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松
摘要:部编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初中文言文教学正肩负着这一重任。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教学模式陈旧僵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部编教材 教学策略
在新出版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篇总数达到了124篇,学生平均每年要学习40篇左右的文言文,比人教版语文教材有所增加。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在部编教材背景下,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文言文是由汉字书写的古代诗文,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英语、希腊语等欧美语音文字,只能从发音上来区分和记忆其意义,而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承载了一定的社会信息,如甲骨文及后来的繁体汉字“日”“月”“水”等都是模仿其实际形状进行书写的。因此,虽然历经数千年,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古代大部分的文字都还能被后人所理解,即使不懂发音,也能从字形窥探其意义。近现代汉字虽有所简化,却没有改变其象形文字的本质。因此,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文言文作为一种古文,其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相对持久而稳定的记忆。
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创作,一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学模式;另一方面,这些创作成为后人借鉴的文学素材。正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国古代文人在诗词歌赋乃至小说等诸多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学习文言文,从中借鉴创作素材,学习创作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意义重大。
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我们在审视文言文时不可忽视一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是语言的书写和文学的创作,它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一旦抛弃了文言文教学,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旧有的语言形式,还会失去一代代人的文化素养,失掉整个民族的根脉和血性,更严重的是失掉我们民族灵魂的永久栖身地和文化心灵的依归之所。在全球化日益扩张的今天,学好文言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早在1996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就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事实也确是如此。近几十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整体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与提升,但文言文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死角”未能得到彻底清除,需要文学界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
1.过分注重工具性,轻视了人文性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这是由其语言本质和文字书写形式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用于口头交流的工具,有了语言,人类的交流才能变得顺畅,而文字的出现实现了人类更远距离和更长时空的交流愿望。与此同时,文言文的工具性还表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并且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从这些作品中借鉴词语、章句等,以提高个人作品的品位和质量。此外,作为语文考试中重点考察的知识内容,文言文在应试考试中的工具性不言而喻。
中国长期奉行应试教育体制,导致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其工具性重视有余,而对其人文性重视不足。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文言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考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引用古文名句,以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殊不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载体的文言文,其内在的人文性才更应该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文言文学習中加深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水平,从而得到情操的陶冶与人格的升华。
2.教学模式陈旧僵化,缺乏创新
近些年,在语文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教师们探索总结出很多优秀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现当代文学部分得到了有效运用。但是,初中文言文模块的教育创新进步缓慢,许多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仍在沿用。
在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喜欢对每一篇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要求学生对这些字、词、句乃至整篇文章进行背诵。而在背诵过程中,学生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只能单纯地机械记忆,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还让学生无法从文言文中获得人文熏陶。另外,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其语言习惯也有很大区别,所以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文言文,如果教师仍采用陈旧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许多学校仍然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往往“喧宾夺主”,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也没有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1.促进文言文教学与学习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意识来源于实践,但意识又具有能动性,可以指导实践。同样的,先进的理论是指导实践必不可少的“武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只有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应树立文言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如阅读最新的文言文教学研究书籍或期刊;另一方面,可以向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此外,在现有教师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学校要突出先进教学理念的培训与实践,摒弃“走形式,讲套路,喊口号”的老路子,并对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的养成与实践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
受教师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或是出于学生自身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偏差,在初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文言文的观念,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多有偏颇,对文言文的文化意义也缺乏清晰、深刻地认知,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化、低效率地学习文言文。针对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学习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古文相关的、以“没文化真可怕”为主题的笑话或故事,通过有趣的笑话和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2.做好课前与课后的教学外延工作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活动只包含课堂教学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这实际上就是“课堂外延”教学的实践,将学校(课堂)以外的空间和资源也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样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教学成果检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课堂外延。
所有的教师都会要求學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但是,如何有效引导和监控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工作,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许多教师将课前预习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下堂课前自行预习某篇课文。在此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具体要求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根据注释翻译课文,但是这些对于学生的预习工作助益不大。笔者认为,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开展预习工作,能有效督促学生参与课前预习活动。
如在教学《木兰诗》之前,笔者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列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花木兰是谁?②他(她)是男的,还是女的?③他(她)擅长或者喜欢干什么?④他(她)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简单而又生活化,学生乐于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探索人物和故事,从而真正达到预习效果。
对于课后教学成果检阅方面,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测试、考试之外,还要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知识也要一步步夯实基础。如每堂新课开始时,教师可以用5~10分钟的时间抽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为只有每一步都走好了,学生最终才能考出好成绩,学得真知识。
3.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是由于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沉闷,且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理解困难导致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在讲课风格上,教师要尽量做到风趣幽默或饱含深情,体现个人风格和个人魅力。学生一旦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或教学风格所吸引,他们就会爱屋及乌,对其所教授的文言文产生兴趣。其次,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打破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可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文言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开展形式十分丰富,可以是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教学手段。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如在教学《孟子》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孟子》的动画视频;在教学杜牧的《赤壁》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赤壁》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体会杜牧诗中的意蕴。
问题引导和古今融合是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你们觉得三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让你们写三峡,你们会怎么写?”“假如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们最想看的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古今融合就是以现代的一些表述,阐释文言文的某些内容,如作者官职的古今异同等,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四、结语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历经时光打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先做好文言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3.
[2]曹明海,陈春秀.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当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6,(4).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