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中的主动与被动

2018-10-11 10:42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庆宇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采取行动被动俄国

◇ 文/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庆宇

由于政治活动通常是多个政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任何一个政治体都是在互动中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本文对在政治活动中应当如何争取主动、避免被动进行一些探讨。但在探讨之前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政治中的主动与被动,可以分别指两个阶段的内容,一个内容是主动或被动采取行动;另一个内容是行动的结果,即在行动后掌握了主动或陷入了被动。有时候,主动采取行动反而会陷入被动,不采取行动反而会掌握主动。因此应当区分采取行动时的主动与被动与行动造成的结果的主动与被动。关于应如何掌握主动、避免被动,大体有如下三条经验:

一、在政治活动中如果有明确的目标,则更容易掌握主动

一个政治体只有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够围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行动计划、采取行动,进而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例如,甲国确定了进攻乙国这一目标并首先做好了军事准备,再选择恰当时机对乙国进行突袭,在这种情况下甲国一般会掌握主动。相反,如果一个政治体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那么它很容易陷入被动。当然,即便一个政治体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它设定的目标、制定的行动方案不科学或者他采取的行动不符合客观形势,那么它也不一定能够掌握主动。

在政治活动中还有政治体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类情况还不少。本文所说的没有目标,主要指目标不科学,甚至对政治体有害,如果有关政治体追求这样的目标,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把发动战争、争取霸权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手段,但是这个目标反而并没有给德国带来益处,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只有严重的民族创伤,因此可以说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科学的目标,或者说并没有目标,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明确目标的政治体比没有明确目标的政治体更容易掌握主动,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最好的例子是朝鲜和韩国。朝鲜的目标很明确,一是维持政权的生存,二是争取由己方统一朝鲜半岛。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60多年以来,朝鲜认识到第二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朝鲜着力实现第一个目标。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朝鲜一方面尽力争取美国、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另一方面认为拥有核武器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在拥核的目标上态度坚定。因此,朝鲜的对外政策时而强硬、时而积极向外界示好,二者时常交替出现。在发展核武器、进行核试验时,朝鲜不会顾及任何外界压力,不惜与任何国家闹僵;在发展核武器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之后,在国内的财力和物力资源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朝鲜又会主动向外界示好,身段相当柔软,以争取外界的财力、物力。朝鲜的目标是明确的,因此朝鲜会选准时机、争取主动。例如在韩国召开2018年冬季奥运会时,朝鲜主动向韩国示好,也得到了韩国的热情回应。

反观韩国,由于不担心自身的生存问题,也没有统一朝鲜半岛的强烈意愿,因此韩国对朝鲜的外交目标仅仅是希望朝鲜不要闹事、不要发动战争。一旦朝鲜对韩国示好,韩国就会寄希望于通过“花钱”争取朝鲜的改变、争取朝鲜变得友善。在朝鲜半岛,朝鲜掌握主动,韩国陷于被动,因此我们看到朝鲜逐渐实现了拥有核武器的目标。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在国际政治中,有时候小国比大国更容易掌握主动。小国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可选择的战略也是有限的,因此小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目标明确,可以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采取主动手段。而大国需要兼顾的目标很多,可用的手段也很多,大国很难明确哪个目标是一个时期中最应当实现的目标。如果目标选择错误或者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案,那么大国很容易陷入被动或者陷入目标不明确的状态。小国的另一个优势是:小国在采取国际行为时往往不必顾及颜面,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大国则往往会顾及颜面,为了尊严,大国不仅难以采取一些手段,而且有时会陷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国际政治中小国一定能比大国更容易掌握主动,毕竟小国能够作出的选择是有限的,而是说小国更容易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尽管在政治竞争中,主动采取行动更容易掌握主动,但是也必须谋定而后动,政治上也存在“后发制人”的情况。甲国引诱乙国主动采取行动,乙国的行动正中甲国的下怀,反而会使甲国掌握主动。在这个过程中,甲国虽然最初在表面上看并未采取行动,但甲国诱使乙国采取行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动采取行动的过程。例如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俄国和日本都想占领中国东北,但是俄国故意诱使日本首先向清朝动武。当时俄国通过在报纸上散布俄国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消息,使得日本认为如果不提前下手,中国东北就会被俄国占去,因此日本抢先发动了甲午战争。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反而使俄国掌握了占领中国东北的主动权,战争发生后,俄国向清政府提出建立中俄联盟、俄国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但是俄国声称,为了帮助中国,俄国需要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向中国运兵。清政府最终答应了俄国在中国东北修铁路的请求,这样一来,中国东北反而落入了俄国的手中。[1]由此可见,政治博弈是一个相互较量的过程,如果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参与博弈的哪一方更能够破解对方的攻势并且更能够发起对方不能破解的攻势,哪一方就更容易掌握主动。

二、在政治交往中,不求人能掌握主动,主动求人就会陷入被动

在政治交往中要想掌握主动,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理,那就是有求于人就会陷于被动,有求于我则可以掌握主动。由此可以推出另一个结论:一个政治体应当争取实现自给自足,争取实现“万事不求人”,如此就更容易在对外政治交往中掌握主动。

在买卖过程中,买方如果表现得急于想买并被卖方察觉,卖方就会倾向于坐地起价、抬高价格;相反,如果买方表现出不愿意购买的姿态,那么卖方一般会降低出售价格,以求成交。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是买方有求于卖方(急于买),卖方掌握了主动;后一种情况下则是卖方有求于买方(急于卖),买方掌握了主动。中国有句古话“上门的买卖好做”[2],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政治活动中这个道理也是适用的。当甲国形成了依赖于乙国市场的情况之后,乙国就可以掌握主动,因为甲国事实上是有求于乙国的。故而,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避免主动向其它国家发出邀约,从而陷入被动。在政治僵持中,不应当轻易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要慢下来、沉住气。

在明确了这一原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来指导行动。例如,美国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是想利用中国周边的政治体来遏制中国。中国对待周边地区和国家,应当“恩威并施”,只有恩而没有威是不行的,但立威不应当通过动武的方式。

三、政治体的行为最终能否掌握主动,还要取决于客观事态的发展

一种观点认为:民富才能国强,国家应当藏富于民。但应当注意的是:民富与国强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可以设想:当一个国家遭遇战争时,这个国家的政府没有财力,军队规模很小,但是这个国家的每个家庭都家资巨万,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怎么把人民的富有转变为国家的强大呢?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家庭都会乐于把家产捐给国家,很多富有的家庭会离开祖国。如果国家强行将各家庭的财富征收,一定会遭遇强大的阻力,而且一时之间要想把民间的财富变为国家的国防能力也是不现实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财富与相应国家的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一个国家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且有坚定的意志来实现这个目标,才能利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采取行动,形成国家的行动能力。[3]但是,一个国家的行动能力又不直接等于其行为效果。

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掌握主动,还取决于这个国家采取的行动的时机即所处的客观形势如何。有的时候,尽管一个国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被动采取行动,但是由于客观形势对其有利,因此该国还是可以进入有利境地,获得成功。政治中的主动与被动,其情形也大致如此。

此外,由于政治是一种博弈关系,政治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政治体如果不能掌握主动,则容易陷入被动。围绕政治博弈中的主动权,政治体应当形成持续地竞争意识。

猜你喜欢
采取行动被动俄国
七颗钻石
蔓延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观摩小学主题式课程观察小学生“全球胜任力”①
村里的井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