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摘要]在高中音樂鉴赏中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更高远的发展。教师通过名曲导航、名家论述、名生展示三个环节来开展高中音乐鉴赏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探寻生命之美,获得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31-0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实施美育是高中阶段音乐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推动着学生情绪性格的完善。健全的音乐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对其一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探寻生命之美,感悟成长的动力。
一、初识——高中音乐鉴赏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现状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急速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待生活与学业,热情而敏感。但大多数的学生处于高考的应试压力下,沉重的学业负担,侵占着学生休息娱乐的时间,也使得其在课程的学习上,容易忽视音体美等非考试科目。因此,高中音乐鉴赏虽作为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之一,但其重要性常常被人忽视。在此情况下,高中音乐教育易流于理论的说教,审美教育枯燥有余,创新不足。但可喜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及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音乐课程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音乐教师需要抓住机会,及时更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议——高中音乐鉴赏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礼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人们由心出发,孕育而出的美妙旋律,传递着人们对生命的共同感悟,寄托着生命与生存的永恒体会。因此,虽经过数年,人们仍能从舒伯特的《小夜曲》中,听出等待的忐忑与守候的甜蜜;能从《二泉映月》中听出阿炳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能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贝多芬面对生命的困顿,发出困兽一般的嘶吼与反抗。这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音乐人在键盘上的沉吟诉说,也是人在成长中必定会品尝的辛酸苦楚。正是通过音乐鉴赏中的审美教育,莘莘学子有了情感寄托,也是在音乐鉴赏的审美引导中,学生得以感受生活的多种色彩,学会正确对待生命中的挫折与喜悦,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更高远的发展。
三、初论——高中音乐鉴赏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1.名曲导航,丰富感知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名曲,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发展,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优秀的音乐作品传递出无穷的精神力量,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名曲意识,以曲导航成长,用情引领发展。
如在教学《优美与悲壮》时,教师可以借鲁迅先生的名言导入课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使学生对优美与壮美形成初步感知。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名曲《彩云追月》,引导学生闭上双目,感受静谧的夜晚,月光朦胧、彩云浪漫的诗意景象,体会轻盈管弦乐下,呈现出的自由发展、浑然天成的烂漫境界,从而加深学生对优美音乐的体会。而在引导学生体会“壮美”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仍不妥协于命运,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意志,与天公抗争,终成一代音乐大师的故事,带领学生感受《命运交响曲》背后,贝多芬的悲剧,包括他的挣扎,他的不甘,他的抗争,进而带领学生通过名曲的欣赏,加深自己对壮美的认识。
再如在教学《华夏音乐之光》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我国古典乐器的介绍,激起学生探究音乐的兴趣,借《阳关三叠》这一中国经典的古筝名曲,带领学生谈论离别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离是生命个体必修的一场经历,以名曲导航,正是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的历史时空,感受相同的不舍之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正是曲中的这一份别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生活中的种种不舍与分别,促进了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
席慕蓉说:“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引导学生听名曲、赏名曲,就是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生命,短暂的音乐课堂中,放飞自身的思绪,以灵魂去承接另一个灵魂的声音,在灵性的情感释放中,完成自己对生命的膜拜、审美的升华。
2.名家论述,提高认识
除了名曲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名家的论述同样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指明方向。一方面,音乐名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诸多名家本就对音乐欣赏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其两三句的人文点拨,往往具有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的作用。因此,高中音乐教育,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认识。
如在教学《音乐喜剧——歌剧》时,所涉及的名曲《卡门》实际取材于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作为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卡门》影响深远,其中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更是凭借其深入人心的旋律,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作为这样一部闻名遐迩的歌剧,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阅读梅里美的小说原著,了解吉卜赛女郎卡门豪爽奔放但又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生,从而体会柴可夫斯基对它的高度评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名家的音乐论述,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音乐教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音乐美学。如在教学《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蒙古呼麦,“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而在介绍《华夏音乐之光》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中国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如老子的“发音稀声”、庄子的“至乐无乐”,这些历经千年的名家之声,以神来之笔,超越时空的拘束,虽恒久弥远,却仍能道出音乐的美妙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增强人文情怀,感受生活与文化之美。
3.名作实践,发展个性
名家名曲是音乐课堂重要的音乐素材,但在音乐课堂中,唯有学生才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音乐体会,充分利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积极性,借用生活与学习中的著名作品,指导学生的音乐实践,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近50年来,苏州评弹艺术创新的一首经典代表曲,同时,它也是毛泽东主席写给昔日故友的遗孀—李淑一女士的一首名作。所以,在欣赏评弹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再次演绎这首作品。它可以是铿锵有力的京剧,可以是悠长绵延的黄梅戏,可以是充满生命力的陕西秦腔,甚至可以是动情却普通的诗歌朗诵。学生的不同展示,体现着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是一种不设规则的、对音乐美的虔诚表达,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课堂的生动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课堂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师在作品教学中,需要有全体性的意识,善于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音乐闪光点,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形成自信,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民主和谐的课堂。
一首歌,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一堂课,亦有响铃告别的时候。重视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正是在于,在曲终人散、响铃告别后,仍在学生心中种下美的种子,这种对音乐、对艺术、对生活诚挚的热爱,是伴随学生成长的一生的财富。纵使一堂音乐课有“曲终人不见”的别离,但学生仍能感受到音乐中“江上数峰青”的永恒审美。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