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财
【摘 要】:目的:探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伴胆总管结石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20例。给予参照组开腹取石术治疗,给予研究组腹腔镜取石术治疗,比较观察经不同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率情况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相比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应用,既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机体恢复,而且还能使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降低。
【关键词】:开腹手术;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lithotomy and open common bile duct lithotomy.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lithotomy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laparoscopic lithotomy in the study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 Results: all the index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P<0.05 ).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open choledocholithotomy, laparoscopic choledocholithotomy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but als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s: laparotomy; Choledocholithiasis;Laparoscopic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R57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症,患病部位多以胆总管下端为主,发病突然,易引发患者出现寒战、对穿性悲痛和绞痛等症状。手术方法是现下临床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手段。开放切开胆总管取石是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症的主要手段,但取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易导致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1]。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腹腔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其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深受医护人员和患者青睐。本研究以我院接受的胆总管结石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应用不同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于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伴胆总管结石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参照组(n=20)与研究组(n=20)两组。在参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6-77岁(43.5±2.4)岁。在研究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7-78岁(44.6±2.5)岁。把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数据具有比较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2]
①纳入标准:经CT、B超检查,被选者均已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症;本次研究已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被选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晓,并已在同意书上签字。
②排除标准:伴严重精神障碍病症者;伴手术禁忌症者;伴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手术疗法:即术前予以抗生素治疗;行全麻。指导患者行头高脚低位,并向左侧倾斜,术者站位和trocar穿刺进腹位置和常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四孔法基本相同。构建CO2气腹,维持腹压在12至15mmHg区间。
掀起肝脏后,胆囊抓钳将胆囊底部夹住后向右上方提起。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使其能清楚显示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胆囊动脉夹血管夹一枚后剪断。将胆囊浆膜层逆行切开,使胆囊床上的胆囊完全游离。把胆囊Hartmann袋提起,助手腹外轻压胃,从而能使十二指肠韧带张力有所提升。顺着胆囊管,向胆总管汇合方向,将肝十二指肠韧带浆膜层分离,把胆总管前壁长度暴露出来。对胆总管穿刺确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胆总管前壁切开0.8至2厘米。若切开部位伴有结石,实施分离钳将其取出。向胆管内置入胆道镜实施探查,探查期间一旦有结石需立即取出。对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情况进行观察,观察oddis括约肌开闭蠕动情况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给予参照组开腹取石法:拔除剑突下10毫米trocar,將开腹取石器械置于体内,依照镜头显示,取石步骤可参照开腹手术进行。
给予研究组腹腔镜取石法:予以患者腹腔镜探查,用石网篮将发现的小结石取出。若结石过于细小,或者呈泥沙样,临床可实施生理盐水从胆总管内将结石冲洗出,并吸净取出。待完成取石后,给予胆道镜探查,查看是否有结石残留于胆管内。胆总管切开处置20或18号T型引流管。对T管上下两端的胆总管间断缝合。打结方式可依照参照组进行。从T管将生理盐水向胆总管内注入,对是否伴有胆汁渗出情况进行观察。对腹腔进行冲洗,并予以止血,向标本袋置入结石、胆囊后取出。留适当长度 T管于腹腔内,自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原穿刺孔引出。将腹内CO2气体排尽,对穿刺孔缝合。
1.4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等各项指标情况;比较观察术后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次的数据分析统计,可依照SPSS21.0软件进行,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为组间对比;应用()表示计量数据,t检验为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可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各项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等各项指标情况均低于参照组(P<0.05)。数据详情如表1见。
2.2 对比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术后,在参照组20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占其比例20.00%,其中1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疼痛。在研究组20例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经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参照组(X?=4.444)(P<0.05)。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外科疾病,通常,对伴有此类病症患者,临床多主张实施手术方法治疗。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以往临床常用治疗手段,然而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且能够对Oddis括约肌功能产生破坏[3]。另外,此手术方法的应用,还会加大患者术后疼痛感,影响患者恢复。伴随近几年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腹腔镜技术逐渐出现在人們的视野中,因其具有术后恢复快,痛苦小,创伤小等优势,现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胆总管结石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行开腹取石术治疗的参照组,以及行腹腔镜取石术治疗的研究组,从其结果中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等各项指标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实施,能有效缩短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降低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因为予以患者腹腔镜切开取石术治疗,能有效避免行开腹切开取石术治疗时产生的局限性,如创伤大、损害胆道等,且容易在患者皮肤表面产生疤痕。正因如此,行治疗时,临床更推荐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总之,相比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应用,既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机体恢复,而且还能使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降低,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何平,赵凤林,梁杰雄,等.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9(6):482-484.
肖龙海.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7):125-126.
檀占海,朱光辉,陈建荣,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5):88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