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时俱进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传统教育在工具应用层面的变化,还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对于学习者的观念和方式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手机堵在课堂之外早已不合时宜,其实堵也往往堵不住,因此,“堵”不如“疏”。本研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护理专业中职学生进行授课,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改革新形式。
[关键词]中职教学 “互联网+”
一、背景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些年,“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不断与生活中各个行业深度融合,创造一番新景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时俱进开发新的叫教学模式迫在眉睫,而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随身之物,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查找学习资料、利用一些教育APP学习、录音录像拍照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的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传统教育在工具应用层面的变化,还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对于学习者的观念和方式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手机堵在课堂之外早已不合时宜,其实堵也往往堵不住,因此,“堵”不如“疏”。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可以使手机服务于教学,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医学中专部2016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级122人为研究对象,以《护理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研究。随机选择对照班和试验班,两班级授课均为每周2次,每次90分钟,共18教学周。期末统一进行期末考试和操作考试。
本研究采用傳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护理专业中职学生进行授课,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改革新形式,为《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提供依据,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实施过程
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实验操作课程在教师示教后进行练习。每章节结束后完成书面课后作业,操作练习后完成实验报告册。
实验班采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混合教学模式。本研究采取腾讯qq平台和微信平台共同开展活动。提前制作预习材料,包括:微课制作,精选慕课资源,选择富媒体资源,制作预习检测题。课前将资源发布,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主预习,有疑问及时在线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修改、制定教学计划。课堂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持续沟通,采用“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推送、合作探究、课堂随测、实时点评、巩固内化”七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课后针对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四、评价方法
在教学后发放调查问卷,对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学习情况、学习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期末成绩的对比分析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统一录入数据库,采用SSP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一)课程学习情况
试验班学生用在课外的学习时间较对照班明显增多;两班级学生均以课堂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但对照班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试验班级在学习途径的选择上较对照班丰富;两班级中教师授课PPT和教科书占比重很大,对照班几乎全部依赖于这两者来完成学习,试验班除此之外还有较多的学习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试验班在学习兴趣方面较对照班有提高;在课堂互动上,试验班约54.84%的学生乐于课堂的互动,对照班43.33%的学生在上课内容听不懂时很容易走神,对课堂互动不感兴趣。
(二)课程满意度
试验班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锻炼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操作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方面满意度较对照班级有大大提高。
(三)学习效果
两班级成绩优秀区间、良好区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不合格区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合格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六、结论
(1)“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有效地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教学中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学习任务,并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监管,更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