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丽丽
摘 要 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也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便于因材施教,实现“先学后教”。
关键词 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097-01
一、“先学”现状各自开花
预习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前的热身运动,但它却是一直一个困扰着语文教师的棘手问题。有些老师认为课前应不提倡预习,需要保持学生对新知识的神秘感,通过教师自己设置情境,一步步按教师心中早已准备好的预设前进,继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另一些老师则认为应加强对预习的指导,应对传统的预习方式、方法加以改進。而目前的现象是有些学生上补习班、请家教,有些看书,通过这些方法都已有预知,也造成了学生知识基础不统一。然而这并不是预习的过错,先前我们教师布置预习往往也只是“回去把明天要上课的内容自己去读一读看一看”式的轻描淡写,使学生对待预习也是走马观花,有预习的形式而无预习的实质。
二、“先学后教”点滴做法
(一)感知教材,明确要求
1.预习内容的明确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有些文章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泛,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老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给学生一个搜集的范围。学生课前搜集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了课外资料,并进行了细致地整理,提前阅读相关内容,直到初步掌握。等到上课时,可以把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种交流就体现了学生先学的结果。
2.预习要求的提出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时代的要求,预习除了要知道本课的学习背景,还应该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读课文,熟读成诵。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让他们反复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不懂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2)写出自己的想法,解决课后题。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课后练习题进行思考解疑。(3)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于没有受到老师或者他人的暗示,书角上对于文章的理解和疑问都是自我的,是最初最原始的。这时候,学生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学会了与文章背后的美好思想对话,学会了如何将纸上的文字积累成自己心灵的财富。
(二)立足教材,指导反馈
1.预习题目的设计
先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缩短教师主观预设和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距离,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是基础。可以这么做: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运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弄清字义,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用横线、波浪线或者括号等符号划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段,做到突出重点;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在课文的每一个段落前标上小序号,也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层、分段。尤其在感触深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上课听课中得到验证。将预习题目罗列出来,会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带任务去做事的好习惯。
2.预习方法的教给
在研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1)通读课文,抓关键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贯串全篇,找出精彩部分,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但文中所有的词语并非等同的,只有关键词语才能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2)品味人物的语言,指导朗读,课堂上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只有依靠自己去认真地读,一遍又一遍反复读,在读中感悟、思考、体验,才能发现课文中所含的真情实感。(3)同类学习,举一反三。小学教材中,不少文章的段落相似,表现手法相同。教师在课堂中精讲某一段,让学生自学其它段。这类文章,可采取教师“举一”学生“反三”的方法,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让学生的脑子活起来。
3.预习结果的运用
我们的预习成果都以预习本的形式予以充分的展示。我们对预习本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包含以下六大块:(1)我读了几遍;(2)我会读;(3)我会写;(4)我的理解;(5)我的问题;(6)我的收获。写预习本时,教师在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已经很明确了,此时我们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适时在课堂内外进行反馈。教师在上课前认真批改预习本,及时了解本课的预习情况以及预习成果,适时给予反馈指导,即对于较好的预习结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于不够认真的预习结果要及时给予及时的提醒。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以及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把预习带入课堂,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多讨论、多交流,在合作中长知识、学会交往。即是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
思而学,学而思。作为一名老师,看见学生能在预习中一步一步走来,从题目,到方法,到运用,学生踏踏实实去完成并有所收获,真是美事一桩了。
参考文献:
[1]潘春丽.“自制学案,自主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J].小学语文,2011(12).