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联读法”探索

2018-09-30 06:32刘恒全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

【摘 要】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陷入应试化的误区,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学中合理运用同主题作品联读、同诗人作品联读、同题材作品联读、同写法作品联读等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联读法;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3-0034-03

【作者简介】刘恒全,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教师,二级教师。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浩瀚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在附录中为初中生推荐背诵优秀古诗词40篇。这些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生命体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却陷入了以应试为导向的误区:朗读、翻译诗词,按命题要求进行默写填空训练,进行机械地赏析训练……如何改善上述现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运用联读法,能优化古诗词教学,让古诗词教学真正地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什么是古诗词教学联读法?依据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0)》中对“联读”的定义,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中的联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从某首古诗词拓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设计手法或教学设计思路。一般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种设计思路。

一、同主题作品联读

“诗言志,歌咏言”“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古人进行诗词创作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抱负,表明自己对某事件的态度等。因此,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作者的情感,与诗词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主题作品联读,就是在教学某首古诗词时,将主题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

初中阶段古诗词的主题主要有思乡怀人、难舍别离、歌咏抱负、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忧国忧民等类型。以“思乡怀人”主题为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韦应物的《闻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词。如果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在课堂上将同主题的诗词串联起来进行“联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在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抒发的思乡之情后,笔者询问学生体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他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立刻想起了小学阶段学习的李白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笔者投影出初中教材中的同主题诗词——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韦应物的《闻雁》,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和“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等句发现这两首诗与《次北固山下》在主题上的相同点。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寻找这三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三首诗联读,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有写景、有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甚至还有学生发现了这三首诗都写到了鸟类——《次北固山下》和《闻雁》写到“雁”,《十五夜望月》写到“乌鸦”。于是笔者便顺势讲解了思乡诗中常见的雁、乌鸦、月亮等意象,并引用课内外其他诗词作补充。通过这样的“联读”,学生既深化了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又体会了“思乡怀人”诗常见的借景抒情写法,还了解了诗歌中常见意象及作用,可谓收获颇丰。

二、同诗人作品联读

同诗人作品联读,就是在教学某位诗人的诗词时,将该诗人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诗词联结起来阅读。同诗人同类型作品联读可以让学生对诗词内容、主题的理解更深刻,对该诗人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入的感知;而同诗人不同类型诗词的联读又可以让学生对诗人的形象有更立体的认识。

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首词是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囚禁于汴京时所作,整首词意境凄婉悲怆,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内心的幽囚之苦、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将无形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丝线,表现了词人内心千丝万缕、绵绵不尽的“离愁”。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能通过词中“西楼”“残月”“梧桐”“清秋”等意象和直接写“离愁”的句子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苦,但对“离愁”的具体内涵却一知半解。这时笔者适时补充介绍了作者李煜的身世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对“离愁”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受。随后笔者又投影出同样抒发这种“离愁”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在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等词句的诵读涵咏中,学生加深了对“离愁”中幽囚之苦、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等内涵的理解。

又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依次选编了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文。通过前三首诗文的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而且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苏轼是一个不会悲伤忧郁的“乐天派”。为避免学生对苏轼的认识陷入这样单一化、扁平化的误区,笔者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联读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词,倾诉着他对亡妻无限的思念,展现了他“鐵汉柔情”的一面,使人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在简单介绍该词的创作背景后,笔者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整首词,并描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梦境画面,逐步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悲恸与无奈。一个既可以慷慨激昂、乐观旷达,又可以儿女情长、柔肠百转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立体丰满的苏轼形象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三、同题材作品联读

古诗词创作中写同类题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面对同一个写作题材,不同诗人写作的立意、主题却不尽相同。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词主要有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咏史怀古、送别、爱情等题材。同为边塞征战题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卢纶的《塞下曲》抒发的都是对守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善战、誓死卫国精神的歌颂;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之涣的《凉州词》更多表现的是将士们久戍思乡的无奈与悲伤。同为送别题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和不舍,带有伤感与惆怅的情绪;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则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展现出一种豁达豪迈的胸襟。同为咏史怀古题材,杜牧的《泊秦淮》借陈后主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古诗词中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不胜枚举,在古诗词教学中以题材为桥梁,将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词联结起来阅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主题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素养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同写法作品联读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使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在古诗词创作时诗人会运用一些写作的方法或技巧,这些方法或技巧就是广义上的写作手法,即表现手法。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以声衬幽、以乐写哀、化用典故、以小见大等。这些专业术语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而将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放在一起联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获得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

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简洁凝练的笔触营造了一个清幽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一句以声衬幽,用缥缈悠扬的钟磬余音衬托出禅院周围环境的幽静,可谓构思精巧而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思考这一句存在矛盾的地方。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既然有“钟磬音”就不能说是“万籁此俱寂”。笔者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并指出這里看似矛盾实际合情合理,因为只有在幽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得见钟磬的袅袅余音。紧接着,笔者投影出了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三首诗在表现环境幽静时写法上的共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三首诗虽然表现了环境的幽静,但都写到了各种声音,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钟磬音”,《入若耶溪》中的“蝉噪”和“鸟鸣”,《鸟鸣涧》中的“鸟鸣”。最后,笔者告诉他们古诗词中常用各种微妙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寂静,这种手法就叫“以声衬幽”,这比直接写环境的幽静更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联读,学生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中深化了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诗词主题和写法的理解,丰富了对诗人及其诗歌风格的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当然,在古诗词教学中使用联读法时要注意适时、适度等原则。所谓适时,就是把握好联读的时机,应在学生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或是在学生对原诗理解的疑难点上进行联读;适度,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原诗的特点选取联读的诗词,不能一味地为了联读而联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映潮.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0)[J].语文教学通讯,2006(08).

[3]顾正龙.诗词教学中的拓展性阅读[J].语文教学之友,2007(10).

[4]赵福楼.“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10).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