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耀
教育的发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需要,一是人的发展需要。前者多表现为社会对人的现实要求,呈现方式为“人必须接受教育”,否则生存就有危机;后者多表现为对自我发展的期许,呈现方式为“我自己要接受教育”,唯此方可实现人生价值。前者是被动的接受,后者是主动的悦纳。然而,我们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行为与方式,二元对立的理念与行为仍大行其道,不是以此代彼,就是以彼代此。故而,在很多情况下,教育只是“教育”本身而已,并没有能够发生真正的“影响”。
教育现实中,我们更多的是出于教育者的立场,而极少考虑孩子的本性:孩子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喜欢什么?孩子能做什么?孩子能成为什么?缺乏对这些因素的思考,带来的只会是教育行为的盲目。教育的尴尬就在于远离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总是企图将所有的“丑小鸭”都能变成“白天鹅”。殊不知,“丑小鸭”能成为“白天鹅”并非完全为外力影响所致,而是它原本就是“白天鹅”,只不过幼时有“丑小鸭”的外表罢了。指望所有的“丑小鸭”都能成为“白天鹅”,那只是脱离实际的痴人说梦。只有尊重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放大个性禀赋,“影响”才会产生。
如此看来,有“影响”的教育的内涵是:自由的,它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自主的,它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生命能量;自然的,它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长的快乐;自许的,它能引导孩子放飞梦想、规划美丽的人生。我们应该去营造自由的空间,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创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境界,极大地激发和极大可能地保持孩子“为未来而学”的生命热情。
“教育即影响”需要我们能够顺其自然,尊其个性,启其灵性,唤醒其生命力,点燃其创造性;给生命爱的阳光、空气和水分,让生命种子的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有充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年幼的生命建立规则的意识、平等的信仰,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梦想的自己,独立的自己,精彩的自己!
当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美好生活景象的描绘者、人生希望之火的点燃者、生命不断成长的引领者、生命故事发生的在场者和演绎者的时候,就是教育“影响”发生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作者系江苏省特級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