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与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评述

2018-10-11 10:42甘肃社会主义学院赵宪军曹永萍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阿一带文明

◇ 文/甘肃社会主义学院 赵宪军 曹永萍

丝路文明是古代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蕴涵着诸多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理念。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在构建丝路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灵魂。因此,传承、弘扬丝路文明,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一、古丝路文明的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记述了中国历代王朝与沿线国家交往交流交融两千多年的历史,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绵延七千多公里,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的极为重要的商贸及文化交流通道,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交流的桥梁。丝路文明彰显了丝路精神,创造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评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丝绸之路在长途贸易、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是一个典范,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的传播。”

(一)古丝绸之路是以丝绸为代表的商贸之路,体现了互利互惠、共赢的精神。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和洛阳,跨越甘肃境内东段的陇山山脉,向西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西域(今天的新疆),然后继续向西,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由广东、福建等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地域,最终抵达亚洲、非洲和欧洲沿线各国,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商贸往来中,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更远的中东、非洲等地进入中国的产品主要是玉器、香料、青晶石和许多农产品。我国农产品中的葡萄、西瓜、洋葱、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都来自西域中亚、西亚地区。197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距今已有3200余年,随葬品中玉器就有756件,经考证有297件玉器来自新疆。[1]这有力地见证了中国古代“东土”与“西域”商贸往来的历史渊源。所以,这条古老的商贸之路被冠之以“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我国古代的丝、绸、绫、缎、绢、罗、锦、缦等丝制品,成为东西方商贸往来中最主要的商品。中国丝绸成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奢侈品之一,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甚至扮演着流通货币的角色。于是商人竞相到中国贩运丝绸,成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2]西方人最初对中国的了解,就是从认识中国丝绸开始的,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希腊文意为“丝绸”),这个称谓是由希腊语“塞尔”“赛里斯”衍生而来的,“塞尔”是蚕的意思,“赛里斯”是蚕丝产地或贩卖丝绢人的意思。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方贸易大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法,名称沿用至今,丝绸之路由此而得名。

(二)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之路,体现了各民族间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的精神。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丝绸之路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对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敦煌和新疆地区。”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风俗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中,丝绸之路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代名词和符号标志。伴随着商贸往来,西方文化以及各种宗教文化进入华夏大地,中亚、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随着悠扬的驼铃声,来到东方。

佛教东来并在中国发扬光大。公元前87年佛教传入西域于阗,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沿着丝绸之路,经甘肃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天水、平凉传入我国内陆各地,并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逐步演化成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1900年发现的敦煌藏经洞文书达6万多件,保存了上自晋朝、下至宋朝约700余年的历史,涵盖了宗教、考古、文学、哲学、书法、绘画、服饰、舞蹈等众多领域,包容了古代佛、道、摩尼、景、祆等宗教之精华,也保存了古代汉、藏、梵、回鹘、于阗、粟特、西夏、吐火罗等语言文字,是真正的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被誉为“古代学术的海洋”。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述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表现了唐政府包容、自由、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人们称颂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是缀在丝绸之路这条五彩丝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体现了沿线各国和平合作的精神。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讲到,“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二、构建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了中国智慧,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处在深度调整、经济结构重新构建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方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有效合作,共同抵御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建立责任共同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赢得共识,加强合作,实现共赢的根本和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构建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是维护世界和平,有效化解风险冲突的需要。“一带一路”作为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西亚、东南亚、北非乃至欧洲部分地区,覆盖人口约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共生是“一带一路”鲜明的文化特色,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主要通道;南亚、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也是南传佛教、印度教文化传播的核心区。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一方面,需要民之相亲拉进彼此合作的感情;另一方面,需要共同抵御风险。

构建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合作的需要。国家主席习近平讲“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唱独角戏,而是沿线国家共同的大合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合作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各民族间、国家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用文化交流来化解彼此的疑虑,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长久合作关系。

构建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文明丝路的需要。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清晰路线图,明确阐释了文明丝路的深刻含义,这就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致力于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建设。

三、民族宗教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实作用

古丝绸之路除了作为东西方联系的商贸大通道外,它还是多元信仰之路、宗教文化价值传播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

首先,发挥宗教文化基因作用,强化“一带一路”共识。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时,来到印度总理莫迪的故乡古吉拉特邦。习主席说:“我很高兴一踏上印度土地,就来到你的家乡古吉拉特邦,这里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途径的地方,在两国悠久友好交往史上具有特殊地位。”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同样以唐代高僧玄奘作为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纽带,第一站就来到古城西安。因此,我们看到,文化交流的情怀,丝绸之路的记忆,在密切两国关系上起到催化剂的效果,增进了两国友谊。宗教文化在贸易交往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有众多穆斯林国家,总人口超过20亿,80%的清真食品依赖进口,2014年全球清真产业产值3.2万亿美元,2018年将增至6.4万亿美元。在我国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和塔塔尔族等10个民族,集中分布在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等省份,人口将近2200万。由于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宁夏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着力打造与中东地区22个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其前身是中阿经贸论坛。自2010年以来,在宁夏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和两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同,为推进中阿务实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已成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五届大会先后签订各类协议876个,其中合同金额累计达到4359.3亿元,合作项目涉及贸易投资、产能合作、能源化工、科技、卫生、农业、旅游等领域。通过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国家有关部委与阿拉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签署了多项中阿合作协议,有力拓宽了中阿合作的渠道。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医疗健康合作发展联盟、中阿商事调解中心、中阿联合商会联络办公室等一批中阿多边双边合作机构落地宁夏。

其次,发挥民族宗教人文分布的地域优势,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都是跨界而居,血缘相亲,民族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具有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近年来,新疆以“亚欧博览会”为平台,促进与中、西、南亚和欧洲国家的长期经济交流和合作。2016年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57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经贸投资合作成果显著,签约总金额2412亿元。中蒙博览会,立足于“中蒙俄经济大走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大平台。

最后,积极发挥宗教增信释疑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宽合作平台。近年来,中外合办的“中国宗教文化展演”活动发挥了很好的增信释疑的作用。如我国的佛牙、佛指、佛顶骨舍利赴东南亚有关国家和地区接受供奉詹礼,增进了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界合作,援建了包括佛教文化遗址保护、修复在内的各类项目等。2012年举办了“2012年中国-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亚洲博鳌论坛已设立三届宗教分论坛,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宗教,让中国宗教走向世界,搭建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猜你喜欢
中阿一带文明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请文明演绎
射阳:“一带一路”上演绎别样精彩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文明歌
中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