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群
(德阳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四川 德阳 61800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高发流行地区,该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1]。我国HBV携带者约1.2~1.6亿,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作为我国的常见病,慢性乙型肝炎15%~4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2,3]。因此,慢性乙型肝炎已经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延缓、控制肝炎病程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为核苷类似物,其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促进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antigens,HBe Ag)阴转。这些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4]。拉米夫定是我国最早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研究表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第1~2年,耐药率为15%~25%,严重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而替比夫定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药物,2006年10月在美国上市,2007年4月在中国上市。由于替比夫定在我国临床使用时间较短,因此其临床疗效、耐药性以及安全性有必要进一步大量观察。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评价其疗效及其安全性。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及肝病分会制定的标准[5]。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如下[6]: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HBs Ag(+)>6个月;未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6个月内未使用胸腺肽、α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血清谷丙转氨酶为ULN值的1.3~10倍;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42.75 μmol·L-1;HBV DNA不低于1×106copies·mL-1。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如下[7]: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或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等;肝功能失代偿;合并其他肝病,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瘀积性肝病、肝脏肿瘤等;血红蛋白<100g·L-1,血小板计数<8×109·L-1,绝对粒细胞计数<1.5×109·L-1;血清甲胎蛋白>100g·L-1;怀孕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疾病。
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符合标准的我院治疗的病人12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每组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保肝治疗,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片100 mg,每天1次,替比夫定组口服替比夫定片600 mg,每天1次,两组的疗程为48 w。
在治疗后4、8、12、24、48w时,检测ALT、HBeAg和HBV-DNA。比较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的HBV-DNA阴转率,血清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如下:显效:血清HBV-DNA阴转,HBeAg阴转,ALT及TBIL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大部分改善;有效:血清HBV-DNA阴转,HBeAg未阴转,ALT及TBIL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血清HBV-DNA未有阴转,HBeAg未阴转,ALT及TBIL未恢复,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的一般资料
表2显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在治疗后的第4,8,12,24和48周的血清HBV-DNA阴转率。在治疗后4,8,12周,两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与拉米夫定组比较,替比夫定组在治疗后24和48周HBV-DNA阴转率明显增加。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后4,8,12周,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血清HBeAg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在治疗后24和48周,替比夫定组血清HBeAg阴转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表3)。
表2 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血清HBV-DNA阴转情况(n=62)
注:与拉米夫定组比较,*P<0.05。
表3 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血清HBeAg阴转率(%,n=62)
注:与拉米夫定组比较,*P<0.05。
从表4可以发现,ALT复常率与HBV-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类似。在治疗后24和48周,替比夫定组ALT复常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而在治疗后4,8和12周,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血清HBeAg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
表4 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血清ALT复常率(%,n=62)
注:与拉米夫定组比较,*P<0.05。
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的治疗48周的临床有效率(显效和有效)分别为93.5%和72.6%,两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临床疗效(%,n=62)
注:与拉米夫定组比较,*P<0.05。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肌肉疼痛,头痛和肌酸激酶升高等。但均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没有病人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7%和8.7%。经X2检验,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其具有传染性强、病程长、难以彻底治愈等特点。规范的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改善生化检测指标,减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过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延长患者生命,减缓或避免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发生[8-10]。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较多。由于疗效,毒副作用,耐药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合理的选择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广泛应用于临床[12]。它们能够快速有效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炎症、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同时,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其中,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在临床应用中地位显著。
拉米夫定是我国临床最早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其通过掺人乙肝患者病毒DNA链,有效地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减轻肝功能的损害,控制疾病的进展[13]。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研究证明,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第1~2年内,耐药率达15%~25%。替比夫定是继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后又一种新的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核苷类药物[14]。本文通过HBV-DNA阴转率,血清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和临床疗效等指标研究发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率达93.5%,比拉米夫定更为有效,与以前报告类似[15,16]。替比夫定类的磷酸化产物三磷酸盐与胸腺嘧啶-5-三磷酸盐竞争,终止DNA的合成,抑制HBV复制。同时发现,治疗少于24周时,替比夫定组和比拉米夫组的HBV-DNA阴转率,血清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没有显著性差别。而治疗24周以后,替比夫定组的HBV-DNA阴转率,血清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高于比拉米夫组。说明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好于比拉米夫。
综上所述,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能达到一定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见。而替比夫定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