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留学人员归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研究

2018-10-11 10:42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蒋云斗刘晓楠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归国留学人员逆向

◇ 文/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蒋云斗 刘晓楠

东北财经大学统战部

一、短期留学人员派出及归国情况分析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国际化进程速度日益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也促进了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归国工作。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留学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所发布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1],自十八大以来“留学规模持续扩大,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人数同步增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重要留学目的国。”“出国留学工作聚焦国家战略,服务中心大局,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从留学人数的变化上分析,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近三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分析[2],整理具体数据如表1。

据教育部官网2017年3月1日所公布的《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3]的数据,“2016年度与2015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稳中有升。出国留学人数增加2.08万人,增长了3.97%;留学回国人数增加2.34万人,增长了5.72%。随着年度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年度出国/回国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1.28:1下降至2016年的1.26:1。从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136.25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322.41万人已完成学业;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根据表1及上述数据不难得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归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也呈现出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增加幅度极大,2016年各类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较2014年增加近26%,而2016年各类公派归国留学人员总数较2014年增加近48%,在各类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短期留学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所公布的《国家留学基金自主出国留学人员选派简章》[4],历年派出的短期出国留学人员可分为博士后(3—24个月)、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国外从事研究:6-24个月)、联合培养硕士生(在国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赴国外学习:3-12个月)、本科插班生(在国内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赴国外学习、毕业设计或实习等:3-12个月)四类。以派出时间为3—12个月的本科插班生派出人数为例,本科插班生派出人数2015年为3400人、2016年为4200人、2017年则增至5000人,从2015到2017增幅约为47%,如此大的增幅可看出国家对短期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视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5年3月17日公布的2015年工作要点[5]中指出,“继续探索小班化、启发式教学和短期留学有效做法”。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下,各高校势必会更加重视开展同海外高校的短期互派学生项目。国际化办学程度是高校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各高校在推进教学规划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等方面十分重视加强同海外高校的合作,通过签署校级、院系级、系所级等多层次的合作办学协定,实现相互派遣教师赴对方高校进行讲学、科研、访学,相互派遣学生赴对方高校留学或短期游学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学及科研交流。此类交流项目多以短期为主,最短可一周以内,最长不超过两年。随着短期交流项目的增加,便会出现大量短期留学归国人员,而这一批短期留学归国人员可归为“单位公派”的出国留学人员。

二、逆向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是由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引申而来的一个概念。有的研究者认为逆向文化冲击是文化冲击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应属于文化冲击的一个类型。也有的研究者认为逆向文化冲击是文化冲击的一种延续,应该视作文化冲击的最后阶段。但不论如何定义逆向文化冲击与文化冲击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致肯定的是逆向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甚至强于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危害性。因此,必须重视逆向文化冲击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短期留学归国人员的影响。

关于逆向文化冲击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之后,伴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重视,Oberg率先提出被誉为文化适应通用模式的U型曲线模式(包含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其后,John Gullahorn在Oberg的U形曲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逆向文化冲击的W形曲线,这一W形曲线理论比U形曲线模式更加复杂,更加细致,W型曲线的变化过程包括八个阶段,依次为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6]。实际上以上八个阶段即为“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的两个反复,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在受到逆向文化冲击时必须经历两个U形谷底即“沮丧期”的伤害,可见逆向文化冲击对跨文化交际的主体的伤害较单纯仅受到文化冲击时受到的伤害更大。而后Margaret Pusch则将逆向文化冲击的过程描述为“情绪过山车”,随着对逆向文化冲击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细化,逆向文化冲击对跨文化交际的主体的伤害更加复杂、危害性更大。经历过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在受到异文化冲击之后回到母国,虽然回到曾经十分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十分熟悉的交际对象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也恢复为已经十分习惯的母语,但母国文化会对经历过从异文化生活环境中归来的主体造成再次冲击,因此必须引起关注,并进行合理干预。

三、短期留学人员归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的要因

关于逆向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原因问题,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已经基本得出定论。如闫燕[7]认为影响回国调整适应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个体因素、组织因素、情景因素。黄远卿[8]则指出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主要分为个人变量和情景变量。其中个人变量包括归国者的性别、年龄、个性、婚姻状况和宗教,而情景变量包括旅居时间、回国动机、思想准备、文化距离、与母国的接触等方面。左冲[9]又强调了民族认同因素。以上各种论点皆有道理,且有重叠与交集,本文在讨论短期出国留学人员问题时主要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一)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个人因素即个体能力,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个性特征、外语能力、年龄因素等方面。

(1)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强的跨文化交际主体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下进行学习与生活时,能够更加迅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一般情况下独立生活时间越长的留学生越容易迅速适应新的留学环境,比如同样作为短期留学生,博士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般优于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般优于本科学生,而本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优于高中生。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都会随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短期留学的本科生要完成一定的学分课程,要同国外的本科生一起学习,接受国外教师的外语授课,而且学习环境也多为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环境是相对开放的,也更加容易受到文化冲击。而在完成短期留学任务归国之后,无论是研究生或是本科生都会受到逆向文化冲击,一是刚刚适应的学习生活环境再次发生转变,二是生活习惯需要再次进行调整。

(2)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可以狭义地理解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交际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交际能力越强,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就越能建立新的交际圈,收获许多新的朋友,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削弱文化冲击的影响。当留学生完成短期留学任务归国后,要面临迅速地回到原来的朋友圈中。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所具有的出国留学经验这一优势,如何正确处理好留学时的朋友圈关系,如何及时适应并回归到出国前的朋友圈子中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3)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即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个性是否强,个性强的人会过于重视自我感受,事事强调自我感受,尤其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下会导致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个性特别强的留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并融入到新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中,在留学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与其他人发生口角摩擦而导致留学失败而提前回国。个性极强的学生不仅在留学过程中受到异文化冲击时极其进入过度沮丧期,若留学失败而提前归国受到逆向文化冲击时,则会表现出更强的抵抗行为,甚至过激行为,对其本身及周围朋友也会造成相当大的伤害。因此,在关注留学生遭遇文化冲击或逆向文化冲击这一问题时,尤其要注意留学生的个性养成问题。

(4)外语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是留学的必要前提。国家留学基金委、各国家部委、省市级以及校级短期公派留学项目都对外语能力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分析外语能力这一因素时,必须将外语专业学生与非外语专业学生区别分析。第一、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外语专业的同学除学习基础的外语之外,还会学习国情知识、民俗风俗等,这就使得外语专业的同学到国外留学时可以更加迅速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面对异文化时能够更加合理地做出反应,减少异文化冲击,也使得外语专业同学在回国后能够更快地融入母国文化,从而避免或减轻逆向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伤害。第二、非外语专业同学在选择留学时,尽管已通过较高级别的外语水平测试,达到留学目的国的基本要求,但较高的外语等级考试的分数,仅能代表考试者具有较强的考试能力,回国之后受到逆向文化冲击的可能性会更大,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更大。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一个人的阅历与经验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其抗压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但跨文化交际主体由于年龄较大、经历十分丰富而过度自信的话,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异文化冲击,自然在归国后也更加容易受到逆向文化冲击。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常包含留学时间、回国前准备、文化差异等因素。

(1)留学时间。留学生在外学习的时间越长对异文化的适应性应该越高,长期在国外留学生活甚至会产生对国外生活环境的依赖,回到母国反而会难以适应母国文化而受到较强的逆向文化冲击。一般习惯的养成需要数月或更长的时间,而短期留学生极容易出现刚刚适应国外生活环境而必须立刻回国再次适应母国文化的情况。短期留学生必须在异文化与母国文化之间迅速切换生活环境与语言环境,势必会在异文化冲击现象刚刚结束时迎来母国文化冲击即逆向文化冲击。

(2)回国前准备。留学生回国后能否迅速适应母国文化,较好地融入母国文化之中,也受到回国前准备这一因素的制约。

(3)文化差异。文化既包含民俗民风、种族、宗教等人文因素,也包含气候、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因素。如果留学目的国与母国文化的差异较小,留学生归国后便能较快较好地融入到母国文化之中。留学目的国与母国文化的差异较大,已经适应留学生目的国生活的留学生归国后极易受到母国文化冲击,受到逆向文化冲击的伤害。

四、解决对策

(1)认真排查,积极引导。短期留学归国人员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多为公派留学人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各部委、省市及各高校的派出人员都必须遵守规定,按时回到原单位继续学习工作。原学习工作的单位要关注短期留学归国人员的学习生活情况,在确定短期留学归国人员受到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时,要积极引导,帮助短期留学归国人员重新适应母国文化,减轻受到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

(2)参加活动。通过动员短期留学归国人员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或组织短期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等活动,增加短期留学归国人员与周围人进行接触的机会,为短期留学归国人员提供较好的交流场所,帮助其尽快适应母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3)心理治疗干预。当短期留学归国人员受到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通过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短期留学归国人员迅速走出逆向文化冲击而带来的阴影,帮助其能够重新融入到母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来。

由于短期留学归国人员的留学时间较短,在异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长,其所面临的逆向文化冲击问题通常被忽视或关注不足,但无论留学时间长短,就有必要对短期留学人员归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问题进行关注,以确保短期留学人员归国后能顺利适应母国文化,尽快投入到归国后的学习工作中。

猜你喜欢
归国留学人员逆向
逆向而行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镇江:用“四项机制”打造留学归国人才精英队伍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厦门市留学人员身份认定新规8月27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