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学关系优化研究

2018-10-09 06:07刘燕刘博涵
高教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刘燕 刘博涵

摘 要: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内涵进行界定,将导学关系剖析成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进而结合罗伯特·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根据常态和意外状况下的研究生导学关系的不同肌理界定出剥削紧张型、梳理松散型、雇佣关系型、传统师徒型、良师益友型五种导学关系。对不同导学关系的研究生压力、幸福感进行定量分析验证,确认出最优导学关系类型。最后对高校改善研究生导学关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导学关系;研究生教育;结构性紧张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几起研究生自杀事件牵涉到的研究生导学关系问题激起媒体讨论,引发社会关注。《人民网》发文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有契约精神,不应该有山头主义①;社会媒体指出,“老板与打工仔”的身份调侃间接表现出了导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权利关系②;部分新媒体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里存在阶层分化,恶劣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性风险之一③。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中较为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系列指导与学习的关系,既包括学习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学习,也包括价值品质方面的指导与学习,统称为“导学关系”。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国内现行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导师制”下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导师制”作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制度,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行的机构指定学有专长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对研究生教学、辅导的责任制度。研究生入学后,请求被指定的导师对课程选择、考试准备、论文撰写等相关环节予以指导,此外,导师也对研究生的一般福利和生活行为负有指导的责任。[1]究其本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指在特定教育情境下,导师与研究生各自承载不同的角色期待,建立和发展的具有教育目的和教育契约的人际关系。

导学关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纵向的影响跨度来看,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环节,对研究生能否毕业具有表决权。导师成为研究生求学生涯的重要他人。从横向的影响内容来看,一方面,导师具有探究学术前沿、创造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职能,研究生需要在导师引领之下才能成才;另一方面,“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2],导师的垂范引领对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格局视野、价值塑造都具有影响。良好的导学关系既是研究生成才的保障,又是研究生实现潜能成为拔尖人才的基础。厘清导学关系类型、优化导学关系成为当下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二、问题的分析

(一)研究生的导学关系类型

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林高(Gow,L.)和大卫·肯伯(Kember,D.)通过对理工学院的讲师进行混合型研究发现,导师在学生学习中主要扮演的两个角色是——学习便利化和知识传播。[3]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导学关系可能产生不同的培养效果。嘉里·肯吉(Conti,G.J.)对29名教师和837名学生研究发现,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成就,导师的教学风格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4]斯坦因(Stein)和罗杰斯(Rogers)等人使用将教学任务的维度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增益联系起来的概念框架来研究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发现与导师联系密切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与导师关系疏离的学生。[5][6]里昂(Lyons)等人对博士生的研究发现,与教师有密切联系的博士生获得的研究资源、教育幫助显著高于与导师没有密切联系的博士生。[7]国内也有部分研究将导师的繁忙程度、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导师给予学生的科研酬金等可视化指标作为评价研究生导学关系的依据。[8][9][10]

然而,也有学者注意到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导师与研究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11]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导师给予学生的科研酬金这些指标与导学关系孰先孰后、孰为因果有待商榷。罗斯(Rose)等人研究发现,研究生对理想导师期待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偏好即诚信水平、指导程度和关系融洽度,[12]将诚信水平、关系融洽程度作为衡量导学关系的潜变量。瑞金思(Ragins)等人考察了导师形象、导师类型、辅导质量与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是在正式的指导关系还是非正式的指导关系中,个体对指导关系的满意度超过了导师本身存在的影响。[13]这一发现印证了影响导学关系好坏的并非仅仅是客观的导师的投入程度或研究生的付出水平,还应考虑到不同个体的感受性,对于现有的指导程度,就可能出现导师觉得妥当但研究生可能觉得不足够的情况。克荣安(Cronan-Hillix)等人研究发现,学生对理想型导师的评价更看重导师的个性特征而非导师的学术水平,[14]导师的指导风格也应在优化导学关系中受到关注。

现有研究缺乏对研究生导学关系具体类型的清晰界定并给予教育管理建议。因此,本研究从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本质入手,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进行剖析,在结构性紧张理论的关照下探究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具体类型,并对不同导学关系类型下研究生的压力与幸福感做定量分析以验证确认最优导学关系类型。

1.关系构成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显示出研究生与导师相互交往过程中的融洽、协调的程度,这取决于研究生与导师对彼此之间关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导学关系的认知成分包含对关系的感知、记忆、想象和评价。导学关系的情感成分包括研究生与导师在关系中产生的基本情绪、复合情绪以及情绪的分化。导学关系的行为成分包括研究生与导师双方的外显行为与内在行为。

图1 研究生导学关系构成

2.具体类型

良好的关系不仅能够维系常态下研究生与导师的正常活动,也能在双方偶尔违背角色契约的情况下自然调适并修复双方关系。尤其导师偶然的失范性行为更是考验研究生与导师的导学关系。在研究生导师出现偶然的失范行为、违反社会规范的时候,研究生作为受阻群体会怎样处理?罗伯特·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指出有五种方式对失范的困境产生反应:反叛、退却、遵从、仪式、革新。[15]根据研究生与导师双方在常态下对导学关系的认知状况、情感状况、行为状况,以及在意外状况下(导师失范举动)研究生的反应,将研究生与导师的导学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剥削紧张型、疏离松散型、雇佣关系型、传统师徒型、良师益友型(具体见表1)。

剥削紧张型导学关系即当前媒体普遍批判的存在“奴役”倾向的导学关系,其主要特征为:导师对研究生的精力、时间过度挤占;忽视导学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平等精神,不尊重研究生的个人感受和观念;研究生感到过度压力和紧张,情感上缺乏导师支持;研究生内在不满,但保持外在行为的配合。此种导学关系下,当导师出现其他意外失范行为,研究生容易被采取反叛策略。

疏离松散型导学关系中,导师对研究生缺乏关怀、信赖,双方关系冷漠,不具备责任感,契约意识极低。导师对研究生指导较少,一旦出现失范行为,该种类型下的研究生倾向于采取退却策略,表现出满不在乎。

雇佣关系型导学关系展现的是工厂式“流水线”范的导学关系,研究生与导师双方以利益为驱动,通过收益实现互相认可。导师偶尔失范行为下,研究生倾向选择遵从。

传统师徒型中,导师具有权威性,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导师偶然失范情况下,研究生倾向于选择表面接受和保留意见不表达。

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具有较好的融洽性、协调性、亲密性。常態下,该种导学关系类型的研究生与导师交流充分,得到导师的正反馈较多,双方共事感受良好。研究生从学术能力到人品担当对导师都有着充分的信任,对个人未来发展以及与导师的关系都抱积极乐观的态度。当导师偶然失范时,研究生会遵守原则,采取创新性举措妥善解决问题。总的来说,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属于五种导学关系类型中最好的一种,使研究生处于安全的科研生活微系统中,有利于减缓研究生压力,提升幸福感。

(二)不同导学关系的研究生压力、幸福感比较

本研究在区分出不同导学关系类型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导学关系下研究生的压力、幸福感状况做定量研究。研究选取北京某研究型大学10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④,收回有效问卷954份,涉及哲学、经济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调查样本中,女性337人,男性617人;硕士345人,博士生609人;年龄范围为19-31岁,平均年龄24.5±5.6。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信度、效度分析显示,问卷克隆巴赫系数为0.972,KMO取样适切性为0.895,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不同类型的导学关系下研究生的压力状况如图2。由图2可见,处于剥削紧张型导学关系的研究生感知到的压力最大;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下的研究生自我报告,感受到较大压力和非常大压力的总数占比最小。同时,处于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下的研究生自我报告,感受到很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也最大,验证了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作为最佳导学关系类型的现实意义。

三、总结与讨论

(一)导学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互动

导学关系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双向互动形成的关系。没有一蹴而就的关系,导学关系也不例外。从选定导师到探索沟通方式再到情感建设和关系成型,导学关系的改善不单独取决于某一方。这种相互性体现在研究生与导师互相接纳、融洽相处。雷纳(Renard,L.)研究发现,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普遍具有助人动机。[16]良好的导学关系也不单单只是一方受益。莫尔德林(Moulding)等人研究发现,导学关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科研产生影响,对导师的职业效能感也有影响。[17]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赖是优化导学关系的基础,高校应充分引导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多类型、多层次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二)导学关系的目的是促进人才培养

导学关系建立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是培养研究生,而非单纯的科研成果产出。在导学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双方是平等的。不能以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的高下对研究生人格的尊卑有区分。导学关系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平等的社会交互活动,在交往过程中个体难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决策评断。在优化导学关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导学关系作为保护性因素存在的意义,树立大局意识,防止研究生因受到贬低、否定等负能量以及导师的冷暴力而产生轻生念头。导师对研究生一贯的批评容易激起研究生的心理防御机制,造成研究生对导师的疏离。高校应加强导师的思想认识,改善师生交互策略,切实保障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丰富导学关系内核,妥善应对小概率刺激事件

研究生导学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同时,研究生导学关系不仅要处理常态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也要能负荷应对好小概率刺激事件即意外状况的发生。博士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应,不仅仅是因为培养研究生成本大、时间长,更是因为生命的重量、希望的重量。研究生既是本人所有生命体征的载体,也是个人、家庭生活希望的寄托。其本身处在青春期心理韧性发展未成形阶段,面临学业、工作、感情多重挑战,可以说研究生阶段是“危险的一跃”。导师应具有同理心,能够推己及人体谅学生,保持情绪稳定,不轻易刺激研究生。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辅导与疏通,对导师加强岗前培训,建立预防机制。

(四)优化导学关系类型,建设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

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是五种导学关系类型中最优的导学关系。该种导学关系类型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信赖程度最高,研究生从科研水平、科研态度到人格品质对导师都抱有信心。研究生对个人的教育契约的达成也最有信心,导学关系也最为融洽。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下研究生感受到的压力水平较低,幸福感较高。高校应当推进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建设,注意发挥典型代表的示范作用,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间的沟通机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对研究生的情绪波动、行为变化给予关注,促成研究生良好发展。在春风化雨中深耕精做,在润物无声中顶天立地。

注释:

①详见:http://yn.people.com.cn/n2/2018/0123/c378440-31171697.htm。

②详见:http://www.sohu.com/a/218622743_756132。

③详见: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IAJE7bm?s=8&appid;=yidian。

④数据支持:201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基础信息调研;数据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青年研究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焕庭.教育辞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82-383.

[2]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3]Gow L,Kember D.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tudent 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63(1):20-23.

[4]Conti G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style and adult student learning[J].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85,35(4):220-228.

[5]Stein M K,Lane S.Instructional tas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capacity to think and reason: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reform mathematics project[J].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1996,2(1):50-80.

[6][16]Rogers S,Renard L.Relationship-driven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9,57(1):34-37.

[7]Lyons W,Scroggins D,Rule P B.The mentor in graduate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0,15(3):277-285.

[8]谢安邦.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研究[C].上海: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5 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5-37.

[9]廖来红.科研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关系研究——以 “华北大学” 三院为个案[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47.

[10]林似非.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59.

[11]阂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1):26-28.

[12]Rose G L.Group Differences in Graduate Students Cconcepts of The Ideal Mentor[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5,46(1):53-80.

[13]Ragins B R,Cotton J L,Miller J S.Marginal mentoring:The effects of type of mentor,quality of relationship,and program design on work and career attitud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177-1194.

[14]Cronan-Hillix T,Gensheimer L K,Cronan-Hillix W A,Davidson W S.Students views of mentors in psychology graduate training[J].Teaching of Psychology,1986,13(3):123-127.

[15][美]波普諾,著.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8-239.

[17]Moulding L R,Stewart P W,Dunmeyer M L.Pre-servi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Relationship to academic ability,student teaching 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and mentor suppor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4(41):60-66.

(责任编辑 陈志萍)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