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民族区域自治

2018-10-11 10:4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郝时远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内政民族团结

◇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郝时远

中华文化是坚定自信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经历了艰难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步入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对文化自信的阐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是坚定自信的前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五个认同”的基石。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认同的自觉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植根于文化认同。这是理解“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内在关系的要旨。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制度优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实现了新时代的升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才能加强民族团结,对这一“根本性”的意义要深刻理解。这是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必须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这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还需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研究阐释力度。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根基最为深厚,在探讨民族理论方面,内蒙古最有条件做出榜样。

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它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这是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其基本指向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把钥匙”。一把开启文化多样的尊重,一把开启经济生活的公平。这一内政之属的发展目标,延伸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发展理念中,体现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这一公理。

新时代,要遵循内政与外交相统一的准则。对内尊重差异、缩小差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包容多样、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内政与外交理念统一的有机结合。中华文化自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内政支撑。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内政民族团结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由岳飞之死看南宋高宗时期的内政与外交政策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我们盼望已久的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