,能力范围界限、明哲保身顾虑和关注他人反应都是她们是否选择沉默的衡量标准。

最后,农村女性干部在行为选择之时,心理预期会发挥重要作用。而沉默行为选择上的心理预期拥有四个不同角度,一是理解支持程度,如果预期得不到支持与理解,她们选择保持沉默;二是采纳可能程度,如果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很小,她们认为没必要讲;三是作用效果大小,她们普遍表示如果自己的意见不会起太大作用,就不用说出来;四是负面影响可能,如果预期会造成负面影响,则不说为妙。她们认为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带来家庭负担和心理压力。简言之,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在做出行为选择时,行为后续结果的心理预期会影响她们的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式,这刚好验证了已有研究的相关结论,即员工感知到组织中“发声”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是导致其沉默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紧密相连且层层递进,前提背景会激发农村女性干部对关键要点的深思熟虑,而从自我保护和关注他人的角度加以考量和思考会影响到她们对沉默行为所产生的心理预期,心理上对沉默行为的不同感知和期望差异会导致她们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二)行为选择机制

从理论研究、深度访谈以及扎根理论编码过程可见,农村女性干部在对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选择上呈现差异化的过程与方式,但其内在的选择机制都遵循了“背景—认知—判断—行为—结果”这一关联脉络,而这与社会认知理论中“刺激—认知—反应”模型的运作机理相契合。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选择机制模型,即蕴含“背景—认知—判断—行为—结果”关联脉络和涵盖“献策人—纳谏人—旁观者”多方主体的行动模型。

1.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选择机制

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行为的选择上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过程,其中蕴含的故事线如下:农村女性干部在工作职责需求和氛围环境影响之下形成了对工作相关的想法或意见,此时她们开始下意识地收集信息,即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心理承受程度,观察周围人在态度、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农村女性干部作为献策人细心收集着来自纳谏人和旁观者的情绪呈现、态度反馈和行为回应,纳谏人的情绪如何、支持与否的态度以及采纳与否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她们做出不同选择,旁观者的情绪状态、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以及声援或排斥的行动亦会改变她们对于建言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而农村女性干部所关注的人际反应聚焦于领导是否支持、同事是否排斥、群众是否理解、亲友是否赞同。至此,农村女性干部群体在其所处的特定背景下,通过深入观察现象和广泛收集信息产生了对于建言行为的认知和感受。

接下来,农村女性干部根据收集的信息从成本收益角度做出预先判断,她们会因考虑建言上女性“性别弱势”和“配角地位”而犹豫和迟疑,这是因为性别是影响认知过程的重要因素,同时若已触及她们的底线,即关乎群众权益或涉及自身利益,则会坚定她们建言的决心,这是源于已有研究发现村庄发展规划、向上级反映村民建议等是村干部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农村女性干部从正负双向预期角度做出行为选择决策,她们期待建言拥有的溢出效用包括有利于解决问题与开展工作、有助于发挥女性潜能、帮助群众和发展村庄、加强人际沟通与交流,并且使自己得到肯定支持与锻炼进步等。此外,她们还对建言展开理性预期,具体包括人际冲突即易遭人误会、易得罪人等;心理压力即增加压力、担心自己受牵连;采纳可能即建言被认可与采纳的可能性大小;困难程度即建言过程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受阻程度。基于以上情绪认知过程,农村女性干部将会进行建言行为选择,即一个涵盖建言目的、内容、时机和方式的整合性选择过程。而建言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即建言效果将会影响农村女性干部后续对信息的收集、预先的判断以及行为的决策,这是因为建言反馈会影响建言者的动机、意愿与策略。建言效果一般表现为纳谏与否、效果如何、反响情况,即纳谏人是否采纳建言,建言是否得到落实,是取得预期效果还是起到相反影响,旁观者对献策人进行怎样的态度转变和行为反馈,这类似于已有研究中发现建言反馈包括认可、忽略、实施、拒绝。由此可见,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选择过程既是一个连贯性的情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献策者、纳谏者和旁观者三方互动性的人际影响过程。

图3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选择机制”证据链

2.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选择机制

农村女性干部在沉默行为的选择上虽然也呈现出一个情绪认知过程,但在形成认知和产生情绪的方式上存在独特特点,其中所蕴含的故事线如下:农村女性干部基于环境氛围的适宜程度和前期了解准备的充足程度,形成了想法但纠结于说与不说,此时她们会积极收集信息,她们可能会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存在顾虑,担心能力不足和知识有限;可能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担心说多错多,认为说话多压力大;可能忧心未来人际反应,考虑领导的态度、同事的看法、群众的立场和亲友的压力。对于梳理背景和形成认知环节,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上非常相似,都关注自身能力、心理压力和人际反应,都考虑氛围环境,而细微差别体现在职业需求和职位职责为她们发声创造动力,不够了解和不太相关为她们沉默提供理由。

之后,她们开始进行预先判断和行为决策。不同于建言行为选择机制,沉默行为选择过程中农村女性干部将预先判断与行为决策整合为一个环节,即心理认知,她们仔细考量女性身份地位和性别固有看法,同时思考职位职责和职场压力。这两股力量造成她们对沉默行为产生三种心理感知,分别是心理安全感知、信任感知和支持感知。具体影响过程是,一方面,女性卑微的身份地位、固有的歧视看法、职场潜规则及压力会使农村女性干部认为沉默是安全和明智之举,因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仍然严重且无形地制约着女村干部治村之路,她们感受不到来自纳谏人和旁观者的支持与信任,在这种认知之下她们会保持沉默。另一方面,如果期待女性发挥特定作用和工作职责需要,她们会感受到信任与认同,也会得到来自纳谏人与旁观者的认可与鼓励,这些都让她们认为说出想法是稳妥和可行之选,她们便不再沉默。这刚好验证了当心理上感知到更安全时,人们会在工作中有更高水平的参与,而不安全感会影响人际信任,进而增强隐藏建议的动机。从这一影响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既是心理认知过程,也是行为决策过程,实现了心理感知与沉默行为三个维度的紧密契合,这是明显区别于建言行为选择机制之处。沉默行为选择机制融合理性判断与行为决策,更体现为心理上的认知和情感上的感受,而建言行为选择机制是先预期判断后行为决定,更体现为认知上的理性博弈和行动上的周全策略。在行为选择之后便是沉默行为的结果,即积极效用和消极影响,沉默行为的积极效用有促进关系和谐、少惹麻烦、学习他人、免受伤害,消极影响有工作处于被动、造成他人误解、能力未得到锻炼、降低女性价值、带来心理负担、影响工作效果和人际关系。这两种产出均会影响之后农村女性干部的心理认知过程和行为决策过程,进而会影响她们后续对沉默行为做出不同选择。由此可见,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选择过程更是一个心理认知和情绪感知过程,认知和感受贯穿行为选择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献策者、纳谏者和旁观者的人际互动影响过程,这刚好契合过程论视角的观点,认为建言或沉默是一个行为当事人、接受者和涉及者间的互动过程。

图4 “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选择机制”证据链

(三)行为转变路径

农村女性干部在选择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情绪认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现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两种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转化与互动。因此,在扎根理论分析基础上,提炼出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之间的转变路径模型。

1.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向沉默行为的转变路径

农村女性干部在特定情境下选择了建言行为,后续当她们再次面临行为选择之时,她们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结果,她们可能继续选择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不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建言行为过程论视角下当下建言过程会影响建言者下一次建言的意愿和策略决策。因此,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之后会在以往经历基础上,结合建言的收益与成本来考虑下一次建言选择,她们具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选择路径,即坚持之前的选择或转变为保持沉默。

路径一:当前建言行为→后续建言行为。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之后如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她们在情绪上会感到高兴与自豪,在心理上会感到自信与信任,她们认为建言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鼓励,建言行为带来了明显的改变与成效,这些使得她们对未来的建言行为充满希望,并且巩固了她们的建言意愿,因此当出现下一次建言事件时她们会保有建言动机并继续选择发出声音,进而形成了一个激发建言行为的良性循环。

路径二:当前建言行为→后续沉默行为。农村女性干部选择建言行为之后,如果建言带来了负面的压力和效应,她们感受到来自环境氛围的压力,体会到建言引致的消极后果(受到排挤打击或管理报复)和未达预期的后续效果(未被采纳或推脱忽略),进而加大她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感觉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她们会因这些经历而愤怒、失望、担忧、焦虑,同时也深刻体验到女性性别弱势,尤其是当自己观点与同事意见不一、与领导意图违背时,更觉得自己“势单力薄”而无奈、谨慎与迟疑,此时她们会更具有从众倾向,放弃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谋求合群状态与和谐关系,不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换取心理上的舒适和情绪上的放松。在这种情境下,农村女性干部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会选择知而不言,此时她们的行为选择已经从建言行为转化为沉默行为。而这一转变过程刚好验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即如果建言引致负面效应,人们可能会将建言视为一种风险行为,这会削弱其建言意愿和动机,在以后工作中会通过有意识地减少建言行为而规避风险。

图5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向沉默的转变路径”证据链

2.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向建言行为的转变路径

已有研究表明,建言和沉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当建言效果不佳或因沉默而被忽视等,人们都会转向另一行为。农村女性干部在一定背景下选择了沉默行为,之后当她们再次面临行为决策之时,她们仍旧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向,她们可能做出最为便捷和安全的选择即维持原先行为,也可能做出最为突破自我和艰难的抉择即打破沉默说出想法。因此,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之后也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结果,即保持之前的选择或转变为更加大胆的行动。

路径一:之前沉默行为→之后沉默行为。类似于建言,沉默并非单次行为,以往沉默引发的效应会影响人们对下一次沉默的选择。农村女性干部在沉默之后如果未有任何负面影响,或未因沉默而损害他人利益和减损组织效能,那么她们会更加坚信沉默是金,以及少说少错,这会强化她们对沉默是稳妥之举的看法,更会为她们做出改变而增添难度,沉默于她们而言是安全和有效的选择,建言于她们而言是冒险和未知的行动,这使得她们之后在工作中会继续更加沉默。这刚好证实了个体因素如情绪认知与所处情境如行为效应对沉默行为具有交互作用机制。

路径二:之前沉默行为→之后建言行为。农村女性干部选择沉默行为之后,在鼓励表达想法的环境氛围带动下,当前期准备充足即事前了解、思路清晰、想法可行时,她们就会迟疑是否重复之前的选择,因为这时她们感受到了建言的自信与心理的安全。在关乎职位职责要求、女性性别责任和个人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农村女性干部会感受到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性,这些会促使她们更加勇敢一些。同时,当她们之前因为选择沉默而引致消极后果如损害他人或阻碍发展时,她们会陷入深深的后悔与内疚之中,也会担忧继续沉默下去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所以,当她们再次面临行为选择的时候,她们内心经历了“迟疑与动摇—改变的勇气—变化的需求”这一连串感受和体验后,会勇敢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她们的行为选择已经从沉默行为改变为建言行为。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不谋而合,即构建安全宽容的文化氛围,降低个体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是抑制过多沉默行为的首要考虑。

无论农村女性干部是从建言献策转变为沉默是金,还是从保持沉默转变为大胆发声,两种行为之间的转变过程均是由先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以及当前背景所启动的认知过程与情绪机制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和认知是驱动行为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建言或沉默形成机制的崭新视角。而农村女性干部的行为转化机制是一个融合心理认知、情绪体验、结果循环和人际互动的动态过程,是社会交换与社会认知整合而成的产物。

图6 “农村女性干部沉默向建言的转变路径”证据链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东省为例,挖掘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概念维度、选择机制和转化路径,尝试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本土化探索,发展社会性别和公共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呈现四维结构特征,沉默行为具有三维构念框架,两种行为之间不是简单地相反或对立。从农村女性干部群体着手,对其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进行了本土化探索,重新认识了其在工作中的建言与沉默。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干部因其所处组织、工作职责和性别特点,拥有不同于企业员工的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四维结构特征呈现出在特定的建言目的和内容指引下,选择恰当的建言时机和方式的过程。农村女性干部沉默行为三维构念框架展现了前提背景、关键考量和心理预期三个层层递进和循环上升的构成框架。农村女性干部的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不是一个相互对立和直接对应的两端,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为后续探究两种行为的选择机制和转化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二,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选择机制是动态的心理认知过程,前者更加聚焦于抉择过程,后者更加集中于心理感受。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行为选择上呈现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情境影响下开始下意识收集信息,从成本收益角度做出预先判断,并从正负预期视角做出行为决策,进而选择建言并产生相应结果。农村女性干部在沉默行为选择上也呈现出一个情绪认知过程,但在形成认知和产生情绪的方式上不同于建言行为,因而行为选择后形成不同产出。农村女性干部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选择机制上都呈现出心理认知过程,都关注环境氛围和前提条件的影响,均考虑自身能力范围、心理状况和人际反应,都会感受来自性别和职业的责任与使命,也会存在刚性的行为底线,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她们的情绪与认知,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但两种行为在选择机制上仍存在明显差异,建言行为选择机制更加聚焦于抉择过程,关注相关主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献策人自身情绪与态度往往更容易受到纳谏人采纳与否、旁观者认可与否的影响,人际反应在建言行为选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默行为选择机制更加集中于心理感受,注重心理安全感知、信任感知和支持感知,当事人自身心理感受和情绪态度在沉默行为选择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第三,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明确的互相转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农村女性干部选择了建言行为或沉默行为后,特定的行为后续效果和情绪认知状态会通过心理感受和情绪感知,一方面可能强化她们之前的行为,她们仍旧会坚持先前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环境氛围的带动下,在职位职责、性别责任和价值倾向的影响下,可能会扭转她们的想法和改变她们的行为,促使她们放弃之前的做法而实现行为之间的转变,而两种行为在行为转化动力、行为改变难度和行为转变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简言之,农村女性干部行为选择机制与转变路径既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作为献策人的农村女性干部、作为纳谏人的上级领导、作为旁观者的工作伙伴以及群众和亲友,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回应与反馈将会直接影响农村女性干部的行为选择。同时,这又是一个多方力量相互制衡的情绪认知过程,农村女性干部会受到来自环境氛围、前期准备、职位职责、性别特征、价值倾向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与情绪反应,这将导致她们做出不同的决策与进行不同的转变。

(二)局限与展望

借助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技术,构建了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概念模型,探索了她们对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选择机制,以及剖析了两种行为之间的转变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初步勾勒出农村女性干部群体的行为特征,局部样本带来的研究结论上的代表性和普适性需要后续研究加以深化。而基于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的探索性研究结论,需要进行验证性研究以接受大样本的检验。此外,除了验证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探索性研究成果的信度与效度外,还需要在大样本问卷调查基础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实证数据来打开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背后的黑箱,即在后续研究中构建验证性研究的假设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检验理论假设。并且,由于研究中已经发现多方利益主体互动的重要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在关注农村女性干部群体之余,将其他利益主体引入研究范畴,以实现对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全方位整合研究。当前研究还发现情绪认知机制的关键作用,在之后的研究中应当立足于这一崭新视角,从献策人的认知过程和情绪机制着手探索其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

村干部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乡村治理方式受到村干部人口统计特征和所在地人文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复杂性,而村干部在治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和所展现的行为特征,已成为学界热议话题,村干部的心理基础和行为倾向是乡村社会走向善治过程中所需关注的领域,也是转换乡村治理范式和改进乡村治理方式所需强调的内容。

猜你喜欢
建言编码干部
领导权力和地位对下属建言的影响——心理安全感的作用*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人际视角下员工建言的理论机制
读懂“建言资政”与“建言咨政”
高效视频编码帧内快速深度决策算法
如何让员工多建言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不断修缮 建立完善的企业编码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