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兵,刘小莉,陈慰慰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500)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指胰酶被激活后作用于胰酶组织而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本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初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此时若恰当干预可显著缩短病程,预后良好,但若失治或误治则易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而继发全身并发症,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或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以禁食水、胃肠减压、抑制消化酶分泌、抗炎等对症治疗为主[2],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肠道疾患等因素均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此外湿、热、瘀、毒等病理因素与本病的发生也具有密切关联,各种病理因素相互蕴结于中焦脾胃,致使气机升降传导功能失调,邪阻气滞,不通则痛。通下活血汤为我院自拟方剂,具有通腑攻下、活血化瘀之功,可使肠道通、积滞除、瘀血去、疼痛止。2014年6月—2017年5月,笔者观察了通下活血汤联合泮托拉唑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液黏度、免疫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上述时期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6例,西医诊断参照《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3]中拟定标准:①急性起病,腹痛呈持续性发作,疼痛程度十分剧烈;②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以上;③腹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中医诊断参照《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4]对腑实热结证的规定,主症:腹部剧烈疼痛,拒按,腹胀;次症:恶心呕吐,口干口渴,嗳气频作,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年龄20~70岁,病程<72 h,入院近2周内未采用他法治疗,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内科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者,合并严重的其他系统原发性疾病者,合并肠梗阻、胃肠穿孔等其他急腹症病变者,坏死性急性胰腺炎需进行手术治疗者,妊娠待产者,合并精神障碍者或治疗依从性不佳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 23~65(46.5±4.3)岁;病程 3~45(17.5±3.2)h。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 21~67(47.3±4.5)岁;病程 4~46(17.9±3.3)h。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道减压、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支持、常规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和胃酸分泌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无锡凯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700,规格:40 mg) 4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2次/d,连续治疗1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通下活血汤,组方:生大黄、芒硝各20 g,枳实、厚朴各15 g,桃仁、赤芍、红花、黄芪、当归、黄芩各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去渣滓,空腹早晚2次温服。2组均以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主要临床指标: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淀粉酶复常时间、尿淀粉酶复常时间及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②血清生化指标:分别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血清PCT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③血液黏度: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测定仪检查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④免疫功能指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及Treg细胞水平。
2.12组主要临床指标消失或复常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淀粉酶复常时间、尿淀粉酶复常时间及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主要临床指标消失或复常时间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血清PCT 和PAF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PCT 和PA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PCT 和PAF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CT 和PA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PCT和PAF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比较 治疗前,2组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黏度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CD4+、CD8+、CD4+/CD8+及Tre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及Treg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CD8+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的急性炎症过程,患者胰腺在出血、坏死的同时,可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5]。随着当前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发病率占急腹症的第3~5位[6]。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胰酶消化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以及细胞因子学说[7]。近年来,循环障碍作为急性胰腺炎重要发病机制备受研究者关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理过程中,患者存在以缺血为特征的胰腺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血液的“浓稠、聚集、黏附、高凝”状态[8]。张帆等[9]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液黏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并认为患者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血液循环阻力增加,使组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致使胰腺血液循环障碍。黄博等[10]研究认为,PAF能够促进血小板和血栓的产生,导致微循环障碍,并致使胰岛细胞和胰腺内皮细胞内的钙超载,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超氧化物,使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加,从而加重胰腺组织损伤。此外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CD4+/CD8+比值下降密切相关,且Treg 细胞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11]。
急性胰腺炎可归属为中医“腹痛”“脾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异物阻于胆管,导致湿、热、瘀、毒等邪壅阻,中焦宣泄不利,气机升降失调,不通则痛。本病早期可见腹痛、腹胀、便秘、呕吐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脏腑功能严重失衡,阴阳俱损,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故早期治疗有非常重要。根据中医“六脏以通为用”的理论思想,临床常采用清热、攻下、活血等多种方法达到“通”的目的。本研究所用通下活血汤方中大黄、芒硝共为君药,其中大黄泻下攻积、荡涤肠胃;芒硝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共为臣药,其中厚朴燥湿除满、行气消胀;枳实通腑泻热、消积散痞。桃仁、赤芍、红花、黄芪、当归、黄芩共为佐药,其中桃仁活血散瘀、润肠通便;赤芍活血止痛、清热凉血;红花活血化瘀、祛瘀止痛;黄芪扶正固本、补气利水;当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清热、解毒、止痛,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共奏通腑攻下、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大黄对肠蠕动、肠收缩能力及肠道推进能力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含有的大黄素能有效抑制胰酶的活性,并能显著提高平滑肌的收缩频率,保护消化道黏膜,从而改善肠屏障功能障碍[12];芒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其能促进肠道内形成高渗透环境,抑制肠内水分被吸收,肠道受容性扩张不断刺激肠壁,肠蠕动能力增强,便意被启动,从而促进胃肠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厚朴主要成分为厚朴酚,其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运动、抗氧化及抗应激性溃疡作用;枳实可增强胃肠张力和胃肠蠕动力[13];桃仁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改善血液流变性及保护胰腺实质细胞的作用[14];赤芍具有改善胰腺组织血液循环和肠道灌注、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凝血及清除内毒素等作用[15];红花具有抗凝血、抗氧化、镇痛、抗炎等作用[16],并能有效缓解末梢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提高胰腺实质细胞的耐受力;黄芪粗多糖能够显著促进或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消化道功能和胃肠动力学[17];当归具有抗凝血、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并能显著改善实验性胃肠动力障碍[18];黄芩能够有效减轻内毒素对细胞结构的伤害,并具有广泛的抗菌、抗炎和解热等作用[19];甘草对肠管痉挛性收缩具有显著解痉作用,其能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从而发挥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此外,甘草还能调和药物毒性,使接触药物的黏膜受到有效保护[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PCT和PAF水平、血液黏度以及免疫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通下活血汤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过度释放,改善患者血液的“浓稠、聚集、黏附、高凝”的病理状态,从而解除患者胰腺微循环障碍,并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预防感染和保护胰腺组织的作用,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