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燕 周永庆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义务教育课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内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在教材例2中,解决“谁走得快一些”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列出两个算式,列式的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是路程、时间由整数变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对列出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算理。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巧用“猜想”,引发“思考”
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追求的理想和境界,也是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而 “猜想”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2÷■,■÷■,教师板书算式后,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呢?先让学生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猜想。由于已经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大部分学生会想到像分数除以整数一样,乘除数的倒数,如,2÷■=2×■=3;也会有部分學生受分数乘法的影响,会认为应该像分数乘法一样,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如:2÷■=■=■。“猜”是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想”,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不论他们“猜”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会对自己的“猜想”充满期待,看似简单的“猜想”,让即将探究的计算算理变得很神秘,也使计算课更有活力。
二、借助线段,分析“算理”
“验证”是探究算理的重要环节,在验证“2÷■”的计算方法时,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验证,可利用“商×除数=被除数”验证,因为2÷■=2×■=3,而3×■=2,说明计算结果是对的;也可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说明,即:2÷(2÷3)=2÷2×3=3;还可用商不变的性质来推导,即:2÷■=(2×3)÷(■×3)=6÷2=3。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思考:每小时行的比2 km多还是少,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来分析说明算理:
■小时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有2个■小时。只要把其中的1份路程求出来,就能求出3份的路程,而已知2份的路程,求其中的一份,就是乘,即2×■,1小时有3个■小时,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式就是“2×■×3”,利用乘法结合律得到“2÷■=2×■×3=2×■=3”。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由除到乘的转化过程。教师在该环节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会几何直观思想、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佳机会。验证第二种猜想(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时,让学生任意选择算式验证,使学生明白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也可行。如:■÷■=■=■可行,计算2÷■=■÷■=■=■=3和■÷■=■=■=2也都可行。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算式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使学生看到■变成了■,除号也变成了乘号。
三、利用迁移,提炼算理
理解“2÷■”算理后,计算小红的速度时,教师不需引导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使学生在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2(km)。学生反馈时,重点让学生交流“×■”的理由,为了使学生更清晰理解算理,可以用分析“2÷■”算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加以说明:■小时就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12份,取其中的5份,5份中的1份恰好就是■的■,列式为■×■,12份就是“■×■×12”,得到“■×■”。到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三类分数除法,在总结计算方法时,教师先板书三类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2=■×■=■;2÷■=2×■=3;■÷■=■×■=2,再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如: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也可用字母或符号表示,如:a÷b(b≠0)=a×■,只要正确,都应给予肯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让学生观察总结三个算式计算要点:一是被除数不变;二是除号变乘号;三是除数变成它的倒数,掌握“变与不变”的计算要领,逐步抽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法,与抽象建模的思想相渗透,再明确算法。
总之,算理的突破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时,应遵循算理与算法并存、算理与算法并重的原则,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给学生创造数学思考的平台,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