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红
摘 要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方法的责任,还要重视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评价一名学生的优良,要品在前,德为先。
关键词 育人为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042-01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道德知识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学校有着无穷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利用一切手段,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一)课程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注意深入研习教材,适时利用教材内容中的闪光点和思想精髓,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指明航标。其次,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既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光辉绚丽的历史文化,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也进行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学生心扉,滋润学生心灵,提炼学生品质,铸炼学生灵魂。
(二)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本着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栏,“会说话的墙壁”等宣传方式,针对当前突出而紧迫的问题,与时代同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同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多元化,应该给学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不能只是向学生宣传学习第一,而是要让学生重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需要。
(三)模范英雄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引领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在学校掀起一股敬英雄,爱模范之风气,大力宣传黄继光,杨善洲等模范英雄人物的事迹。杨善洲等模范英雄作为时代的楷模,默默奉献、不求私利的高尚品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尚真善美的信念,为他们的人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应该从他们的家庭开始,然后学校系统和家庭督导相结合,才能最大化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针对学生品德缺陷,综合家长意见,制定详细的督导系统,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中学会从小事树立德行,从生活锻炼德行的思想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是学生模仿的榜样。父母要利用好孩子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该谨言慎行,规范自己的生活细节,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远离粗俗,拒绝打骂,对孩子要以爱相教,文明用语,以理服人,要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保证,也是小学生在未来的生存根本之一。小学教学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身心的纯洁状态,辅以教师才智,创设鲜活的教材、生活经验构成的德育环境,把师生联系起来,把家校联系起来,用良好情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督导体系建立。
三、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拒绝“黄、赌、毒”,不迷恋网络游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念等未成行,不能放任其在社会的各种环境中不断沉沦,需要及时在学校加强意志、品德等教育,使之能明辨是非,立德做人,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观念等有显著的效果。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体。小学生在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德行和意志品格走向社会,面向未来时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事事用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去处理,从而在冷静中学会创造,在处事中掌握技巧。
學校、家庭、社会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三大阵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又是以学校为主导,实践于家庭,检验于社会。祖国的未来靠孩子,孩子就像初升的太阳,要靠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用心呵护好、培育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看似独立却又有机统一的整体,只要我们三者齐心协力,转变思想,改变思维方式,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片洁净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能使学生“遵其理而学其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朝气蓬勃,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惠婷.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