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

2018-10-09 06:07焦磊
高教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策略

焦磊

摘 要: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水平大学对湾区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对标国际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将是其达致甚至超越其它国际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域”高等教育联盟具有耦合关系。在分析粤港澳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制约其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障碍的基础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高等教育联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最后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策略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的耦合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议题同样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特区组成,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由来已久,尤其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粤港澳经贸合作得以全面提升。那么粤港澳大湾区与以往的合作有何不同呢?湾区经济和城市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特色,是建基于粤港澳已有合作基础之上的深度融合,是粤港澳合作的升级版,目的在于建成具有强大引导力和辐射力的世界级大湾区。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粤港澳三地以创新引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新驱动发展型经济的特征明显。要建成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的国际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应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流[1],以创新为突破口,瞄准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国际创新中心。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在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愈加彰显。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对粤港澳高等教育的支撑能力提出了诉求和挑战。

(二)高等教育战略联盟对湾区的支撑作用

参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大国际湾区的经验,创新是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旧金山湾区是以硅谷为典型的知识驱动型湾区[2],拥有一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如英特尔、苹果、惠普、谷歌、脸书、雅虎、易贝等。旧金山湾区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州,该州可谓是美国院校系统最发达的一个州。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周边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学府群落,依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作为创新源。同样,东京湾区周边聚集了像横滨国立大学、庆应大学等著名学府,通过大学与企业的紧密产学研合作为佳能、索尼等高科技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表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势头,具有巨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如深圳、广州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与潜力,深圳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中心,是典型的创新发展型城市,广州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攀升。香港同样聚集着大量创新资源,且具有持续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澳门作为国际旅游中心,未来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创新发展将是其转型的最优选择,高度国际化有助于其吸纳创新资源。其它湾区城市经济实力较好,制造业发达,但亟待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应以深圳、广州、香港、澳门聚集的创新资源辐射其它湾区城市,发挥湾区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合力。基于上述国际湾区的经验可知,科研及创新人才集散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3],集聚一批高水平的大學成为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湾区经济及城市群的崛起与超越,需建成为国际创新中心,而国际创新中心需要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的支撑,高等院校无疑是提供人才及技术资源的重要保障。然而,正如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所言,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即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加州高等教育基本上可以与东海岸等量齐观,而粤港澳还不如京津冀和长三角。[4]因此,以世界湾区为旨归的粤港澳大湾区急需一批高水平大学提供持续、高效、优质的支撑。而粤港澳三地已有数所高水平大学,但其数量、规模仍不足,同时大湾区城市仍是各自规划、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而未能组建高度协同的院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借助区域高等教育战略联盟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发挥其人才汇聚效应。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境况及深度合作的困境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的境况

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广东省共有普通高校151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64所(含中外合作办学、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5],但整体而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香港虽为弹丸之地,却拥有较为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拥有数所高水平大学。澳门在三地之中面积最小,属典型的微型社会,其高等教育规模较小,高等教育资源亦相应有限。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十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具体情况来看,内地九城中,广州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丰富。如表1所示,除深圳大学外,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均坐落在广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则全部聚集在广州。同时,广州还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深圳高等教育正处于加速发展中,深圳大学被纳入广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建设高校之一。此外,深圳与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方面也获得发展。佛山的佛山科技学院和东莞的东莞理工学院进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高校建设之列,且东莞理工学院与国外高校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珠海则吸引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入驻。而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四城虽建有高等院校,但高等院校数量少,办学水平层次较低。如表2所示,基于香港和澳门的面积和人口,两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香港拥有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八所大学为典型代表,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五所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有着不俗的成绩。澳门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相对迟缓,整体实力不强,但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尤其是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建立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深度合作的瓶颈

1.粤港澳湾区内部制度/体制障碍依然存在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社会制度,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内地九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相较而言,国际大湾区内部城市间的行政壁垒相对较低、协同度高,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在湾区内部自由流动。[6]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则面临着制度的阻隔。同时,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制度亦存在差异,要实现湾区城市群间教育资源的自由“流通”,首先需破解其行政壁垒。教师、学生、人才的共享与流动仍缺乏制度保障。

2.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缺乏统筹,难以形成支撑湾区经济的合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高校的发展仍是“各自为政”,粤港澳高校之间虽然素有合作的历史与优势,但多以自发交流合作为主,合作的领域分散,合作的深度、广度仍十分有限。此外,香港和澳门的高校与内地高校合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动因在于吸纳内地的生源,而非以“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的形式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高等院校之间还远未形成合力。

3.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上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可知,十一个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惠州、中山、江门、肇庆优质教育资源显著不足。广州、香港拥有较为丰富的院校资源,深圳正蓄力推进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实力显著提升,佛山、东莞、珠海在与国外高校及我国港澳高校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定位,以及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湾区经济或城市群需要一批研究型大学的支撑。香港聚集了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广州拥有多所研究型大学,但除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之外,其它大学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差距较大。澳门高等教育虽具有国际化的先发优势,有四所大学可授予博士学位(见表3),但无一所进入世界大学排行前200名,因而亦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识读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联盟的特殊性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的概念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共同提出,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为实现相互匹配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7]战略联盟的各方通常具有各自的优势或资源,以能够协助其它参与者提高,从而达致长期的双赢或多赢。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境况下,高校之间缔结战略联盟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高等院校联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有研究者认为国内外大学联盟在实践中有联邦合并模型、资源共享模型、学分互换模型、联合课程模型和联盟共建模式五种[8],其对五种模式的概括并无明确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借助对国内外一些典型大学联盟的分析,作基于大学联盟特征的归结。地缘关系亦是大学联盟划分的基准之一,以美国为例,其高等教育联盟分为区域联盟、跨州联盟和全国性联盟。此外还有跨国高等教育联盟,如欧洲高等教育区。区域联盟以地缘邻近为基本特征,是美国乃至高等教育联盟的重要形式。相较于其它联盟类型,区域高等教育联盟因其地缘邻近,为联盟成员间更加紧密地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活动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理位置比邻,具有构建湾区城市群大学联盟的先天优势,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联盟又有着不同于传统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的特征。首先,不同于以地缘比邻为基础的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具有跨区域性,因大湾区高校分属于粤港澳三个地区,所以不同于美国的州内区域联盟,如加州高等教育系统。其次,不同于跨区域高等教育联盟,跨区域高等教育联盟通常在地理位置上并不邻近。第三,不同于相互地理位置邻近且跨境的高等教育联盟。欧洲高等教育區各成员国相对地理位置邻近,且具有跨境性。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联盟看似与其类似,但实质上仍存在差异:一方面,粤港澳三地高校并非跨国;另一方面,粤港澳高校联盟覆盖地理空间远小于欧洲高等教育区。充分识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合作的特殊性是构建湾区高校战略联盟的关键基础。

四、湾区背景下粤港澳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

1.建立实体化的高校战略联盟,以服务湾区为旨归

高校战略联盟是成员高校基于共同的愿景和战略目标而组建的合作组织。一般而言,高校战略联盟都有协商一致的合作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以及不同层级的协调组织管理机构。[9]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学者对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呼吁由来已久,但远未达致深度合作。究其原因,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未能构建粤港澳高等教育联盟的重要原因所在。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打造恰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战略联盟的构建提供了契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的构建应以服务于创新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目标,通过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科技成果的转化等为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则需要一个实体化的高校战略联盟组织来负责联盟计划的实施。联盟成员应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政府人员、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人员、各联盟高校的校长及大学相关人员,由他们组成统筹管理委员会,负责打通各种政策、体制障碍,并设立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通过定期的会议制度,如月度、季度、年度会议研究制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各种项目和计划。

2.夯实根基,制定湾区高校战略联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计划

前已述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要切实发挥支撑湾区经济的作用。因此,制定并实施湾区高校战略联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计划应是联盟统筹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项目和计划之一,并分阶段、分步骤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计划”,搭建湾区“三层次”高校战略联盟。首先,粤港澳高校战略联盟早期应以坐落于湾区城市群的研究型大学为首组建战略联盟。即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之列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核心层”。其次,吸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其它三所大学、澳门大学,坐落于广州、深圳、佛山的其它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大学,以及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中间层”。第三,以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以及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大学为“基础层”。发挥核心层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着力提升中间层和基础层的高等教育水平,逐步实现与核心层高校学术能级对等。

3.资源共享,实现联盟高校间的协同

资源共享与共建是区域高等教育联盟的使命与优势所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的合作或资源共享仍是自发、松散的行为,甚至存在跨境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障碍。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的要义之一即实现湾区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如香港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师、实验室资源,可借助慕课等平台形式将香港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与其它联盟高校分享,并共享其先进的仪器科研设备,共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其他联盟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此外,湾区高校还可共享网络图书馆资源,减少资源重复购置等,从而真正实现联盟高校间的协同。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撑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协同合作的湾区高校战略联盟能够成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支撑和高地,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的形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到此留学。

4.联盟内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发挥聚集效应

国际湾区城市群对高层次人才具有极强的吸引能力,指向国际创新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应借助内地大学普遍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在湾区高校战略联盟内部设立贯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硅谷的经验可知,湾区内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大学为其输送具备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是硅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将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重要人力资本,借湾区高校战略联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的一体化,打通湾区城市群间的人才流动体制。香港、广州、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之前已显示出人才吸引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及创新创业高地的营造将发挥更加明显的人才聚集效应,从而为大湾区提供知识经济时代最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刘丽玲,覃文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7(5):113-118.

[2][6]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7):9-13.

[3]张日新,谷卓桐.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改革,2017(5):64-73.

[4]杜弘禹,戴春晨.粤港澳合作新定位: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3-09.

[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單[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2017-06-14.

[7]Lin Chen,Nina Huina Gu,Hai Zhu.Fairness theory applied to strategic alliance negotiations[D/OL].http://www.duo.uio.no/,2012-05-20.

[8]董泽芳,聂永成.大学战略联盟:理论支撑与实践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4(8):46.

[9]聂永成.大学战略联盟: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75-80.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策略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