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峰刚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模式的精细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推行深化产教融合新形势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加强职业内涵建设出发,提出探索性改善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校学生 职业素养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127-02
2017年,在我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培养订单式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当前,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出高峰的趋势,同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校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身具备办学特色,以市场需求作为教学导向的高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学院办学的主体、人才依托,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不仅可以有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质量,更关系着学生本身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因此对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优劣的衡量,不能够仅局限于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符合“高、精、专”,还要考虑学生自身是否具备着足以推动自身职业发展的基础,即学生自身的高水平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概述
我国国家教育部2015年制定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建议》文件中表示,作为同社会各行业密切关联的教育类型,对人才的职业教育需要在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精神引导下,同时开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和职业素养提升,使学生本身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达到高度融合的效果。准确来讲,职业素养,是人类在会生存中所必须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是由每个人的个体行为构成,个体行为是表象层面,职业素养是内涵层面,具体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一个人高尚的职业操守、职业行为、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相关的习惯等等。对高校学生开展专业教学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应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点与突破口,在进行特色专业的教学与管理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前提,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让学生信息充分、高度明确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用人的标准,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在职场规范与流程能力训练、职业规划、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沟通表达能力训练、行业适应能力训练、求职能力提升等方面,引领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初级阶段,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职业品质,作为在社会上从业的软实力,使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完美对接。
二、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1)缺乏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目前,我国多数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不深,虽然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职业素养相关培训、课程,如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等,但是这些教学,仅限于对学生进行一个阶段的培养,或是少数几门课程的培养,并未对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加以贯穿。
(2)缺乏实践性与针对性。在对高校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期间,我国高校虽然已经对明确全社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发提高,但是,却普遍没有系统化地对职业素养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虽然部分学校已构建出了职业素养教育方案,但是因我国职业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普遍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仍旧无法很好地对社会人才需求加以满足。
(3)校企合作相对浅薄。目前,我国高校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协调、沟通不畅,无法有效吸引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层面的合作,高校对学生提供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下现代校企合作的需要,在学生开展实习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无法对学生开展深入、有效的沟通与指导,同时学校也无法充分吸收企业的文化和精髓,因此,校企的深层合作,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
(4)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目前学校在老师职业素养方面的投入不足,致使老师因为没有经验,缺乏实训实习经验,对企业文化了解不足,不能敏锐地抓住市场在理论和专业知识上的变化和需求。
三、基于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有效策略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素养培育,并非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案例,或是聘请专家深入校园开展实习实训指导,高校应该充分地对市场进行需求上的调研,并将需求融入校方的培养方案中来,依据企业制定的职业素养标准,将其融合到每一个环节的培养中去,在基于产教融合的培养期间,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1)基于企业需求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期间,应该以社会企业对于职业素养的需求标准,制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首先,将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理念、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经营理念的高度凝结,是企业的灵魂。其次,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以讲座或者团队拓展训练活动的方式,最大化地将企业文化向学生传递,有效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最后,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期间,通过企业文化的传递,逐渐升华到党、团、学、青活动中,让企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进一步加强合作。这样可以为课堂提供创新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提前了解了市场的用人需求,进一步消除了学生就业前的恐慌心理,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2)基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训期间,校方应该以产教融合作为平台,构建一套健全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企业与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全新的体系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开设准职业人管理、职业导向训练、求职能力提升等课程,多角度、立体化、分阶段地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在大一学生活动和日常的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向学生传递,通过企业内部的参观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针对大二阶段的学生,开展综合性职业技术竞赛,利用多种实操,对学生讲解企业职业竞争力;对于大三学生加强学生的实战性,以任务进行驱动,从知识模块——能力模块——阅读模块——训练模块——实践模块,采取“看、思、动”等多种形式,实现理论实践分布教学、课堂与校园实践活动同频共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于大四学生,面临实习与就业,开展专门化的简历制作指导以及简历制作大赛活动,模拟招聘活动,组织各种入职培训和职业讲座,将职场技巧、就业政策和相关制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进而为毕业后的职场生涯打下夯实基础。
(3)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规划和实践环节中,企业应该肩负起同校方一样的培育责任,作为发展的引领者,企业内的专家们应该在产教融合中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并让专业深入高校,在多功能、实验室、情境教师等教学设施环境下,引入行业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的工作要求和规范,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4)校企共同组建“产教结合”教育团队。在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中,企业还应该站在产教融合的角度,为高校的教师团队,制订专业的教师培训内容、计划,让专业课教师在假期中参与企业挂职至少1个月,充分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与企业的文化,以便于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中,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与行业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师团队需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才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咨询、技术服务,有效促进校企的深层合作。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特色的关键。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将来就业创业奠下良好的基础。产教融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企业、学校、教师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陈伟民.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
[2] 魏芽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其培育路径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3).
[3] 徐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1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