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涛
摘 要:半技术词(semitechnical word)或次技术词(subtechnical word)是科技文体中应用最广的词,有学者认为,科学思想和技术内容的展开主要依靠半技术词来实现。在航空领域,英语半技术词汇呈现出体量大、词频高、跨学科、多义性、语义负荷低等语用特征。尽管多数半技术词汇没有形成严格的体系,但其词义往往取决于专业内容和词的联立关系,这种联立关系即行业背景下的语义框架。对于航空英语半技术词汇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运用框架语义学的视角加以描述阐释,为译者术语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认知基础,进而为此类术语的翻译决策过程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半技术词,一词多义
中图分类号:V;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4.007
Abstract: Semitechnical words, or subtechnical word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wor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ought and technical content mainly relies on semitechnical words. In the field of aviation, the semitechn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presents pragmatic features such as large volume, high frequency, interdisciplinary, polysemy and low semantic load. Although most of the semitechnical words do not form a strict system, their meanings often depend on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and the interconnection with adjacent words. This kind of dependence or interconnec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semantic framework in the industry context. For ubiquitous polysemy in the vocabulary of aviation English, it is easy to be described and interpreted by the framework semantics, which provides a cognitiv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y knowledge system, and thus provid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lator in his/h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such terminology.
Keywords: frame semantics, semitechnical words, polysemy
引 言
术语是表达概念的符号,一般具有单义性的特征。在特定的领域内,每个术语都有确定的意义和译法[1]。在航空英语中,其术语体系除包含诸多单义术语之外,还包括许多同形异义词:既有跨学科出现的频率很高的独立于术语的半技术词(次技术词),也有不少语义负荷低但受限于特定语义场景框架的纯技术词。其中,以半技术词汇最为典型,需要专门梳理。笔者通过自身的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经验发现,从框架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借助“场景”等视角对半技术词汇的语义框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框架语义学
框架語义学,又称“场景—框架语义学”(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是费尔墨(Charles Fillmor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费尔墨基于语言学的语境概念、认知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框架概念,认为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该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历、信念和实践[2]。
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汇语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每一个框架都被看作是刻画了一个小的、抽象的“场景”。要理解词项的意义,就必须首先理解构成该词项用法基础的语义框架。一个语义框架是一系列的图式推理结构,每个框架都由一组框架元素(frame element)组成。框架元素是一个框架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支撑者(prop),是呈现图式化(schematic)情景的概念角色(conceptual role)[3],其目标之一就是利用框架“为词义、句义和语篇意义的理解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在框架语义学看来,语言能力与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背景知识的认知架构是不可分的,语言单位无论是词汇还是语篇,均联结复杂程度不一的认知框架,充分理解它们的意义就须确认并解读这些为它们提供概念基础的认知框架,考察框架中的概念内容如何获得语言表征[4]。
二 航空英语半技术词
(一)半技术词的定义
方梦之认为,半技术词(semitechnical word)是科技文体中应用最广的词,科学思想和技术内容的展开主要依靠半技术词来实现[1]。半技术词亦称“次技术词”(subtechnical word),是“跨学科出现的频率很高的独立于上文的词”(contextindependent words which occur with high frequency across disciplines)。就其组成来说,半技术词大部分来自英语词汇的共核部分,具有一定的技术含义,且各科通用。
(二)航空英语半技术词的特征
方梦之认为,半技术词汇的主要文体特征为:词频高、跨学科、多义性、语义负荷低[1]。除此之外,民航英语半技术词汇还具有体量大的特征,本文侧重研究第三个特性,即多义性。
1.词频高
任何高级复杂的科学技术,往往可通过基本规律或基础技术概念加以阐述。一般专著的主题或跟主题词密切相关的词多用技术词,而表示基本规律或基础技术的词则多用半技术词。正是通过这些半技术词表示的基本技术概念,加上普通词的辅助与衔接,使之上下贯通,专门技术思想才得以体现。因此,半技术词的词频比技术词要高得多,但又低于普通词[1]。
2.跨学科
半技术词的词义随专业、学科的不同而有变化[1]。例如,approach在日常用语中意为“接近”,而在陆空通话中则为“进近”(指飞机起飞时或落地前必须遵守的对准跑道的程序),是非常专业的半技术词。又如,turbulence一词在气象学中意为“大气湍流、紊流”,而在客舱广播词中将其称作“颠簸”。但仔细观察,“颠簸”一词正是源自飞机途经空域气流发生剧烈对流而造成的现象,由此可见该词的航空词义源自气象学。
3.多义性
许多半技术词搭配灵活,即使在同一专业内,因词的联立关系不同,词义也有差别。半技术词没有严格的体系性,其词义取决于专业内容和词的联立关系。有的半技术词由于用法不同,还可以有不同的词性[1]。例如,在民航英语中level既可以指名词“高度层”,也可以指动词“平飞”(即航空器保持水平姿态前进的状态)。又如,flap既指机翼上的“襟翼”,又指安全带上的“锁片”。因此,即便是在民航文献中,不少半技术词汇也存在“歧义”,需要仔细甄别。
在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中也有专家重点提到,在海峡两岸航空、航天两个学科的术语规范工作中,也存在同义术语和多义术语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作者观察,其中就有大量的半技术词与之相关。因此,在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科类的辞书编纂中,其工作重点之一即对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予以规范[5]。例如,communication至少包含两条专业词义:通信(1.书信互通消息;2.利用电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通讯(文学体裁,通讯网、通讯社……不再指称“通信2”概念)。此类半技术词汇的定名需要运用术语系统性原则加以指导。
4.语义负荷低
半技术词虽有多义性,但比起普通词来,它们的词义负荷要低得多。与其他半技术词一样,它一方面在科技英语中增添了新义,另一方面也大大缩减了不适应该语体需要的词义,结果是词义带上不同的专业色彩,词的用法与搭配获得相对稳定[1]。例如:
ETOPS (Extended Operations): An operation authorized under part 135 that has a point on a planned routing that is beyond 180 minutes flying time (in still air at normal cruise speed with oneengine inoperative) from an adequate airport.
延程運行:是指在符合135部的批准要求下,飞机的运行航路上有一点到合适机场的距离超过180分钟飞行的运行(在标准条件下静止大气中以一台发动机不工作时的巡航速度飞行)。
operation一词既可以指“操作”,也可以指“运行”,但此处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该词的词义只能是飞机的“运行”,因为ETOPS的定义决定了该词的联立关系和搭配属性。
(三)半技术词的语义框架演变
在了解框架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与航空英语半技术词的多义性特征之后,利用框架语义学对航空英语半技术词的词义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有意义。若将语义框架视作一个几何框架,那么了解半技术词语义的关键就在于词义框架的重构。只有在科技(航空)语境中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词义框架,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半技术词。通过借鉴何燕、张继东[6]建立的一个认知模型,可以对通用英语与航空英语中半技术词词义框架演变机理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图1即为半技术词的通用英语词义框架向科技英语(航空英语)词义框架转变的路径。
首先,何燕、张继东[6]认为,通过对半技术词词义框架演变路径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首先,半技术词的通用词义和科技词义都发源于一定的词义框架基础。在构建词义方面,基底(base)和侧显(profile)是重要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这是因为“一个表达式的语义值既不单独属于基底,也不单独属于侧显,而是属于两者的结合”。这意味着,半技术词汇的词义几何空间是立体多维的,因而多义性是其几何空间结构的必然结果。
其次,半技术词的科技词义框架并非完全独立于其在通用英语中的词义框架。何燕、张继东[6]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证明,科技英语框架与通用英语框架在横轴(基底)和纵轴(侧显)两个维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这说明科技英语的词义几何框架衍生于通用英语的几何框架,因此可以通过通用英语的词义框架演变来重构科技英语中的词义框架,关键是要掌握演变的特点及方向。笔者认为,这里也特别需要注意冯志伟[7]指出的由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本身的歧义造成的术语的“几何歧义”。
最后,半技术词所处的词义框架以科技英语为基底,突出概念元素[6],相比之下,其所在的通用英语词义框架则以基础英语为基底,突出意象元素。这些发现对于ESP词汇教学和相关翻译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框架语义学观照下的翻译实践
首先,翻译实践都应当基于特定的“框架语义”开展。框架语义学的基本内涵就是一种“知识背景原则”,这种原则将翻译实践内嵌于基本的“原型”和“视角”当中,且任何特定场景、任何原型、任何背景知识都必须借助于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使用者的视角”才能顺利地表达[8]。作者认为,这一点与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视域融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框架语义学的翻译方案在于“结构式翻译”。包括翻译实践在内的所有语言实践应当纳入特定的语义框架中去认知,语言的含义只有参照经验或行业惯例的结构背景才能被理解,这个结构背景就构成了理解意义的先决条件。具体到翻译实践上来看,框架语义学提出的实践方案在于“结构式翻译”[8]。
最后,航空业内的技术领域涉及飞机制造、航空运输、无线通信、雷达管制、机场运行、机务维修、燃油和电气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综合体。这对译者提出的要求是:既要具备广博的行业知识,又要熟悉该领域的语言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够驾驭“结构式翻译”。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对于半技术词汇的处理,应当从三个方面予以斟酌。
(一)准确理解
missed approach(复飞)
原文:On 16 September 2007, a McDonnell Douglas MD82 on a scheduled passenger flight from Bangkok to Phuket attempted a missed approach from close to runway 27 in day VMC but only climbed briefly before a steep descent into the ground occurred within the airport perimeter.
译文:2007年9月16日,在昼间目视气象条件下,一架自曼谷飞往普吉的麦道MD82型定期载客航班在普吉国际机场27号跑道附近试图复飞,但飞机在短暂爬升之后于机场外围区域急遽撞地坠毁。
go around(复飞)
原文:All other go around actions were completed including the necessary pitch up but at no subsequent stage was the TO/GA switch pressed. The aircraft reached a height of almost 300 feet aal before it ceased to climb as a consequence of lack of engine thrust.
译文:在所有复飞操作都完成(包括必要的拉起操作)后,机长在接下来任何阶段都没有按下起飞/复飞(TO/GA)开关。因此,飞机在离地高度将近300英尺的时候,由于推力不足而停止爬升。
解析:以上两段译例引自同一篇航空事故调查报告中的不同章节。在上述场景中,missed approach和go around都指“复飞”之义。missed approach是飞行技术英语中的概念,一般常在飛行员对管制员(ATC)的通话中用到,只用于仪表飞行,表示的是机动飞行动作。在杰普逊仪表进近航图中,复飞程序也被冠以missed approach的标注。而go around 一般用于塔台管制员对飞行员发出的指令,可以用于仪表飞行,也可以用于目视飞行,表示一种飞行状态和动作。例如:实际运行中,如果管制员指挥复飞,会说“XXX,go around”,而不会说“XXX,missed approach”。而飞行员在通话中会说“XXX,missed approach” 或“XXX,go around”。由此,以上两个术语的辨识与处理,需要译者熟悉场景知识,在飞行员和管制员各自的职业用语框架内重构与再现原文语义。
(二)循规入行
runway incursion(跑道侵入)
原文:Runway incursions counted in the top 5 ATM related incidents in the latest EASA Annual Safety Review, and until recently their reported frequency was rising.
译文:在最新的欧洲航空安全局年度安全审查中,跑道侵入被列为与空管有关的五大事故征候之一,并且直至近期,与之有关的报告频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解析: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2006年颁布的《预防跑道侵入手册》(Doc9870-AN/46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MH/T 2001—2015)(2015-06-02发布)等文件规范的定义,runway incursion的中文名称为“跑道侵入”,其术语定义为:“在机场发生的任何航空器、车辆或人员错误的出现或存在指定用于航空器着陆和起飞的地面保护区的情况”。但不少译者对于该概念的理解不甚准确,常常将其错译为“跑道入侵”,这在语义和语体上都欠妥。除此之外,runway incursion与下例中的runway excursion特别容易混淆,两者在拼写形式上非常相近。
runway excursion(冲偏出跑道)
原文:The classification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unway excursion accidents established by Flight Safety Foundation is used to categorize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unway excursions identified in the ATSB report.
译文:基于飞行安全基金会所列的冲偏出跑道诱因分类标准,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在其报告中对导致冲偏出跑道的最常见的诱因类型进行了分析确定。
解析:根据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EUROCONTROL)发起成立的世界航空安全门户网站SKYbrary(http://www.skybrary.aero/index.php/Main Page)提供的定义,runway excursion分为veeroff和overrun两类,即“偏出跑道”和“冲出跑道”,由此可以确定runway excursion译为“冲偏出跑道”是准确的,也符合行业惯例和习惯。
(三)神形兼备
术语翻译以“音义神相结合”最为理想[9],半技术词汇和专业术语的翻译均可以此为准绳。
pitot tube(皮托管)
原文:Basically, a pitot tube is used in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and on airplanes to measure flow speed. Its a slender tube that has two holes on it. The front hole is placed in the airstream to measure whats called the stagnation pressure. The side hole measures the static pressure. By measu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pressures, you get the dynamic pressure, which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airspeed.
譯文:在风洞试验和飞机上基本使用皮托管来测量流速。皮托管是一个细长的管子,上面有两个孔。 前孔放置在气流中以测量所谓的驻点压力,侧孔测量静压。 通过测量这些压力之间的差异,可以获得可用于计算空速的动态压力。
解析:pitot tube的标准名称为“皮托管”,又称“空速管”,即用于测量空气速度的工具。“皮托管”既可以准确地表达源语的意思,又可以形象地将该词的语音特点带出,可谓一举两得。该段中,wind tunnel的译语“风洞”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手法。在航空术语中,采取类似“音义神相结合”策略定名的还有不少,如:“flight attitude”(飞行姿态)、“roll”(横滚)、“the Administrator”(局方)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以上三组译例,分别从义近、形近和音近的角度对航空英语中容易混淆的半技术词进行了辨析。这一类词的共同特点是:在通用英语中较为常见,但在航空英语中的词义因语体语域的差异而呈现出多义阐释空间特征,由此也带来了误解、误译的风险。专业学习者或译者应当借助通用英语向航空英语演化的路径所带来的启示,先在相关词汇通用语义的基底之上仔细观察了解其在航空领域的概念元素和意象图示,然后在航空词汇语义认知框架内对相关半技术词汇的联立关系等语用特征进行解构与重构,以便符合新的语域,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或译者的理解与表达都准确无误。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框架视角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是一个译者决策的过程,翻译的成败在于译者能否再现恰当的场景,而再现恰当的场景又取决于译者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 [2]航空英语半技术词汇的汉译是一个语义框架认知、比较与重构的过程,其语言游戏规则受到行业语境的规约。行业语境包括由某一特定行业的术语、话语结构、表达习惯等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的网络。译者要先了解有关行业的背景知识,熟悉行业语境[9],方能把握好后续的翻译过程。航空英语中半技术词汇的翻译,更是需要译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扎实的业务素养,既要做到准确实用,达到专业水准,又要灵活突破,达到可读性强、辨识度高的程度,这需要大量的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作为后盾。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 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52-283.
[2] 邓静.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66-71,81.
[3] 潘艳艳.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 外语研究, 2003(5): 14-18, 80.
[4] 陈忠平,白解红. 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76.
[5] 魏星.术语系统性原则在海峡两岸辞书编纂中的应用——以航空、航天学科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8(2):50-55.
[6] 何燕,张继东.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科技英语次技术词的词义探究方法[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7-163.
[7]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36.
[8] 潘郑重,张微. 基于框架语义学的铸钢件翻译研究[C]//香港东南冶金矿产有限公司2017冶金企业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7:141.
[9] 方梦之. 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